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的控制欲,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

 fentouge 2022-10-04 发布于北京
原著:卡瑞尔·麦克布莱尔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所治愈,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
可以说,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根深蒂固。

那如果我们不幸被父母“操控”,应该怎么办呢?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母爱的羁绊》就是一本教大家如何摆脱原生家庭控制的情绪自救指南。

作者是美国注册婚姻和家庭治疗学家卡瑞尔·麦克布莱尔博士,他有着28年的心理咨询和实践经验,是家庭问题治疗特别是自恋型母亲研究方面的专家。

本书深刻阐述了自恋型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书中包含了大量作者在心理治疗方面的真实案例。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会更加客观地看待家庭关系,不再纠结于为什么得不到父母的肯定,而是学会合理与父母树立边界感,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避免任何阻碍幸福的感情模式代际传递给下一代。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书,一起探寻摆脱原生家庭羁绊的奥秘。

图片
不是所有父母,
天生就拥有爱孩子的能力

研究表明,很多父母在童年如果遭遇心灵创伤,长大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在孩子身上寻求补偿。他们要么过度保护,要么就对孩子报以高期待和高要求。

有些父母甚至会使用极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用自己的理论去代替孩子的经验,试图去打压孩子的天性。这样的行为不仅压制了孩子的潜能,还会导致孩子无法获得真正的成长。

书中提到:

患者杰基的母亲只允许杰基和富裕家庭的孩子交朋友,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高贵的身份。

坎黛西的母亲则会在坎黛西开始做每件事之前,就先把做事的正确方式告诉给坎黛西,不允许坎黛西犯错。

更严重的是苏珊的母亲,她严格要求苏珊绝不能放低对自己的要求,不能松懈,更不能轻言放弃。于是导致苏珊60岁还不禁调侃自己的墓志铭应该是:“她一试,再试,最后死去。”

所以说,过度的保护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更多的是困扰;过高的期望不能给孩子带来自信,更多的是无望。

好的父母不应该只在乎孩子的成绩,片面担心他们未来竞争的严峻性,更应该去关心孩子渴望被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和欣赏。

好的父母应该懂得发现孩子的优点,不断地鼓励、尊重和爱护他们,让他们的内心得到充分的呵护,这样才更容易养育出幸福快乐的孩子。

明智的父母,也不是居高临下,俯身教诲,而应该是站在孩子身旁,与他们肩并肩,陪伴着他们共同成长。

只有这样,孩子的格局才不会被父母所局限,从而拥有更灿烂美好的未来。


图片
远离受害者心态,
是摆脱羁绊的开始

母亲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初的角色榜样,她的个性和受教育的程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认为,如果一位母亲有想要掌控孩子的想法,那就可以归类为“自恋型母亲。”因为控制欲本身就来自于对自己的过多关注。

这样的母亲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子女的感受。她们在情感上无法满足孩子,会导致孩子一生都在渴求被爱,永远无法独立地面对生活。

自恋型母亲的教育方式通常比较极端,要么事必躬亲,要么漫不经心。事必躬亲型母亲有着超强的控制欲,不管是衣食住行,抑或是社交、工作,甚至婚恋都需要你根据她的设定来完成。

在书中,罗斯就是这样一位狂妄自大的母亲,她想要把两个女人送进娱乐圈,于是事必躬亲地为两个女儿安排好一切,但这让女儿们很反感。为了逃离母亲的掌控,小女儿早早成家,而大女儿则通过让自己成为社交女郎的方式来表示反抗。

而心不在焉型母亲则完全相反,她们认为只要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那就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养育责任,没必要再为孩子浪费过多的精力。

就像喜剧片《风情妈咪俏女儿》中女主的母亲谢尔,她每天只关心自己是否足够美丽迷人,对女儿的一切,她视同空气。

所以,不管是事必躬亲型还是漫不经心型母亲,对孩子的伤害都是致命的。如果你不幸遇到了这样的母亲,一味地执着于曾受过的伤害,活在记忆里不愿意走出来,那只会永远活在父母的精神控制里。

这样的心态就是受害者心态。受害者心态是最毁灭幸福、破坏关系的心态。

它总是把自己当做弱小的对象,将一切不快乐不幸福归咎于外人,希望别人为自己承担责任。可这样的行为只能让人获得短暂的同情和安慰,根本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试想一下,或许你所渴望的那种受人哺育、有同理心的爱,母亲也许从未在她的母亲身上获得过,所以自然给不到你想要的爱。

