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尤金·奥尼尔的悲剧观剖析(全文)

 置身于宁静 2022-10-06 发布于浙江

内容摘要:尤金・奥尼尔不光是对美国戏剧有功,对世界戏剧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带有强烈个人印记且别具匠心的悲剧。本文从他的家庭环境和自身的成长经历、冲突的以及古希腊悲剧对其悲剧观形成所带来的影响来解读他的悲剧世界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 悲剧观 悲剧根源

尤金・奥尼尔(1888-1953)于1913年发表了他人生的第一个戏剧――《天作之合》。此后的三十余载,他成为了多产的戏剧作家,接连创作了将近五十个剧本,且除了《啊,荒野!》以外,余下的几近都是悲剧题材。显而易见的是奥尼尔的作品显露出浓厚强烈的悲剧精神。其根源则来自于奥尼尔坚定的创作信念:有悲剧的生活才有其一定的价值,并且能让生活体现出高尚的一面的就只有悲剧。对奥尼尔而言,“只有悲剧才有有意义的美。而真理就糅合在这美当中。悲剧将意义赋与生活跟希望。最有悲剧性的每每总是最高尚的。只有当一个人触及不到自己的既定目的时才会产生为此目的而赴汤蹈火的理想,进而才能找到自我。只有当一个人在面临绝境时还能抱持着希望不放弃,才能比悲观绝望的人更容易看到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因此,奥尼尔还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可以和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相媲美的戏剧作家。这样一位在戏剧史中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其作品中所展示的悲剧世界值得人们对他的悲剧观进行更深刻的剖析。

尤金・奥尼尔的戏剧作品第一次使美国戏剧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他的主要成就集中凸显在悲剧创作上。他的悲剧观的形成及其根源可以大致归为他的家庭环境和自身的成长经历、冲突的以及古希腊悲剧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

在奥尼尔还年幼的时候,他的父亲詹姆斯・奥尼尔还只是一个没什么名望的小演员。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奥尼尔一家只能跟随父亲辗转于全国各地,四处奔波表演。在他后来的回忆中,他一直很羡慕其他普通孩子们有着长期固定的居所,因为他所拥有的只不过是他父亲为了要做短暂的演出而使得全家不得不一次次在不同的破旧旅馆作一夜的停留。为了表演完能马上出发去下一个地方,他只能乖乖等候在后台或是狭小凌乱的化妆室里。从小就经历这样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使得奥尼尔对于“家”这一概念中安定、温馨的部分缺少充分的感受和认知。除此以外,“父爱”对于奥尼尔而言也是陌生的。尽管他的父亲随后的演艺生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生活水平的提高跟改善并没能让奥尼尔感受到来自父亲丝毫的关爱。越是缺乏的东西越是让人渴求。之后父亲的投资失败和无数次的醉酒闹事,使得父子间原本就渐行渐远的距离变得更加遥不可及。于是年轻的奥尼尔选择了流浪。当他在外得了肺结核急需父亲伸出援手帮忙医治的时候,他的父亲却没有为他缔造一个良好的就诊环境,其目的只是为了节省一笔开销。父亲如此的自私冷漠最终令奥尼尔的内心产生了无法言说的孤独和无助感。

他的兄长杰米也对奥尼尔形成悲观主义的人生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本身患有精神分裂,杰米在没有发病的时候给与了奥尼尔无尽的疼爱,可以说尽到了作为兄长应尽的一切责任,这使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关爱的奥尼尔获得了些许身心上的慰藉。然而当他发病时,一想到母亲对弟弟的偏爱,他就会被自己的妒火蒙蔽心智,从而想方设法伤害弟弟在父母面前的形象。所以奥尼尔对于兄长的感情可以说是爱恨交织。

母亲玛丽成为了奥尼尔形成悲观的人生观过程中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尚未结婚之前,玛丽的生活堪称优渥。出众的外表加上良好的教育让她从来都不缺乏追求者。但当她选择和詹姆斯结婚之后,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的转折。生产时由于丈夫的吝啬自私致使她对吗啡上瘾。虽然内心深爱自己的孩子,却无奈控制不了自己经常性的歇斯底里和疑神疑鬼的神经质。错误的婚姻让她从一个天真烂漫的乐观少女变成了一个终日抑郁阴沉的怨妇。奥尼尔从小就目睹母亲所受的种种身心折磨,并且认定她的厄运是从选择和他的父亲结婚开始的。而这一切都是命运在背后操纵的结果,无论怎么反抗或是想扭转乾坤都是徒劳的,只能被命运驱使,一路走下去。

