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国游记(14) 圣米歇尔山-法国著名古迹,天主教第三大圣地

 张逸i5fwigtd0s 2022-10-05 发布于上海

从圣马洛到圣米歇尔山不远,只有55公里。

文章图片1

我们9:30左右就到了游客中心的停车场。所有游客都要转乘接驳车前往两公里外的山脚下,接驳车是免费的。也可以坐马车,但是要付费。

这是接驳车。

文章图片2

这辆接驳车前后有二个驾驶室,到了山脚下,司机只要到另一头的驾驶室,就可以开回去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汽车,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

回头望去,一座长桥把圣米歇尔山和陆地连接在一起。

文章图片3

圣米歇尔山所处的圣马洛湾以涨潮迅猛闻名遐迩,最高潮与最低潮时海平面的落差高达15米。退潮时圣米歇尔山和陆地相连,涨潮时它才浮出海面,变成一座小岛。在1337年至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中,曾有119名法国骑士躲避在修道院里,依靠围墙和炮楼,抗击英军长达24年!因为每次只要坚守半天,势如奔雷的涨潮就会淹没通往陆地的滩涂,为爱国者们赢来宝贵的半天休息时间。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此岛是该地区唯一没有陷落的军事要塞。

文章图片4

这就是圣米歇尔山。

文章图片5

一片空旷的海滩上矗立着一座圣山,山上的圣米歇尔修道院和山体浑然一体,呈圆锥状,雄伟壮观。今天海边大雾,圣米歇尔修道院躲在大雾的后面,若隐若现。

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圣米歇尔山,便被它的美丽、奇特、神圣所吸引。这次法国游,圣米歇尔山和莫奈花园是我必去的两个地方。如果行程中缺一个,则此行程便立即被我否定。

圣米歇尔山,又称圣弥额尔山(Mount-Saint-Michel),是法国著名古迹,天主教除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位于芒什省的一个小岛上,距海岸两公里。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经常被大片沙岸包围,仅涨潮时才成岛。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1979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法国国家古迹中心负责维护修缮与管理。

圣弥额尔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08年。据说,当时一位来自阿弗郎什(Avranches)小镇的红枢机主教奥贝特(Aubert)梦见大天使圣弥额尔。一天夜里,圣弥额尔天使在电闪雷鸣中第三次出现在奥贝特的梦中,他用自己的神指在奥贝特脑门上点了一下。从梦中醒来的奥贝特主教摸到了脑门上的凹痕,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立刻赶往墓石山,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小教堂。他把小教堂奉献给天使长圣弥额尔,成为朝圣中心,改称圣弥额尔山。

此后,无数的教士和工匠将一块块花岗岩运过流沙,一步步拉上山顶。众多建筑师和艺术家在这些坚硬的岩石上修整和雕琢。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直到16世纪,圣米歇尔修道院才真正完工,奥贝尔的一场梦让人们整整忙活了8个世纪。大文豪雨果曾说,圣弥额尔山对法国如同大金字塔对埃及一样重要。

走近一点。

文章图片6

瞪大眼睛也看不到圣米歇尔教堂钟楼顶端的圣弥额尔金像。运气太差了!上面看不到,看下面。

这是圣米歇尔山的右侧。

文章图片7

这是圣米歇尔山的左侧。

文章图片8

走到圣米歇尔山的入口,仔细看一下入口附近的建筑。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岸边的建筑就像一座堡垒 ,石头砌成的墙、角楼、碉堡看起来异常坚固。

圣米歇尔山的入口是一个拱门,有两扇厚厚的大木门。

文章图片11

走进去是一个院子,院子的左侧是著名的布拉德梅尔(La Mére Poulard)酒店,创立于1888年。历史上曾有作家海明威、时尚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等名人光临。

走过院子,前面又是一道拱门。

文章图片12

这道拱门的墙上伸出两根大木头,前端挂着的铁链吊着一座木桥。如果把桥吊起,圣米歇尔山就成了一座石头堡垒。

走过第二道拱门,里面是一条小街。

文章图片13

小街里有旅馆、商店。右侧厚厚的石墙上开着拱形的石门,想必是抵御入侵者时可以用来放置大炮。

小街还很热闹,店铺一家接着一家。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小街里中世纪风味浓郁的店面装饰,还有雕花铁杆上挂着的店标很有意思。

文章图片16

石头铺成的小街慢慢地向上延伸,时而会有几级石头台阶。不知不觉间走过了商业街,前面有一个小花园。园里的花朵伸到了小街的上空。

文章图片17

走上前面的石头台阶,往左走,一座巨大的石头建筑出现在眼前。

文章图片18

这就是圣米歇尔山修道院(Abbaye du Mont St-Michel),地图上也称奇迹修道院。圣米歇尔山高88米,可是修道院却比它高出近两倍。

有人在往上爬。

文章图片19

据说只有三分之一的游客会爬到圣米歇尔修道院的顶部。山上的雾夹着细雨,长长的台阶令人生畏。

文章图片20

一步一步往上走。突然看到旁边的屋顶上停着两只海鸟,可是看不到大海,白茫茫一片。

文章图片21

如果今天天气晴朗,能看到蓝天白云,那该多好啊!

