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撒谎是调皮,需要严厉制止?答案可能出乎意料,家长需谨慎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2-10-05 发布于北京

有一次,同事小李非常生气地说,她家5岁的女儿朵朵居然学会了撒谎,明明是她失手打碎了茶杯,问她时,她一口咬定是小猫打碎的。

还有一次,孩子上课不小心,画画时把颜料涂在了袖子上,连老师都说了是她自己弄的。没想到,她不但不承认,还说是别的小朋友给抹的。

小李说,为了帮孩子改正撒谎这个坏毛病,她教也教了,骂也骂了,可是孩子完全没有改的迹象,当面答应得好好的,一转身,就又犯了,还振振有词,一副非常委屈的样子,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难道真的只能采取棍棒教育吗?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孩子说的和做的不一致的情况,尤其是当事实真相对自己不利时,孩子说的话可能和家长了解到的会出现较大偏差。

有的家长本身脾气急,怕孩子行差踏错,因此,对孩子要求严格,平时的一点小事就喜欢刨根究底,要是再遇到孩子“撒谎”这样的情况,家长就更容易暴躁愤怒了。

可是,有时候,成年人认为的孩子的“撒谎”行为,也许对孩子来说真的不是撒谎。而家长的反应越是强烈,孩子再犯的可能性反而越大,为什么会这样呢?

总的来说,学龄前孩子“撒谎”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其中,2-7岁的学龄前孩子正处于前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思维方式以具体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想象力存在以下特点: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萌芽;

想象具有夸张性。

这些特点决定了孩子分不清现实和想象,而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对什么都好奇,正在努力发展想象力的时刻。因此,孩子在表述他经历的事情时难免出现偏差,并不是他真的想要“撒谎”。

害怕受到惩罚有时候,孩子“说谎”,其实是为了逃避惩罚,因为说真话要付出的代价,远远比说假话的代价更大。这样的情况在脾气暴躁、反应剧烈的家长那里更有可能出现。

而且,孩子是最聪明的生物,他会根据家长的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选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

比如,当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在脾气暴躁的家长那里,孩子可能会被耳提面命,遭受一顿指责,承受来自家长的惩罚;但是,当他把责任主体换成别人时,他就可以完美地避开这些惩罚。

红红的同事曾经就说过,家里孩子行为习惯不好,总爱把果皮纸屑或堆在茶几上或放在餐桌上,反正不扔垃圾桶,无论家里人怎么说都不改。

后来,同事狠狠教训了孩子一顿,从此以后,这些垃圾再也没有出现在茶几和桌上。一家人以为孩子改好了,特别高兴。

结果,同事在大扫除时,从沙发底下、茶几底下扫出来很多已经发霉的果皮纸屑,给气得不行。

表达能力和真实想法有偏差孩子的语言发展也是有阶段性特征的:0-1岁的前语言阶段,孩子开始学习发音、说简单的叠字;

1-3岁是言语的发生阶段,孩子开始理解语言,并学着积极说话;

3-6、7岁是孩子基本掌握语言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会说很多话,但是,由于孩子性格、家庭环境等各种原因,孩子的话语不一定能准确表述现实和自己的想法,还需要家人发挥想象力去理解。

虽然孩子“撒谎”情有可言,不能全怪孩子,也不一定会造成多大的伤害。但是,如果放任不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一些习惯偏差会越来越大,纠正起来也会越来越难。

与其到时候费力,不如从小开始进行影响,不妨试试一下几个方法:循循善诱好过疾言厉色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当孩子出现“撒谎”行为时,家长切不可疾言厉色,因为家长的过激反应,一来会吓到孩子,对孩子产生心里创伤,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二来会对孩子的行为形成负强化,以后再出现同样的情况时,孩子会做得更隐蔽、更不容易发现,埋下更大的隐患。

而且,孩子以后想要引起家长注意或者想要逃避惩罚时,孩子更可能采用“撒谎”的方法,反而于改正偏差没有帮助。

最好的方法就是循循善诱,用引导性的语言和问题,引导孩子说出真实的想法和过程,家长再从旁辅助,即解决了当下的难题,又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和接触外界的第一人。孩子学到的很多做事方法、行为习惯大都是从家长那里得来的。

同样的,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如果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家长一定要做自我反思,从自身开始查找原因,看看是不是自己在无意识时给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样。

以红红那个同事为例,她最后才发现,原来是孩子爸爸爱偷懒,总爱把果皮纸屑堆在茶几上,吃完东西再收拾,可是孩子没有这个收拾的意识,扔完就完了。

结果,孩子跟着学,最后受到惩罚的是孩子自己,因此孩子就学会了悄悄藏垃圾,嘴上再“撒谎”来逃避惩罚。

相信孩子家人是孩子安全感的主要来源,有时候,家长的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家人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相信孩子只是暂时走偏,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引导,孩子一定会变好,“撒谎”的行为也会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