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外感病学》初稿选录

 允峯 2022-10-05 发布于黑龙江

概念及特征



外感病,是现代名词,历代中医古籍中,多是记载为“疫疠”、“瘟疫”、“天行”、“伤寒”、等,并没有关于“外感病”一词的明确记载。

如“疫”字,《说文·疒部》说:“疫,民皆病也,从疒,役省声”。古人认为,这类疾病,是感受时气疫疠邪气,引起的一类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属于外感病的范畴。

疫疠之邪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不同于风寒湿暍,不属于气候环境因素致病,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邪气,且侵袭力强于前四者,造成的临床表现程度,一般也比前四者严重,部分疫疠邪气起病非常急,传变迅速,病情危重,甚至造成死亡。疫疠邪气可潜伏于自然环境,也可潜伏于动物或人体,可随风寒湿暍挟带致病,也通过空气、生活接触或体液独自感染人体。

疫疠之邪,寒热属性皆可见,温热性的,称瘟疫,寒凉性的,可称为寒疫,故对治需根据其寒热属性,选取方药。

疫疠六纲病位皆可出现,五证病理也皆可出现,其治则和用方需根据辨证结果来选取。

外感病的致病有以下特征:以表证为典型表现,起病急,传变快,合并证复杂多样,同正气强弱相关。

一、共性

外感病的病因是来源于体外的外界环境,都属于感受外邪,无论通过哪种渠道侵入体内,都会被巡行的卫气发现,认为有外邪入侵,从而机体要通过汗、吐、下的方式,故外感病的致病的典型特征,都有 “头身痛而目眩”等外感病共有的症状,部分外感疫疠邪气,直接入里,病情轻微,或造成的不典型临床表现,机体仅通过吐和下的方式排出了病邪,则可有轻微的表证或不伴有表证。

一般外感病在感受外邪之后,经过潜伏期和前驱期即会发病,发病呈急性起病特点,若治疗及时,除了极少数烈性疫疠致病,多可快速消除症状,但若失治误治或感邪程度重,则病情转变迅速,而且没有固定的传变方式,部分传染病会进入慢性期,严重的病情会导致器质性损害甚至死亡。

外感病的病因可以单独侵袭人体,可以合而致病,也可以外感病合并内伤病,各个病症之间还会相互影响,造成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给辨证治疗能加难度。

外感风寒湿暍之邪,侵犯的病位多在表,而疫疠之邪致病,侵袭的部位不限,可以在表,可以在里,也可以在半表里或者多纲合病,如霍乱之邪直接造成太阴病,疟疾之邪直入半表里少阴或厥阴病位,梅毒先在表,后随血传播至内脏等,不同疫疠其致病力不同,造成的表现复杂多样,有的表现同风寒湿暍,或者类似内伤病。其造成病理性质可以是五证的任一一种,病理产物也多样。

外感病的预防



外感病的预防,应采取对外感病病因的预防,对已经发生的外感疫疠的防疫和提升正气相结合的原则。

对风寒湿暍等气候因素,其致病多见于气温变化较大时,当有天气变化是,应尽量躲避,避其锋芒,如阴雨大风天气,尽量留在室内,此时外出淋雨受风,易导致外感中湿之病。

对疫疠之邪的预防和对已经发生的疫疠的防疫,应从其流行因素中着手:

一、病因预防

控制传染源,要尊照国家制定的传染病管理办法。对疑似病例隔离病尽快确诊,对确诊患者需尽快隔离和治疗,防治疫情扩散。除了医务人员有发现并上报传染病的义务,还要普及健康教育,让普通人认识常见传染病,使其能在传染之初就能避开源头并能够相医疗机构上报,达到早期控制源头的目的。

二、传播途径预防

    对外感病流行的途径进行预防,主要方式为灭菌消毒,保持环境卫生等。如:

对能够经空气传播的外感病,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人员密集场所,还应进行空气消毒,进入人员密集场所,可佩戴无菌口罩作为简易预防措施。

对经粪-口传播的外感病,应对食物、水源、排泄物、器皿等病原体传播途径进行消毒,对蚊虫尤其是苍蝇等媒介进行消灭,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手部的清洁。

对经体液传播的外感病,应注意血液制品安全,生活密切接触,和性行为保护措施等。

三、提升正气

即提高个人免疫力,正气在外感病中有重要作用,提升正气,应从多方面着手,如:

饮食上勿过饥过饱,避免生冷,应保证食物新鲜,营养全面,保证烹饪时间,使食物熟透。生活起居上,劳逸结合,寒温适度,适度锻炼,房事有度。情绪上要保持乐观积极,远离七情所伤。对免疫力较差的人群,可进行人工免疫。

此外,对于病因和正气这两方面,还可使用药物预防,如对病因,可再疾病未起或初起阶段,进行预防性用药。对正气不足或者有内伤病基础的人群,可用药去除内伤病,阴阳平衡则正气提升。

——摘自待出版教材《经方外感病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