奥尼尔从小成长的这个环境时时处处笼罩在阴影下,充满了苦楚。父亲的自私、吝啬、冷漠,兄长的分裂的人格,母亲的沉闷自闭,这一切的不幸铸成了他的悲剧观,并且成为了他日后悲剧创作的灵感来源。在《天边外》中出现的两兄弟安德鲁和罗伯特之间的恩怨情仇其实就是奥尼尔兄弟的真实写照。剧中有一段复杂的三角情感关系。露丝是兄弟两同时喜欢的女孩,但安德鲁更看重手足之情而将心上人拱手让给弟弟。但当他的嫉妒心爆发的时候就再无兄弟情可言,剩下的只有无尽的仇恨。而露丝虽然爱着安德鲁,却最终选择嫁给罗伯特,哥哥不得不在海上漂泊,而弟弟只能困在农场里梦想着自己的梦想。这一抉择改变了三个人的人生,可谓造化弄人。

二、冲突的

另一个影响奥尼尔悲剧观形成的因素是他冲突的。奥尼尔从小成长在一个虔诚地信奉着天主教的家庭中,接受的教育也受到天主教“三位一体”、天主创世、原罪、救赎、天堂地狱和忍耐顺从等教义的影响。因此天主教所宣扬的一切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遇到问题寻求答案和慰藉的港湾,他也从未对自己信仰的宗教产生过质疑。然而他身处的时代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在美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清教是影响力最大的教派。最初,清教的教义体现的是新型资产阶级的意愿,比如反对教会中的专权,提倡民主共和,崇尚节约进取和财富累积等实用主义。但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些教义逐渐扭曲演变成越强调金钱地位等物质上的追求就越接近上帝。在19世纪中期,随着笃信天主教的爱尔兰移民大规模进入美国,这两支宗教团体教义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各自信众间的矛盾和冲突。知晓了母亲得病的原因且目睹了病情加剧过程的奥尼尔自然而然对自己皈依的产生了质疑的同时还带有大不敬的罪恶感。而他又对清教已经变了味的教义不敢苟同,不愿完全脱离天主教改为信仰清教。信仰上的矛盾和迷失加速了奥尼尔悲剧观的形成,也成功体现在了他的作品里。如在《榆树下的欲望》一剧中,凯博特一家由爱尔兰移民而来,落户新英格兰一个荒凉的农场上。想要在那里生存就必须实干。于是老凯博特原先单纯的对上帝的膜拜变成了红着眼一味的追求财富。除了农场跟自己以外的一切--包括三任发妻和亲生儿子--都是拿来利用榨取的。而他最终只剩农场和孤家寡人的凄惨结局也是令人唏嘘和深思的。

三、古希腊悲剧影响

奥尼尔的悲剧观还受到了古希腊悲剧深远的影响。虽然古希腊悲剧通常“着眼于描绘英勇悲怆的大人物和事件,而不是游离在社会边缘的底层小人物和他们所追求的不切实际的梦想”,正好与奥尼尔在戏剧中着意刻画现实社会生活的丑恶、病态和平凡人物的失意孤独、被希望和梦想所抛弃相反,但是他们二者所揭露的悲剧性在剧中人物的精神层面的表现--矛盾的人格,迷失的灵魂等--是相似的。而且奥尼尔借鉴了古希腊悲剧一般使用主人公的死来升华主题的创作手法,在自己的悲剧中主人公的悲情结局也经常被处理成死亡,这是奥尼尔所认定的小人物结束无意义无价值的人生的唯一途径。例如在《东航卡迪夫》中,杨克为了到货舱去除铁锈而不小心摔死。这种死亡方式根本无法和古希腊悲剧中的大英雄们或慷慨就义或杀身成仁相比,但杨克临死前将微薄的钱财散给工友、请朋友送糖给梦中情人这些遗嘱却恰恰体现了他存在的价值。对古希腊悲剧中的宿命这一问题,奥尼尔是这样谈及的:“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在剧作家开始构思的时候就已经注定要被命运所驱赶了。”在宿命面前任何挣扎都是徒劳的。他的剧作中也弥漫着这种氛围,命运这只幕后推手随处可见。奥尼尔在继承发扬古希腊悲剧的同时又结合他所处时代的特征而糅合了个人的悲剧观,使自己的作品不但具有传统悲剧的魅力和诚挚内敛的热情,还同时具备了现代元素。

参考文献

[1] [美]克罗斯韦尔・鲍恩.尤金・奥尼尔传[M].陈渊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

[2] 龙文佩.尤金・奥尼尔评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3] [美]尤金・奥尼尔.奥尼尔文集[M].郭继德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 王玉清.尤金・奥尼尔悲剧创作主题的根源探析[J].名作欣赏,2013(27).

[5] 许诗焱.尤金・奥尼尔悲剧观研究[J].艺术百家,2007(6).

[项目基金: 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 编号:2014ZJ0004B]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