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吃 酒

 冬歌文苑 2022-10-05 发布于北京

吃   酒

杜三文||陕西

小时候,我喜欢赶酒席,特别是赶红喜事酒席。一来可以美美地吃一顿,二来可以看看热闹。

家乡人把赶酒席叫“吃酒”,置办酒席叫“办酒”。老人寿终正寝叫“白喜事”,娶媳嫁女叫“红喜事”。儿子结婚又叫“成全儿子”,女儿出嫁亦叫“打扮女子”。红喜事的日子由双方亲家商定,一般定在冬季,选双日子;也有个别人家找艺人根据两个小人的生辰八字掐算黄道吉日的,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单日子。吉日定下来,主家有相当长的时间作充分准备,因此席宴比较好。

吃酒前后共三天,第一天晚上“坐夜席”,第二天叫“正酒”,第三天“谢客”。

吃酒一方都送礼,分两次。坐夜席前送粮,依据亲疏厚薄及自家条件选送荞子、玉米、小麦、稻谷、大米、小豆、芸豆、豌豆、黄豆等,一般十斤。正酒当天送钱,非亲戚叫“白客”,送2至10元不等。内亲外戚送得大一些,且除了钱,还要“搭红”或“添箱”(礼簿上要体现)。“搭红”指娶媳时,用上好的床单、被套、布料或绸缎统一搭在正屋廊檐下。被套、布料或绸缎颜色一般为大红,故名“红”。“红”的多少体现主家的亲属多寡,“红”的质量则是亲属身份的象征。“红”分“硬红”和“软红”:“硬红”指最终将“红”留给主家,以示送者之气派;“软红”指“搭红”结束后送者将“红”带走,这样一匹“红”可以反复使用。“添箱”是指给出嫁女送服装、床上用品及生活用品等。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不再送粮只送钱。或许这样对于送礼的人来说更方便,因为后来有很多人举家常年在外打工,家里根本就没有粮。“搭红”和“添箱”的习俗偶尔还有。

农村办酒,需要很多人手。主家一般在本小组内根据各人的特长以及与自己的关系有针对性地邀请去帮忙。有些角色已经基本固定了人员,如端盘的、煨酒的、劈柴的、挑水的,这些活相对苦一些,一般就由忠厚老实的鳏者干。这当中,地位最高的要算端盘的了,冷不丁一声“油烧背!”或“油背衣裳喽——”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家乡习俗,除给主家帮忙的人外,每家还可以去1至2人“坐席”(席上吃正餐)。那年头物资极度匮乏,生活极度贫困。人们都不愿意再多去一人,怕别人说自己是“全家闹”(蹭吃蹭喝的代名词),很失体面。父亲一般都被请去帮忙,所以母亲和我们子妹四个轮流着坐席。可是我经常既要坐夜席,还要缠着赶正酒。八人一席,小孩不能占席位,也没有餐具,只能在大人怀里由大人时不时喂一口。座次是很讲究的:挨着正屋的方向叫“上爬位”,只有辈分最高的两人才能座;其次是 “下爬位”( 和上爬位相对);其余座位叫“环位子”。一席不能男女混座。记得仅仅有一次,我怕挤不上席,就和母亲坐在一起。席上有人立即就抗议了。最后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解释说,我是小孩,和母亲坐一起好照顾,原谅一回,这才“平息民愤”。酒席是流水席,一拨6至10桌。一拨接着一拨,直到待完所有的客人,有时正酒席可能持续到天黑。

除了自家人及内亲为了体现谦让外,其余人都抢席坐:上一拨吃饭时,下一拨就开始“号”席位了(预定座位)。记得有一次去四川吃酒,我好不容易号到了一个席位,面前是个中年妇女,她逗我:“要不你先来吃点?”周围人哄然大笑,弄得我无地自容。从此,我有多年不赶酒席。后来在外祖母去世的夜席上,我一再谦让,结果宴席结束了我竟不知道,只好失望地到厨房随便吃了一点。从那以后,几个舅母老是拿此事损我。

每道菜的数量严格按照八个人准备,差不多每人都能吃完自己那一份。有时,某人不吃甜肉或鸡块,他会主动让给爱吃的人,但受馈者往往要经过对方多次劝送后才肯接受,怕别人说自己海吃贪吃。菜是不能带走的,只有馃子(后来增加了饼干、点心、桔子等)可以,人们一般都带回去给家人特别是小孩吃。夜席一般比较简单。饭一般是一半玉米一半大米。只有大户人家“耍牌子”(摆阔),会在夜席上增加两三个正酒席上才用的菜,主要是荤菜,并做纯大米饭。

坐完夜席,人们就去听唢呐或听唱书或者听山歌,很少有赌博。唢呐手是专业艺人,吹的曲目很丰富,花样也多,《百鸟朝凤》《正月里来是新春》《风雪梅》等曲子听得人喜笑颜开;只有极少数嗓门好且开朗的文化人才会唱书,人们最喜欢听的就是《弥勒佛真经》,因为经书好像能预见很多事情;中年以上的男女几乎都有山歌,大部分是情歌,如《上茶山》《女儿红》等,也有骂人的对歌,嬉笑怒骂,调情骂俏,精彩纷呈。有的主家耍排场,会包一场电影在开席前放映。那时看电影是一种时尚。

娶媳正酒那天是最热闹的。办酒期间,主家是最清闲的,主要招呼客人,其它事情都交给“支客”(相当于今天的司仪兼总管)。为了有效利用时间,男方一早就开席。迎亲的人坐第一拨。然后放鞭炮“搭红”,若有几块好料子,总会传出女人们啧啧的赞叹声。

