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廿二课:古代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三)

 火岩山 2022-10-05 发布于浙江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同学之家】的家庭教育学习群,本文是家庭教育系列课程的第廿二课:古代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三)

本号文章经常被夹,请速看并保存。教育问题说不得,生育问题讲不得,医疗问题碰不得。

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加置顶,这样就能第一时间收看我们的文章了


各位同学晚上好

今天我们来讲讲古代教育教学第五年的考校标准,第五年的考校也就是第三次的考校,前面已经讲过了第一年的离经辨志,也讲了第三年的敬业乐群,这次和大家分享的是五年视博习亲师。

五年,说的是入学的第五年,进行的是第三次考校

博习,考的是孩子们能不能够主动而又广泛地学与习

亲师,校的是学子们亲近老师的能力和修养

关于博习,需要重点说明一下,如果仅按字面意义上去理解,这多少是有点问题的,因为按照现在的词语解释,博习一词不管如何解释,始终都离不开“杂而不专”的语义的。

那古人为何要将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系统观,只有在系统观的指导下,才能深刻地理解这一套育人成才的考校标准。

在这一套考校标准中,立志是第一位的,敬业是第二位的,乐群是第三位的,有了前面这三个环环相扣又紧密相连的因果关系,再来谈博学,才能够避免杂乱无章,才能够锚定主业,才能够避免恃才傲物。

如果离开立志谈博学,这是肯定达不到知识渊博的层次的,只能是杂而不精。

同理,离开敬业谈博学,也一样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上半年一个兴趣,下半年一个爱好,这样的博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乐群,也是此理,一个立志于成长为栋梁之才的人,很有可能会因其锋芒太过而伤人,而乐群的学习正好能让小树苗学会如何与身边的其它环境融洽共处。而如何与周围不同层次的人融洽共处,这又与书内书外的博与习息息相关。

博,渊博、广泛之意;

习,理论的实践应用。

有了博与习的基础,才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才能做到亲师,要不然就会很容易地进入心高气燥的危险境地,最终学成一个外化而内不化的怪物高知,成为一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书呆子。

坚定志向,锚定主业,在此基础之上去放低心态,谁在知识理论层的认知强于我,谁在现实事物层的理解强于我,谁又能在具体的现实应用中指导我,唯有如此亲师,亲朋,亲友,才能步步升级。

师,不单单是指在现有课业中的直接指导,它可以是在某一方面强于我们的亲朋好友,以及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成就的专家学者;也应该包括古代圣贤留下来各种经典古籍,甚至于天地万物的无字之书。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亲近的对象。

当然了,这些仅仅是我们亲师应该有的态度,但是不是里面提到的每一个老师都需要去亲近呢?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亲近呢?

这里也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现代的很多人,每天拿着书本刷着手机在各种场合里认真地学习着,见人就称之为老师,将自己放在最最卑微的地方,又或者为了达成自己获取答案的目的套路老师给出答案,实际上却在内心里窃喜自己的“聪明”。

将自己放到最卑微,或者将心机当做“一招鲜”,这都不是真正亲师该有的心态和行为。见谁都是老师的人,听什么都是对的,这样的亲师,是很难在现实的操作中收获效果的。

见谁都想索取的人,获得的也仅仅是知识层面的认知,缺乏了自己的思考和推敲,所得又怎么能够深刻呢?而且“一招鲜”用多了,这是与乐群相违背的,迟早会被人识破的。

所以,系统论才是个好东西,逻辑论,三观论是要被丢进垃圾桶里去的。以统揽全局的系统观,围绕着所立之志,所敬之业去乐群,去博学,去亲师......

好了,今晚的分享就先到这里吧,下一讲我们继续分享教育的话题,喜欢这个内容的同学,也请邀请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进群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和我们携手“回家”......

关注本号,可加微进群!

来源:同学之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