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系《初日楼稿》

 西湖老松 2022-10-05 发布于浙江

近日有人向我推荐一本好书——《初日楼稿》,我当即上网购买,当当网已售罄,还好孔夫子旧书网有售,书价200,另加寄费十余元。不日,书寄达。

拆开包装,眼前一亮,古色古香的书函里有两本书籍,一是《初日楼稿》诗文集,另一本是《簟纹帘影图》。两本书完全是传统的中式装订,诗文集深蓝色封面,是印有暗花的丝绸裱制的,白线缝订,古朴而优雅,翻至书页,更让我惊讶,是中国特有的宣纸对折式,全书直排版,用娟秀挺拔的仿宋体排印而成。另一本是一幅国画长卷,通过折叠方式,将4米长的画图做成了一本书,这也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装订法。至于这诗文集和画卷的关系,我是看了书以后才知道的。原来是画家被作者诗歌所感,从而创作了画卷,并请章太炎等诸多名士题字作跋,成就了一幅国画与书法的佳作。

这部《初日楼稿》印成于2013年,印制单位是我们杭州富阳的华宝斋富翰公司。据说这是我国唯一的一家集造纸、制版、印刷、装订至出版、发行于一体的文化公司,其特色为线装古籍。作为老资格的新杭州人,我为家乡有此等创新型企业而感到自豪。

《初日楼稿》的作者罗庄,是我外婆的堂妹,我应该称她为大姨奶奶。她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是学者型书商罗振常,伯父是国学翘楚罗振玉。大姨奶奶天资聪颖,虽未进过洋学校,但在亲人的教授下,热忱于国学,尤擅诗词,有民国才女之称。一次,国学大师王国维看到了她的词作,惊呼 “闺秀安得如许笔力”,称异者再。令人惋惜的是,大姨奶奶英年早逝,1941年即弃世西行,终年仅四十七岁。所幸的是,在她老人家离开七十余年后的2013年,她的诗词和文字,得到全面整理,终成一卷,永传于世。

当我的目光扫过娟秀的书页时,那精雕细琢的文字,令我顿生敬意,由衷钦佩。初学格律诗的我,知道作诗并非易事,而作者的诗每一首都是那么工整精炼,意境高雅。难怪一句“簟纹帘影清于水,不染尘氛只染秋”,就能激起画家的创作欲望。我不懂词,据说词的格律十分严苛,读着那长短不一的词句,“或以意胜,或以境胜”,甚是流畅自然,犹如一首首短歌。

罗庄和三妹守巽及三子世光,女儿玉恒合影

读《初日楼稿》扑面而来的不仅是清淡的书香,更使我感动的是浓郁的情感。全书字里行间流淌着家国情怀,父母之爱,手足之情,师生之谊……让一位旧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展现。

1911年,罗庄一家曾随伯父罗振玉寓居日本。她身居异国,虽面对美景和安定的生活而心却在故乡。“山川信美,而不能减故国之思。”“回首神州,一夜乡心万斛愁。”这是她《满庭芳》和《蝶恋花》中的诗句。1928年,作者全家曾赴杭州游览,她校仿欧阳修,一口气写了十阕“西湖好”词,这是她对杭州西湖的赞美,是对祖国秀丽山川的倾情。她还在题《钟馗图》时,更写下了“我愿钟馗一奋身,起挥三尺歼强虏,重使中原见太平,俎豆馨香虔祀汝”的诗句,表达了她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家国的热爱。作者在《丁丑寻溪避兵记》里,则以长篇文字记述了她所亲历的逃难经历,控诉了日本鬼子的烧杀奸淫的残暴罪行。

