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泥塑艺术源远流长,70世纪70年代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令人信服地表明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末期,我们的祖先便将泥塑艺术发展到规模宏大,塑制精美,造型逼真,神韵生动,技艺成熟,手法圆润,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到了公元七、八世纪的唐代,则已经有了关于泥塑的文字记载,唐人张彦远在其所著《历代名画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张爱儿将吴画不成(道子)便为捏塑……时又有杨惠之,已善塑像”。宋人刘道醇在《五代名画补遗·塑作门》则对杨惠之记载更为详细具体,称“杨惠之与吴道子巧艺并著,而市乱子声光独显,惠之遂焚笔砚、毅然发愤,专肆塑作……时人语之曰:'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惠之尝于京兆府塑倡优人留杯亭。像成之日,惠之亦手染之遂于市会中面墙而置之,京兆之视其背,皆曰:'此留杯亭也,其神巧多此类,后著《塑诀》,一卷行于世’。”两宋时期,塑家迭出,如善塑佛像圣容的王温,善捏人像的项天城,善捏泥孩童的田填等。元代一首后世广为流传的民歌:“泥人好似咋两个,捏个妹妹,捏个哥,看两下哩如何?将两个人儿打破重柔和,重捏个你,重捏个我,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有哥哥”。民歌中虽然是以捏泥人作比喻,却也可见得泥塑在元代已普遍常见了。到明代,泥塑与绘画分疆鼎力,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艺术,从事这行的艺人甚多,他们被称为“捏塑匠”。明弘治年,陈铎《滑稽韵》中有一首题为《捏塑匠》的小令:“一掇儿烂泥,几筲儿冷水,望着的摇拜礼,活泼泼眼鼻,汗津津面皮,少一口元气”。清代特别是道光年间以来,泥塑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天津泥人张彩塑的崛起,在近200年创造了独树一帜、闻名中外的泥人张彩塑艺术,形成了其精湛细腻的技艺、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造型、成熟的泥塑艺术和优秀工艺产品,深受人们的好评和喜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