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但无论什么时候,胜利始终属于那种敢于往前看,敢于直面问题,怀揣希望前行的人。

接受母亲的不完美,放弃对抗情绪,保持淡然心态,不再以受害者心态对待自己,才是解脱的开始。


图片
设立边界感,
可以帮助你找回独立的自己

我们都知道,路边的大树即便枝繁叶茂,空间非常拥挤,但依然默契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树冠间互不遮掩,形成了明显的边界,看上去就像一个互补的拼图。这是大自然的风度。

而人与人之间,也需要这样的边界感。

作者认为,任何关系都需要底线思维和边界感,一味的牺牲和让步并不会让感情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更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在书中,康斯坦斯28岁还在接受母亲的严加管教。不管是身材,还是穿衣打扮,甚至头发染成什么颜色,她的母亲都要管。只要有一点不符合母亲的心意,她就会遭到母亲不断地批评和打压。这让康斯坦斯极其愤怒和想要逃离。

都说距离产生美,其实和父母的关系也应如此。不在生活上过度依赖父母,不因父母的不当言论而自怨自艾。

既亲近又独立才是和家人最好的距离。

作者认为,如果母亲一直试图掌控我们的生活,那我们应该勇敢正视自己的内心,要找个合适的时间和父母坦白,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无奈和渴求。

这世界上,没有人有权利去控制你的人生,哪怕是最亲近的人。好的家庭教育不是孩子的主人,而是领路人。

当初,杨绛选专业的时候也曾征求父亲的意见,但是父亲并没有直接告诉她选什么专业,而是让她遵从自己的内心,最后她选了最爱的文学专业,才成为了优秀的作家。

为人父母,如果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那不仅难以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和生活的能力,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发展。

一个和父母拥有一定边界感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因为他们不需要总是为父母的情绪负责,更不会轻易把掌控自己的情绪钥匙交给父母任由摆布。

边界感是对感情最高级的尊重。自己有边界,父母才不会轻易越界。

合理划定边界,从围着父母转和被父母围着转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成为掌控自己的自由人。


图片
做最好的自己,不让问题代际传递

不知道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惑:

“明明期待平静安稳的生活,却又矛盾地追求病态的刺激;

明明羡慕别人的自信和勇敢,却在面临成长机会时总是临阵脱逃;

讨厌父母的坏脾气,却又无力控制自己随时爆发的怒火和情绪;

想拥有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却又不断地陷入错误的关系当中迟迟走不出来。”

这就像是一种难以被解释的困境。而作者认为,这一切的发生很有可能都是因为家庭创伤的代际传递。

童年所遭受的创伤,如果没能及时修复,那么它只会沉睡,而不会消失。它会以代际传递的方式传递给那些和我们亲近的人,甚至会以一种宿命的形式重现于我们的生活中。

在书中,50多岁的斯嘉丽就曾向作者哭诉,坦言自己已经尽量在养育子女方面跟母亲有所区别,但最后依然没能养育出正常的儿女,她的孩子跟自己一样没办法正视失败的感情,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父母们总是以为自己的谆谆教诲可以不断地感化孩子,但真相却是:父母的行为模式早已通过耳濡目染传给了下一代。

也就是说,你怎么教的不重要,怎么践行的才重要。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身心健康的人,那你最好从现在开始就先把自己塑造成身心健康的人。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通常伴随着人的一生。想要获得真正的解脱,我们应该要持续地自救。

只有当你开始坦然接受自己的内心,当你拥有稳定的情绪和自我意识,当你不再纠结于自己是否值得被爱,那你才能在自救途中培养出一个自信、自爱的孩子。

努力平复受过的创伤,做更好的自己,那我们培育出来的下一代势必也会更优秀、独立且幸福。


图片

俗话说得好,这世界上的爱有千千万,但是归根结底只有一种,那就是:“我是爱你的,而你是自由的。”

为人父母不应该以任何理由对子女的生活强行干涉。作为子女,我们也应该学会自我觉醒,哪怕最后无法改变父母,也要积极改变自己,消除内心伤害,防止代际传递。

时间和经历最终一定会让你看清:幸福是自己争取的,被爱是幸福,就算不被爱我们也应该努力活出幸福。

最后,希望你想要的都得到,得不到的都最后得以释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