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探讨 | 怎样在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

 五千韧月 2022-10-05 发布于河南

劳动

教育气

图片

劳动教育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在学前教育界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有关幼儿劳动教育的含义、价值目标、方法、实施路径等,业界莫衷一是。有的学者认为,幼儿园劳动教育中存在劳动观念片面、劳动内容简单、劳动评价功利等方面的问题。幼儿园劳动教育缺乏清晰的课程活动目标和课程内容体系; 幼儿教师劳动素养无法支持劳动教育课程活动的有效开展等等,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效果欠佳,幼儿园相关工作人员劳动教育观念边缘化等等。有的专家认为,幼儿园的课程本来就是在生活、游戏中展开的,所以幼儿园并不需要另加“劳动教育”,如同并不需要另加“创造教育”“传统教育”,并不是说这些教育不重要,而是说这些教育本来就是师幼共构的生活的一部分,突出某种“教育”反而会把幼儿当下的生活弄得支离破碎等。

 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从本期开始,人大幼儿教育导读公众号陆续邀请专家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在廓清劳动教育的实质和内涵的同时,一起探究幼儿园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路径,继往开来,笃学敏行。

图片

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思考

……

北京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 柯小卫

近年来,在教育部与各地教育部门大力推进下,“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配合“双减”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成效。由此,在幼儿园如何开展“劳动教育”问题引起学前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热议。在我看来,“劳动教育”对于幼儿成长、发展所产生影响与价值毋庸置疑,然而对于其中内涵、对象、目的与形式、过程以及标准的理解、实施却不尽相同,导致“莫衷一是”“南辕北辙”的判断、认识,因此对于本话题的讨论是有意义的。

1.幼儿园“劳动教育”概念、目的

 幼儿园“劳动教育”概念、目的:从概念上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劳动”为内容、目的,以及“过程”的“教育”;另一种是以“劳动”方式、过程实现教育教学意图、目标。因此,如何理解、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内涵、目标对于指导幼儿园、家庭开展、实施“劳动教育”,并取得成效至关重要。我认为,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说,在实施“劳动教育”前,首先应考虑到幼儿作为接受“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意志、需要、兴趣、经验与能力限度,而不应将成人对于“劳动”内涵或形式的理解或概念以“强制”“统一”形式“灌输”幼儿被动接受。我认为,有一点应该明确:“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幼儿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具体说来,幼儿园“劳动目的”包括三方面:一是“游戏”,包括团体活动、自由探索及表达表现、休闲娱乐等;二是学习,包括体验生活、认知环境、丰富经验、培养劳动意识与习惯等;三是扩大幼儿生活范围,发展“社会性”,促进幼儿与环境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就是说,“劳动教育”的主体是儿童,因此其目的不应该“成人化”或概念,而应处处以儿童可以接受为限度,即“儿童化”“生活化”,尤其对于“初萌”“嫩芽”般的幼儿更应如此。有两点应该引起成人们思考:一是幼儿的体力、智力以及个性、情感等需求各异,二是,幼儿通过对于生活环境接触认知自然、社会,所以,幼儿通过自身感受、实践以“体悟”,且程度目标不一,远比成人规定的“劳动教育”概念、目标效果更好,如陶行知先生阐述:“Education for life”(陶行知语,中译:教育为了生活);“Education in life”(陶行知语,中译:教育在生活中)综上所述,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幼儿“劳动”的性质,应是幼儿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或融于其中,即幼儿自身生活,而不应仅从成人、社会意志,包括对“幼儿发展目标”预设出发并规范,其目的首先是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均衡地发展,不应将“劳动教育”视作成人、社会意志的载体,将儿童仅仅作为实现“目标”的“工具”。

2.对“劳动教育”内涵、过程的理解

我个人对于“劳动教育”内涵、过程的理解:“劳动教育”,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关于“劳动”的“教育”,其目的是“劳动”;另一种以“劳动”为过程或形式的教育,其目的是“教育”。现在在幼儿园、学校中开展“劳动教育”性质应该是后者。如果“劳动”目的是“教育,那么就应该考虑应该怎样利用“劳动”过程与形式做“教育”了,即“劳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形式。19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斯宾塞(1820-1903)提出“预备学说”,强调教育应该教导幼儿怎样生活,以“目的”引导幼儿的行为、活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1859-1952)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惟一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及各种要求所引起的。”(参见《我的教育信条》,载《杜威教育名篇》,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页)二者区别在于前者注重教育所包含的成人、社会意志;后者倡导幼儿自身活动所激发的建设力、创造力。陶行知(1891-1946)先生将“教学做合一”作为“生活教育”主要方法:“'做’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参见《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载《陶行知全集》川版,第二卷,第651页)陈鹤琴主张,幼儿园课程应从帮助幼儿“目前生活”目的为出发点,以幼儿“实际生活与经验”为依据与过程,从而将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成人、社会意志与幼儿生活过程相融合,以不失“儿童性”(包括“自由活动”“自主游戏”)与“创造性”(包括“最近发展区”“多元智能”等)为基本原则。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幼儿园、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点应是最大程度激发儿童“主体性”,包括探索、发表、建设、创造等,并不以许多预设抽象“概念”“伦理”或成人意志的实现作为目标,使儿童有可能通过“劳动教育”过程以实现“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目标。