走完一个一个台阶,进了修道院的大门,里面就像一个石头的迷宫。有绳索引导游客在窄窄的、湿漉漉的过道里穿行。两边的石墙上淌着水,长着青苔。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走进一个大厅,里面完全现代化的装饰使我吃惊!

文章图片24

这是圣米歇尔修道院的游客中心。继续参观需要购票,每人9欧元。买好票,继续往上爬,似乎又回到了古老的中世纪。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终于爬到了圣米歇尔修道院的教堂前,这里有一个大平台。

文章图片27

教堂朦朦胧胧的,后面的钟楼只是一个黑影。我身后则是一片白雾,什么也看不到。无敌的海景成了泡影,无可奈何!

走进教堂。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教堂集罗马与哥特式建筑艺术于一身,大殿为典型的罗马风格,其穹隆的开间多达7道,两侧的拱门式长廊之上的楼廊砌有罗马式的拱窗,以保证教堂的通风与采光。与大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哥特式的三层圆形祭坛,祭坛四周的回廊不带祈祷室。这种教堂的建筑风格在诺曼底一带很有代表性,曾经风靡一时。

大教堂建成之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朝圣者,把对大天使圣弥额尔的崇拜推向了巅峰;圣米歇尔山也更是披上了神奇的面纱,在诺曼底无数教徒的眼中无异于东方的耶路撒冷。我去过耶路撒冷的主墓教堂,也去过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它们相比,这个教堂显得平静、安详、朴实、浑厚。令人无处不感受到本笃教徒那静思冥想、严苛简朴的苦行僧生活。身处其中,一切浮躁会烟消云散。也许只有如此宁静才能使教士们潜心修行,只有如此亲和才足以吸引八方的信徒不顾被流沙吞噬、被海潮卷走的危险上山朝圣。

走出教堂左侧的大门,一座回廊环绕的小花园突然出现在眼前。这和大教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颇感意外。

文章图片30

这是修道院的内院,是修道院最隐蔽的地方,外人不允许越雷池一步,只有修士们才有资格自此拾阶进入教堂。它背靠着教堂的北大殿,面向大海。

我从各个角度拍摄了内院和回廊。

文章图片31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内院的回廊是中世纪建筑艺术的精品。廊柱的排列错落有致,其梅花形的格局致使柱头又是对角拱顶的台基,从而形成了柱林之上的连拱廊。站在内院,给人以远离尘世、宠辱皆忘之感,人们在此不但获得了完美的自我,还似乎可以直接聆听神的心声。

内院是修道院里最赏心悦目的地方。内院面海的一侧有一道玻璃墙,透过玻璃墙,我只能看到像牛奶一样的浓雾,难道神让我待在虚无缥缈的仙境里?

离开内院之后,进入一个大厅。

文章图片34

大厅两侧的立柱气势非凡,正面的墙上挂着十字架。除了墙边的两排长凳,里面空空如也。据说,这里专供修士们从事誊写手稿等脑力劳动,以及冬季取暖。相传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确定了圣米歇尔山的神品级别后,这座大厅便更名为骑士殿。

来到第二个大厅。

文章图片35
文章图片36

这个大厅带有两个壁炉,是修道院的会客厅,专门接待有身份的人。会客厅的顶部呈宽阔的穹隆形,并有交叉拱肋加固。

来到第三个大厅。

文章图片37
文章图片38

这个大厅有着许多粗大且有些矮胖的大石柱。据说是修道院的食品储藏间。119名法国骑士躲避在修道院里,依靠围墙和炮楼,抗击英军长达24年之久,这间大厅也功不可没。

来到最后一个大厅。

文章图片39
文章图片40

这个大厅是修道院的接待室。

我四处寻找出口,在大厅的一角发现有许多外国老头、老太排着队等着。我也排在后面,轮到我,我才发现小门后面有一个螺旋形的楼梯。转了好几个圈,出来一看,居然到了修道院的游客中心。原来这些大厅是修道院的底座,它们共同托起了上面的大教堂。

走出游客中心,沿着指定的路从另外一个方向走下去。

路过一个炮台。

文章图片41

一条小道。

文章图片42

集合时间到了,可是我还在半道上急匆匆地走着。走出圣米歇尔山的大门,看了一下时间,迟到了大约10分钟。

坐上接驳车,看着外面仍然是雾蒙蒙的一片。期望越大,越感遗憾!怎么这么倒霉,碰到这样的大雾天呢!已经中午时分,居然没有一点雾散的模样。胡思乱想之际,发现有一双明亮的小眼睛盯着我,一个可爱的法国男孩在看我。

文章图片43

快乐的一家子。

好!不想了。我们要去吃午餐,然后去奥马哈海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