1928年罗振常全家在杭州西湖合影 左二周子美 左三罗庄 右三罗振常 坐者罗母张筠

读《初日楼稿》,我还强烈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亲人的关爱之情,她的许多诗作是写给兄弟姐妹的,如为季妹题照,谢仲妹填词二阕,赠静宜弟妇,别咏梅长嫂等等,更有长篇文字记述君鱼弟生平,追忆和君楚从弟的友谊。其文采生动,其情感真挚,如《临江仙》即作者“捡鱼弟遗稿,凄咽就睡,中夜梦醒,倚枕成吟。”

√作者罗庄的成长,得到了长辈们的关怀和培养。她四岁即“趋庭受四子书”,十二三岁“间学为吟咏”,她的处女作诗集“附刊于大人诗集之后”得以印行出版。罗振常对女儿诗作常作评点指出,在《初日楼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邈园公的批语,如在《采桑子》后批“言近旨远,风人之遗”;在《菩萨蛮》《更漏子》后批:“二首摹《花间》即酷似《花间》,甚奇。”在《渔家傲》后批:“落月三句,静细无伦。通首厕之欧公《十二月鼓子词》中,当惭色。” 这即是鞭策也是鼓励。解放前印行的《初日楼正稿》、《初日楼续稿》就是作者父母作的序,罗振常更有《祭长女庄文》一篇,其惜才爱女之情尽跃然纸上。

罗振常为《初日楼正稿》作序

《初日楼稿》的问世还有感于作者的夫君周子美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努力。大姨奶奶1927年嫁予子美公,为继室,育有三子一女,至1941年去世,与子美公共同生活仅14年。在她与世长辞的第二年,子美公就编纂了《初日楼遗稿》一卷,出版面世。十六年后,1957年夏,子美公思亲心切,又请人刻印了《初日楼稿》。1982年,子美公再将历年发现而未收入的诗词,编成《初日楼删稿》一卷,以待机出版……然至1998年此愿未能实现,子美公虽寿至期颐仍抱憾而终。他老留下了《初日楼稿》序、《初日楼稿》跋、《初日楼稿》再跋,坦露了其心境:“余负孟康者何如也!感逝伤怀,爰重印以永其传。”

周世光为重印《初日楼稿》作跋并编写罗庄年谱

2013版《初日楼稿》的出版发行,全得力于子美公和罗庄的第三子周世光。世光先生幼年丧母,其母临终前“特别托付世光之乳母,吁其务必将此五岁幼儿带大。”子美公感逝伤怀,鳏居十五年,待三子大学毕业,无法膝前侍奉时,方与第三位夫人结䙰。世光先生一生专攻化学,系我军著名专家,获全军优秀教师称号,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卓越贡献。其职称正教授,职务正军级,军衔为少将。古云“忠孝不能两全”,而世光先生却做到了。他在古稀之年,策划完成了《初日楼稿》的重印,并亲自作跋及年谱,述其初衷。一位理工科的教授,国学基础如此深厚,所写文言体跋文如行云流水,言简意骇,让人感慨无尽。他填补了民国文学史上一处空白,他了却了老父一生的夙愿,他用实际行动完尽了对母亲的至孝……

周世光夫妇与乳母祖孙合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此时,我们也不能忘却子美公的几位高足,徐德明、吴琦幸、王幼敏和阚宁辉,他们是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子美公多年,如今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多有建树,引领学界。他们怀着对老师的崇敬和感恩,与世光先生一起策划和实现了重印《初日楼稿》的佳话。

最后,我将以一首《玉楼春(答刘初容甥女)》词牌结束此文,这是我读《初日楼稿》十分意外的收获,因为刘初容正是家慈。早就听舅舅们说母亲会作诗,但从未看到过,故似信似疑。此词证明了家慈是向大姨奶奶请教写诗,方有此答的,说明母亲确曾认真学过写诗,我对母亲又多了一份敬意。

新诗脱口霏珠玉,之子聪明工詠絮,言愁我亦欲生愁,未到临岐萦别绪。

不须相送长亭路,忍见潮生帆远去。桃花潭水比情深,何待闻歌心始喻?

壬寅重阳 写于杭州嘉绿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