3.“劳动教育”功能、目标

有关“劳动教育“的功能、目标,我有两个视角:其一是站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视角,包括“劳动”在内许多“美德”是在人类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体现着“文明”与社会进步,尽管存在民族、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但在对于“劳动”内涵、性质、功能等理解、认同方面大体是一致的,本质是相同的,理解与认知是相通的。说得再明确一点,在幼儿“做人”教育中,首先应培养对于自我及生活环境(包括父母、家庭、亲人等)与母爱、人性、良知以及环境、秩序等“社会性”基本认知,将“感觉”“利己”等主观经验、观念、认知逐渐向“秩序”“利他”客观认知发展,也就是说,对幼儿的教育应从引导“做人”“爱人”观念与“儿童性”“生活性”“普世性”开始,而不是用成人的道德及价值判断“绑架”幼儿。

其二是站在幼儿生活发展视角,幼儿的认知、经验逐渐生长、发展,其文化观念,包括对“优良的国民性格”与“劳动”所包含“教育”意图的理解、诠释与成人、社会期待不一定相同,因此应从幼儿发展视角看待这一问题,成人、社会应给予幼儿经验与思想成长的空间,并可以容纳幼儿的联想与创造。随着幼儿身体、智力增长,活动范围扩大、更多对于包括自我认知、生活环境、社会、国家的认知、情感、经验与思想力、学习力、表达表现能力等不断积累、丰富,在正面、积极的教育引导下,包括爱国主义、民族性格、文化文明等各种美德才能渐渐形成。如前所述,扩大幼儿生活范围,发展幼儿“社会性”,也是“劳动教育”重要的目标。

为此,我认为,幼儿园“劳动教育”性质、范围:“活动”与“游戏”是公认的幼儿园教学方式,其过程是通过幼儿主体与自发、自觉活动激发幼儿多方面能力(包括潜能),以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标,“劳动教育”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的重要部分,理应纳入进幼儿生活、学习过程,或打成一片,这是由幼儿成长、发展规律所决定。应避免针对幼儿的“劳动教育”功利化、说教化等成人化倾向。最大限度地维护学前教育(幼儿园)基本性质,使幼儿园生活更加真实、快乐!

4.关于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基本方式

我认为,幼儿园“劳动教育”应以“活动”与“游戏”方式进行,其重点应是“体悟”与“审美”“习惯”。

2012年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实施《指南》应把握的方面归纳为三项:(一)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二)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三)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2022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强调“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坚持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我认为,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应从培养幼儿“独立性”,以“适应集体生活环境”与“个性”表达与“利他性”态度、行为倾向的形成开始,前者注重“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以培养自我料理的能力(技能)、生活空间的整理以及审美,形成习惯。后者强调幼儿受到环境的暗示与刺激,通过与其他幼儿与教师共处生活(游戏、学习等)与“利他性”行为,体现包括个性在内“自我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来自父母、教师等成人鼓励、幼儿之间的竞赛,以及环境的积极刺激对于幼儿积极行为的促进、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幼儿园“劳动教育”应贯穿于幼儿生活过程中,并以游戏方式进行。因此,幼儿园“劳动教育”不应是体现成人意志的概念说教,而应与幼儿生活及其环境密切相关,即以“活动”与“游戏”方式进行,通过“体悟”形成“生活审美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

陈鹤琴写道:

平时做父母的总喜欢自己劳动而不愿意小孩子去帮助他们。如小孩子的起居饮食种种的事情,做父母的常常要为小孩子代劳。当小孩子年龄小能力薄弱的时候,当然要父母帮忙。不过在小孩子渐渐地长大的时候,做父母的应当渐渐地使小孩子自动,从旁帮他们独立。譬如穿衣服这件事来说,小孩子若不会扣纽扣,做父母的尽可以帮他扣,但是他自己能够穿袜子,你就让他自己穿,我们不要因为他穿得慢,穿得不好,就去帮他穿。其他如吃饭、扫地、叠被,甚至浇花、洗衣、烧饭种种活动,在可能范围内,我们应当让小孩子有劳动的机会来发展他做事的能力。要知道做父母的主要工作,是培养儿童自己劳动的习惯,培养儿童自己独立的能力。(引自《家庭教育》1925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第639页)

5.幼儿园“劳动教育”教什么?

