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阳节,读一首诗

 永嘉陌上尘 2022-10-05 发布于浙江
今日重阳节,不禁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小时候学的(准确说应该是背过的)诗,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浮现。或许幼年我们不明白诗中的深意,成年后重读才意识到诗歌中的种种其实就真正存在于我们身边。与载道的古文不同,诗歌更多的是传达心曲。诗人们笔下的情愫,不因时地的转移而变迁。当我们阅读诗歌,会发现我们笑时,诗人早已替我们笑过;当我们落泪时,诗人比我们哭得还要悲伤。真正优秀的诗歌,一定是最大程度地写出了普罗大众的集体心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读罢,不由拍案,这哪是写王维啊,分明也是写我们。首句七字中,连续用了两个“异”字,一下子就交代出自己远离故乡身处异地的情况。因为身处异乡,故而成了异客,一个“客”更表明不是自家,《红楼梦》中林黛玉做客外祖母家的最初感受仍是“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行一步路”。可见,客居他乡始终少了家的归属感、自在感。“异乡”“异客”之前,更是用一个“独”字领属,其内心的凄楚一下子呈现在了读者眼前。第二句的“佳节”与标题中的“九月九日”照应,指出时在重阳。但又没有明言重阳,而是用一普遍意义的“佳节”,别看这不起眼的转换,实则却升华了。我们不仅在重阳时节会思亲,其他佳节也是同样。“倍”字格外有力,说明对家乡的思念从未停止,即便是那些寻常日子,也无时无刻不把家想念。而在热闹的节日里,对家乡的思念更加浓烈,成倍出现。前两句将内心的感情毫无保留地一泻而出,三四句则转为含蓄,从对方着笔。“登高”“遍插茱萸”的习俗亦是照应标题“九月九日”,当兄弟们欢聚一起时,却发现惟独少了远在他乡的诗人。其不言苦,却苦万状,这也是诗歌的绝妙处。
初高中时,最爱读诗,后来兴趣转移至古代小说。这几年每日又读一二首诗,竟有了与旧年不同的体味。读诗的好处,不仅是对诗意人生的追寻,更是为了培养一颗敏感且纯净的心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