分享

槐轩基地 II 大学恒解(十三)

 圆二书斋 2022-10-04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图片
图片


○“康诰曰”至“无所不用其极”一节,特解夫子言德须明,与明而又明之意。“明字”本於前圣。《书》言圣人皆能自明,“克明”、“顾諟天命”、“克明峻德”,非具一番至诚不息之功,安能如此?曾子以诚身之学承孔子之道,觉圣学无处不当以诚,故其言“明”字亦如此解,不但释诚意已也。其必引三书者,“克”字、“顾諟”字、“峻”字,该括明德始终本末功夫在内。愚正解已明,学者身历而次第深造乃能知之。不然,止作文字观,则曾子苦心隐矣!汤盘以下,止是解明而又明之义,“新”即“明”字替身。“苟日新”三句中,便有“诚”字在。日新不已,明乃益至明而又明,便是自强不息之义,故又引“作新民”。作,振兴奋发也。此即至诚无息之功,如此而后德明。德即天理。文王德与天同,故命亦新。极德,极其明。无所不用,万事统於此也。后人不知德即天理,明德者,犹未必能治民,改“亲民”为“新民”,未践大学实功,而妄改圣贤,可怪矣。

○“邦畿千里”至“止於信”节,夫子言明明德在止至善,且申言知止之功效,而曾子标诚意、释明德,并不及止至善,将使人但知诚意,而不知止至善。其源不清,其流不洁,意之纷纭者既多,念念而克治,愈治而愈棼,终身无定、静、安时,不特人畏其劳,亦且学无其本矣。故申言知止、至善之义,先喻以邦畿,万国统于一尊,犹万理归于至善。次言人不知止,则鸟之不如,后乃以文王之敬止证实之。敬兼内外,而外本乎内,非天理纯熟,此身血气之私全无,不能敬止也。静而致中,渐至于大化圣神;动而致和,自觉其耳顺不逾矩。缉,不息。熙,光明。以此二字形容穆穆之德,有实境,非虚幻也。惟至诚,故无息。而天性洋溢,有莫知其所以然者,此时已毫不待于勉强,而犹必以敬为止者,何哉?德已造于穆穆,心即通乎帝载,不必强持,而自然安止。身与道一,气与天合,不言敬而自敬矣。尧舜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夫子欲无大过,不知老至,不敢一毫自恃,即敬之意。至于动而泛应,从心不逾,其谦谦翼翼,亦未尝一息忘敬,岂犹夫人之敬哉?故仁敬孝慈,在文王,则不思不勉而中;在学者,则小心体察而行。举五者以该百为,明止至善功纯之侯,乃能内而缉熙,外而敬止。前人将止至善,尽说向身外,令学者逐物而求,不返诸身心,放心不收,天理从何而养?愈广博,愈纷乱,安得所谓至善而止之?此明德体用之学,所以鲜能也。后世三教分门,互相菲薄,其实真知至善之所者,百无一二。佛道之高明者,虽知而不敢明言,广为譬喻,儒生以为异端,而入手既错,终生困于境物,寂守虽专,防闲虽密,无奈此心浮动,总不能浑然无欲,粹然至善,前贤以为认贼作主。盖既以后天之心为性,则本原已非,又所以宅心而养性者不得其所,故不能希圣希天。而仲尼之上律下袭、四时错行、日月代明等语,俱不得其实际矣!安可不反复而明辨之?

            槐轩后学子傜   整理

图片
图片

点击【在看】你最好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