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用《资治通鉴》打造一生的核心竞争力

 dawn的图书馆 2022-10-06 发布于贵州

时间悄悄算计了每个人

如果一个人时间碎片化,他更倾向做些什么?问过许多朋友这个问题。

多数答案是:刷抖音,玩快手,看看无聊的段子。

某朋友认识10几年时间,7年前一次小聚,他感叹说:“世事无常,马上四十了,一事无成。”说着倒了一杯酒,自顾自的喝下去。

我知道他刚经历了婚姻的失败,事实上已经是第二次婚姻失败,他有任何消极情绪反应,都是合理的。

我倒满一杯酒,举起来对他说:“三国时,刘备一辈子东奔西跑的,年纪快50了还没有一个安稳处,他和刘表对饮时,觉得自己好久不骑马,大腿不强健,不仅哭起来,感叹岁月蹉跎,事业不成,最后还能三分天下有其一,来吧喝一杯,我们都有希望”。

他苦笑着举起杯中酒一饮而尽。

若干年过去了,周边的朋友在事业上都算小成,我和这个朋友若即若离的保持联络。

有一次再见到他,他还是说着以前的话,重复着以前的思想认识,习惯着过去的生活模式,多了点赘肉,喜欢吊在抖音上大半天。

他不喜欢读书,以为读书太浪费时间,一天天过去,他说的那些话和周边朋友慢慢格格不入,不知是朋友隔离了他,还是他逐渐远离了这些朋友,总之大家渐行渐远。

多年后,彼此的成败,就这样慢慢拉开了。

通鉴学,照见自己的镜子

不管职场或商场,可以统称为“战场”,为什么?

因为存在竞合,即竞争还要去合作,很考验一个人的韧性。

有一个朋友快70岁了,他的状态像个孩童。

我比他小几十岁,相处起来没有隔阂,大家喜欢他的“老练”“智慧”和“通透”,常常听他讲讲“大道理”。

他是一个起起落落的人,在深圳做生意被人欺骗,背上了700多万的债务,老婆离开了他,后来更倒霉,与某公司合作,在协议上被人算计,在监狱“修炼”了四年。

出来以后继续折腾,索性给微信起一个外号就叫“折腾”.

不服输的精神带来了回报,60岁出头小有所成,实现了经济自由。

很不幸又被医院诊断为癌症,他没放弃,继续折腾,和病魔作战,还要打理生意,处理自己焦虑的情绪。

每次见到他,我叫他“老哥”,他也愿意别人这样称呼他,他挂在嘴边最多的话是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多少次促膝长谈,品茶畅饮,2021年冬季他走了,走的时候没啥痛苦,算“寿终正寝”了。

他和我有共同的爱好,喜欢读历史,喜欢读《资治通鉴》,他对《资治通鉴》1362年的历史,最喜欢两个阶段,第一是三国风云,第二是南北朝。

我问他为什么?

他告诉我,他早期读完大学,人聪明,脑子活,加上政策宽松,搞定几个“投机倒把”的项目,让自己赚的“盆满钵满”。

因为不知道如何打理财富,很快挥霍了,回到解放前。

从那儿以后,他喜欢读传记文学慰藉心灵,慢慢喜欢上了历史,还“登堂入室”喜欢读《资治通鉴》。

读《资治通鉴》帮他检讨犯的一系列错误。

他说,袁绍为什么打不过曹操?

因为袁绍组织能力太弱,反应太迟钝。

组织力弱,无法驾驭人才,反应迟钝让曹操时刻领先半拍儿。

他总结自己过去“投机倒把”时,就犯了这两个错误,有人才没组织好,没让公司规范化。

面对某一类战机,反应慢,最后错失翻身的机会。

我问他,为什么喜欢南北朝呢?