幼儿园“劳动教育”教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讲过,现在再讲一下。由于幼儿年龄尚小,处于未成熟阶段。因此,此时期的教育重点有二,一是发展身体,注重健康,保持快乐、积极的情绪、情感与行为倾向,同时通过幼儿园有秩序生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其中包括独立生活能力、助人意识及能力;二是利用幼儿“好奇心”,“引导幼儿观察、研究他们的环境,教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各种事物的原理,借此获得正常的经验,组织准确的想象”(参见《儿童教育的根本问题》1934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第645页)近年来,“自然教育”教育观念受到普遍接受,幼儿在自然环境下释放“天性”“潜能”的学说也被人们经常挂在口头,甚或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不二法门”或惟一“法则”,然而,如果人们扪心自问:是不是将幼儿放在“自然”中就能发展?幼儿园的教育性质与功能何在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判断。同样道理,对于幼儿园“劳动教育”性质、内容的认识,实质上是对幼儿成长、发展规律与学前教育性质、功能的理解、认识,体现“儿童观”“教育观”,幼儿园“劳动教育”在本质上不也是一类“游戏”吗?不也有“目的”与“无目的”分别吗?现在,许许多多幼儿园组织幼儿参与各种形式“劳动教育”,从培养生活能力、参与家务劳动,到户外种植、整理环境等,形式多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在此基础上,或许我们可以再深入地想一下,

幼儿园“劳动教育”可以教什么、怎样教,幼儿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得到怎样的发展。我想,答案应该是明确的。

 陈鹤琴写道: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儿童适应群体关系的主要因素。教材的选择,必须要顾到社会性的条件,给儿童团体行为以充分自由的活动,同时,要指导儿童如何∙∙∙∙∙∙在社会目的之下来表现自己的兴趣。这种指导并非站在成人的标准上来说话,而是从日常社会行为中发展出儿童自己的标准来,使任何一个人,不管他年龄的大小,都能在跟别人共同工作或活动的过程中来完成某一事件,并且还要学会如何顺应其周围的环境;学会如何适应其自己的社会关系。∙∙∙∙∙∙(引自《杜威为什么办实验学校》1947年,载《陈鹤琴全集》第五卷,第116页)

6.幼儿园“劳动教育”责任

——构建儿童完整生活

幼儿园教育三大基本要素,幼儿、活动(课程)、环境(教师、设施等),其中幼儿是主体,活动(课程)是过程,环境(教师、设施等)是条件,三者不可或缺。幼儿园“劳动教育”与此相同,其责任——构建儿童完整生活。

首先,幼儿参加“劳动”的“动力”来自于幼儿自我心理在外部环境的暗示、刺激下滋长产生的行为需要,如陈鹤琴先生归纳幼儿四大心理特点: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参见《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载《陈鹤琴全集》第一卷,第1-5页),因此,幼儿园“劳动教育”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劳动的环境”,包括幼儿在“活动”或“游戏”中发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教师在集体教学(如绘本、图画、手工、音乐、环境等)或游戏中引伸、延续的“需要”;以使幼儿产生“劳动”欲望与动机,包括幼儿年龄及能力限制,即“适宜性”,二是“劳动的机会”,主要指家长、教师可以在给予幼儿较大程度的“自由活动”“自主游戏”空间,使幼儿有机会自己做、自己想;与此同时,家长、教师也可以设置新的环境以引起新的刺激,引发幼儿产生新的学习、工作欲望、动能,在解决新问题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学习使用工具与方法,在“爱”的环境中,使幼儿不仅能充分激发“个性”与“潜能”,同时自觉遵守“集体公约”,感受前人经验与社会秩序,进而使“劳动”真正成为“教育”,即“诱导性”。

引述陈鹤琴“活教育”对“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性质阐述:

“五指活动”的性质。从儿童生活出发完成儿童的完整生活,进行时具有下列五种性质:(1)是儿童实际的工作;(2)是儿童能力的表现;(3)是儿童集体的创造;(4)是儿童活动的联合;(5)是儿童工作的检讨。教师参与此项活动时,(1)他的责任是引发;(2)他的工作是供给;(3)他的任务是指导;(4)他的态度是欣赏。(参见《活教育要怎样实施的》1944年,载《陈鹤琴全集》第四卷,第286页)

儿童的命运掌握在成人手里!

儿童是人类的曙光!

热爱了解和研究儿童,

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

            ——陈鹤琴

专家点评

 成人要为幼儿“劳动教育”

营造适宜的“唤起”氛围

柯老师,刚拜读您的有关劳动教育的文章,很受启发。幼儿的“劳动教育”不能变成幼儿生活的“另加”,而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在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展开;唤起生活的需要、积累生活的经验、创造生活的美好。在生活中服务自己,也服务他人。成人为幼儿的“劳动教育”要做的是:尽可能营造一种适宜的“唤起”的氛围、充满安全感的氛围,引导孩子慢慢从混乱走向秩序,就如您说的,走向创造、审美、形成良好习惯。点评专家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校教授 步社民)    

编辑:刘亚力

审核:熊志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