正酒席是最丰盛的。先一次上七个凉菜,然后是八个汤菜(碗)和九个炒菜(碟子)交替上,最后吃饭时是“十大碗”。“十大碗”其实是四样荤菜(全是猪肉)一样汤菜,每样两碗。荤菜分别是红烧坨坨肉、豆酾或椿芽片子肉、酥肉和粉蒸肉。汤菜是素菜,如果汤不够添,可以再要一份,但往往是汤多菜少。

有时,和着热烈的唢呐声,迎亲和送亲队伍浩荡而至。于是正在坐席的人就得用最快的速度吃完。紧接着人们七手八脚将场子打扫干净并按要求布置妥当。

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双方的“押礼先生”(男方一般由“大红叶”——类似今天的司仪、伴郎——兼任,大红叶妻子同时任“二红叶”——伴娘)第一回较量就开始了。女方押礼先生事先摆一个“阵”,或字谜,或典故,或其它。男方押礼先生得先破“阵”后才能被接待。谜底不能直白表述,还得隐含在押韵绝句中。那时的押礼先生是民间的专业技术人才,很受人们敬仰,也爱通过摆阵破阵打压对方以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但往往陷入同行内卷互伤的怪圈。记得有一回队里一个小伙子结婚,媳妇是四川的,女方摆的阵是“姜太公钓鱼”。可能是为了增加破阵的难度,就安排个妇女扮演姜太公。男方押礼先生从容破阵,即兴口占一绝云:“从陕西到四川,又是一重天;看见姜太公钓鱼,却是女人掌杆杆。”女方窘然作罢。

破“阵”后稍事休息便“摆礼”。男方将肪肘、衣物、饰物、礼金等一一摆上,双方押礼先生互致敬辞,仪式开始。这时,围观的妇女姑娘们议论最多是男方给女方买了几套衣服。少者六套,多者十二套。那年月人们穷怕了,姑娘若不把握机会趁结婚之机向男方要个十套八套穿个十年八年,以后到了男方家恐怕就不容易制件衣裳了——这种被迫的狡黠多少含点高瞻远瞩、一劳永逸的智慧。

第一个仪式是“开盒”,这是第二次较量。男方把一小方块熟肉放在一个专用的木制礼盒内,肉中藏有礼金,女方厨师须从熟肉里找出礼金。第二个仪式是“开盐(谐音“言”)茶”。这个仪式由女方直系亲属中的姑娘做,只需将装有盐和茶的红包捡起即可,寓意出嫁姑娘到了男方家能说会道,待人接物礼仪周全。接着女方押礼先生宣读礼单,女方收捡物品,这是第三个仪式。 

一切就绪,女方开席,第一拨坐的是迎亲、送亲以及礼上往来的工作人员。

“哭嫁”是出嫁仪式的高潮。鞭炮响起,新娘就要哭嫁。父母不能先女儿而哭,那样女儿讨不到口碑。新娘通过哭嫁表达对娘家亲人、朋友及乡亲的依依不舍之情,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表达没齿不忘父母的承诺之意。那时的女孩都很会哭。谁哭得柔肠寸断、死去活来,人们越是夸她有出息,羡慕这一对夫妻养了个好女儿。但也有例外,比如,有的女孩就是不哭,或者哭得不生动,她舍不得把妆哭坏了,或者虽然流泪,但掩盖不住丝丝喜悦。这时,着急的莫过于父母,他们怕别人说自己女儿不懂事,说自己对女儿缺乏教育,于是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引导和刺激女儿的哭欲,如举例诉说曾经对女儿无微不至的疼爱,自己养育女儿遭受的苦难,等等。约摸着新娘哭得差不多了,弟弟或者哥哥背着新娘走出闺房,这就叫“出亲”。

迎亲、送亲队伍来到男方,男方押礼先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给女方押礼先生摆个“阵”,这是他们的第三轮较量。接着二红叶将新娘送入洞房。入洞房时,这是新娘最后一次“熬礼金”。礼金给的满意,新娘才肯进去。(新娘从出阁到入洞房凡遇门槛、河流、桥梁、沟坎均要“熬礼金”)然后举行结婚典礼仪式,主要内容包括:双方押礼先生互致敬辞,男方宣读女方礼单,女方向男方交钥匙等。最后安排女方来的客人坐席,他们坐完席后迅速返回,是断不能在男方过夜的,因为男方晚上要闹洞房。

闹洞房是和新郎同辈分的男人们最上心的节目。小孩和妇女被谢绝参加。偶尔也有新郎其它辈分的人参加,这些人往往不是太本分。闹洞房主要是逗新娘开开玩笑,讨点瓜子、喜糖吃吃。

谢客席安排在第3天早晨。凡是帮忙的人、附近的人、内亲都在内。一般不增加新菜而是用夜席正酒剩余的菜——佷合时宜的物尽其用。

改革开放40余年中,人们的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一切生动地晒在酒席上。而今夜席昼席已没有了区别。写礼即有红包;茶水干果(糖果、花生、瓜子)取之不尽;开席每人领一份打包,里面是馃子、饮料和水果;席中,鸡鸭鱼鳖、牛羊兔鲵、肘子蹄花,银耳汤、元宵、根面角、面包,泡锅巴、小火锅,等等,应有尽有;吃饭时,增添了菜豆腐和大果盘。荤素热凉,碟碗锅勺,山珍海味,飞禽走兽,数十种佳肴齐聚一堂,可与满汉全席相媲美。

现如今,酒席档次越来越高,结婚典礼愈演愈炫。可是我认为小时候坐席吃得最香,吃得最饱,看得最热闹。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杜三文,网名:风雪山水,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高级教师。曾获县级“优秀教师”称号和省级“优秀导师”奖。有多篇教育论文、散文、诗词等作品发表、获奖。现任职于宁强县西城小学。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