他告诉我,南朝刘裕对他影响很大,刘裕这个人做事冷静,没有太多文化,行动力比较强。

刘裕的早期同盟,后期的对手刘毅,很有才华,口若悬河,性格偏激,欣赏刘裕的军事能力,瞧不起刘裕没啥文化。

许多文人雅客都靠拢刘毅,疏远刘裕,刘裕很能隐忍,最后灭掉了刘毅,建立了天下。

他分析自己就是刘毅的风格,很有口才,夸夸其谈,读过不少书,不管是谈判还是带队伍,让大家心服口服。

自己遭遇事业打击时,很多人离开了他,总结下来,认为自己很有才华,但不沉稳,“德行”不足。没办法承载这些财富。

记不得多少次我们点评《资治通鉴》那些“英雄”“枭雄”“奸雄”和“小人”“君子”了,每次谈论都激情澎湃,好像活在历史现场。

他患病期间,我们去看他,偶尔也讨论《资治通鉴》里的人物,这个阶段他谈的比较多的是诸葛亮和司马懿。

他觉得司马懿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注重保养,用“等待”和“忍耐”赢得江山,诸葛亮大事小情都不放过,太操心,最后累死了。

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更喜欢做一个司马懿这样的人,有一个好身体才能有未来。

没有多久,他离开了我们。

他用大半生的时间都在“折腾”,临死前家庭事业算圆满了。

他读了不少书,他说唯有《资治通鉴》这本经典常放在床头,对他影响最大,不断照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断自我督促,自我完善。

喜欢读《资治通鉴》,结识不少读《通鉴》的朋友,他算其中一个,也是带给我影响很大的一个。

核心竞争力,短期看才华,长期看德行

很多人喜欢取巧成功,无数历史案例证明,一个人搞成一个事儿,仅依靠才华是不够的,还要修炼德行。

我们看《资治通鉴》一开始的一个关键案例。

资治通鉴原文: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洪槿译文:

一开始,智宣子想让智瑶继承自己的位子,同宗智果提出反对意见,他说:“智果不如智宵,为什么呢?

智瑶有五个明显的优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胡须俊美,很帅气这是第一优点。射箭力大这是第二优点。

多才多艺是第三优点。文章好,口才好是第四优点。勇敢坚强,果断是第五个优点。虽然优点有五个,但他做人不厚道,用不厚道的心驱使五个优点对待他人,是他自己的灭顶之灾。

谁能控制的了呢?如果一定要立智瑶,智氏宗族一定毁灭。”智宣子没有听这番分析,智果很聪明,改姓埋名叫“辅”氏。

读《通鉴》时,关键是能思辨性的分析案例,找到用得上的招法?

比如,智宣子立继承人的事上,怎么分析透彻,收益最多呢?

智宣子为什么没有听智果的分析报告?

人和人之间在认知上是存在差距的,智宣子是智瑶的老爸,老爸看自己儿子,怎么看怎么好,这是心理学上的“认知偏见”导致的。

智果只是同族,旁观者清,他可以清晰的洞察智瑶身上的缺点。

不是智宣子很愚昧,智果很聪明,是站在不同视角得出的结论不同。

人总希望理智的行事,最后感性占了上风,这样的案例很多。

某女孩在和某男孩恋爱,被男孩子伤害,分手的说辞都打好了腹稿,见面了被男孩子一顿道歉,分手的说辞不翼而飞。

为什么呢?大多数情况下,感性总主导人理性,并做出决策。

智果看人依据是什么?

司马光在《通鉴》一开始提出著名的“才德论”。

在智果看人的标准里,德行也是一切做事的根本,一个人德行很差,缺乏包容力,才华越高破坏力越大。

例如:

发动二战的希特勒是最典型的才华有余,德行不足。

那么问题来了,智果如何观察智瑶德行不足呢?答案是:平日与人相处的细节。

我们都有某些经验,和某人气场合得来,看某人不顺眼等等。

这个就是“气场不对付”,一个德行很好的人,待人宽和,随和,中和。不是飞扬跋扈,固执己见等等。

这些都是看德行的关键。

日常工作中,借鉴智果这套平实的观察法,无往不胜。

为什么智瑶德行不足,才华超群危险系数很高呢?

《易经》里有一句话,即厚德载物。

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么理解呢?

最简单的办法,去观察一个人展示出来的行为细节。

例如:这个人有没有包容力?有没有承受力?有没有宽容性?有没有公允性?有没有吹毛求疵?有没有斤斤计较?等等。

智瑶有才华,但德行不足,就缺乏统帅应具备的“包容性”“宽和性”“韧性”这些核心素质。

一旦与人发生冲突,难免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灾难。

果不其然,智瑶正如智果的判断一样,将所有人得罪的精光,也把自己送进万丈深渊。

这个案例带来什么启发?

能力和才华让一个人脱颖而出,比如:苏秦,张仪,李斯,吕布,秦桧等。只有德行能让一个人驻足顶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