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民间社火祭祀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10-04 发布于山东
甘肃民间社火祭祀_甘肃民间传说与陇右文化

  社火是由祭祀社神的仪式综合其他祭祀及岁时仪式发展演变而来的。在生存需求与艺术审美功能合二为一的情况下,形成了娱神娱人的民俗文化。

  在远古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与古代农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甘肃,社火历史非常悠久,文化内涵丰厚。活动在各个区县又有所不同。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这一文化还是被较好地保存下来,既留有古风,也兼有发展。无论在甘肃的省会兰州还是诸县农村,社火表演至今仍年年上演,是西北独有的民俗现象。

  甘肃原始文化包括狩猎、农业、牧业、制陶等物质文化,同时还有巫术、图腾、宗教以及婚丧等精神文化,这些都在我国的原始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从甘肃原始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中不难看出,陇原大地,特别是渭河流域,其实就是华夏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造就了甘肃悠久的农牧业历史,也形成了本土文化的一些特征。土地是人们物质生产与收获的基础,所以崇拜土地神,向土地神定时祭献是农业民族头等重要的大事。在甘肃农耕文化中,祭天、祭先农、祭山川土谷等神的仪式发展很盛,并一直演变留存至今。

  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祭祀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五谷神。通过祭祀来憧憬农业丰收。

  传说时代,共工“人面蛇身”掌管着“百工之事”,其子句龙专管农业生产,擅长栽种谷物及其他作物,逐渐被人们尊为神氏,也就是“社神”。周代“封土立社”后,民间形成了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社和秋社。秦汉时期,将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春社时,人们祭祀土地神,祈求雨水充足,保佑五谷丰登;秋社时人们再祭祀土地神,这次主要是回报土地神的恩德,祈求土地神永远的庇佑。春秋战国时,人们将腊日视为国家祭祀宗庙社稷的主要节日,有祀社之俗。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社神信仰盛行。经考证,甘肃农村“社”的位置均在农村东口,是用土筑起的土堆,形状像土塔,周围种植松柏等。社火的起源就是祭祀,是社祭的演变形式。

  “火”即火神。对甘肃汉族来说,火神仅仅是一种观念,没有确切的形态,也没有尊奉火神的庙宇,只是确信有火神的存在,特别认为是上天来的,名为“天火”,是神灵。民间认为,最早的火神是太阳神的随从,后来伏羲炎帝黄帝也附有火神的属性。甘肃有祭火的习俗,人们在乔迁时,第一桩大事是“进水火”,并有专门的仪式。仪式有:从老庄上引火点燃新庄社火、炉火,并焚香;发生日月食时要点燃火箭;家有火灾也要祭祀火神。一直到今天,年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街道上都会燃起一堆堆的篝火,大人孩子会挨个从一米多高的火堆上跳来跳去,既是除旧迎新,也是一种岁时娱乐,更是火神祭祀的存留的古风。后来,火祭的形式逐渐演变为花灯祭,但是陇原却仍保留着闹社火的习惯。

  驱傩、腊祭、打夜胡“傩”是先秦驱险恶鬼邪魔疫疠的祭祀。在甘肃黑山岩画及原始神话中,都可看到驱傩仪仗。“傩”在腊月举行,选择此时是为了在阴气最旺阳气最衰微的时候赶走侵害人体的寒阴之气、鬼怪污秽。驱傩仪式自宋代之后就不再是庄重严肃的典礼,逐渐变成带有民间自娱性质的游戏形式。原来大傩除旧布新、驱逐遂祟、劝农耕稼的目的被淡化处理了。

  春季驱傩之后,就是立春迎春。迎春仪式最早起源于东汉。先秦孟春之月,已经存在籍田之俗。天子要择吉日向上天祈求五谷丰登,仲春要择吉日祭土地神,季春之月更是有傩祭之俗。到了唐代,迎春仪式转入民家,成为以民众为主体的节日庆典。

  关于花灯与元宵节,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

  相传,武帝有一个宠臣名叫东方朔,待他非常好。

  一年冬天,接连下了好几天的大雪,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他刚刚到了御花园,就发现一名宫女哭得满脸是泪并且准备投井自尽。东方朔急忙上前搭救,安抚好之后问清楚了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和妹妹。自从进宫之后,她就再也没有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时,就会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今天,元宵实在无法忍受想念之苦,想着既然不能在双亲前尽孝,还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之后感到特别同情袁向她保证一定想办法让她和家人团聚,劝她不要做傻事。

  从宫中出来之后,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没多久就有很多人争着向他求卦。谁知道,每个人所占所求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间,长安城里人人自危。人们问东方朔解灾的办法,他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而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现在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大家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话刚说完,就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那张红帖,前簇后拥着送往皇宫禀报皇上。汉武帝看到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不禁心中大惊,赶忙叫人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装作不知此事,想了想说道:“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经常给您做汤圆。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万方数据供。并且传令京都家家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炮、放烟火。制造出满城大火的假象,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不仅如此,还要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混迹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了东方朔的主意后,十分高兴,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正月十五那天,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而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她的妹妹进城观灯。突然,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一家人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循着喊声,终于和亲人团聚。这么热闹的一夜,长安城平安无事。汉武帝不明真相,下令之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全城挂灯放烟火。

  这则故事只是个传说,无从考据,但是元宵张灯各地皆有。以前的甘肃,一些县城要举办“鳌山灯会”,这一习俗自宋代始就有,是由中原传来的。通常在县衙门口堆起假山,由上而下按照排序分布玉皇大帝及列位仙班。从正月初四开始点灯,一直长明不灭,直到正月十六凌晨。每天人群川流不息,香火缭绕不断。尤其是正月十五这天,各地社火登场,均在螯山旁边进行演出,人山人海,烟气缭绕,钟磬锣鼓之声不停。元宵节还要“玩灯”,为的是给社火服务,随着华灯初上,各地社火也就粉墨登场。

  综合上面的民间节岁活动来看,社火融合了多元的传统仪式与艺术表演形式,由最初的农耕文明中因自然崇拜而进行的祭祀活动,逐渐简化,最终成为诙谐娱嬉的,甘肃民间年节必不可少的演艺活动。

  甘肃的地理跨度比较大,虽然各村各县都玩社火,却是组织形式相近而内容差异很大。不管是扮相、唱词还是人物设置均有所不同。共同点是一般社火都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每年春节群众都会以“社”为单位办社火,这是一年中市镇乡村的大事。准备活动从很早就开始,一般是农历腊月,服装乐器等需要购置和更新,“武艺”需要演习,曲调需要练唱。农村里的能工巧匠都会上阵,各尽所能为社火准备道具与模型。这些一切都由群众自发组织。准备社火与放置社火器材的地点通常叫作“社火会”或“社火摊”,大都设在庙里,有专门放置社火器材的房间,这个房间平时是封闭的,视为禁地,带有神秘意味,应该是由原始的祭祀风俗而来。

  社火在甘肃历史非常悠久,对人民的日常生活意义重大。民间群众自我表演、自我欣赏、自我娱乐、自我陶醉,没有一个严格的规定,任何民间艺术形式都可以被吸收和加以利用。闹社火、办社火、看社火,广大群众都乐在其中。可以说,在甘肃地区,没有社火就没有过年的样子,而且没有过年的原因,这两者的追求都以建设人类心理的情感本体为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