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游北美&校友偶遇记(3)

 mandy53wiuq5i6 2022-10-06 发布于山西

蒙特利尔(Montreal)

千帆过尽朵云轻, 

淡看世事澄净空。

是非已随归心远, 

横流入海潮自平

图片

    我来的次数最多的加拿大城市不是离国门最近的温哥华,不是城市最大人口最多的多伦多,也不是女儿上了四年大学的渥太华,而是位于加拿大东北端靠近圣劳伦斯河口的蒙特利尔。

    第一次来蒙特利尔是2004年,那时加拿大最大客户的公司总部就在蒙特利尔。因为飞机晚点,深夜12点才到特鲁多机场,幸亏接我们的采购部经理是华人同胞一位叫Phoebe 的女士,妥善周到地把我们送到了宾馆才不至于在饥寒交迫中迷失在这个陌生的城市。

    一晃十八个年头过去了,如今再去蒙特利尔已经是轻车熟路。早上八点从多伦多出发下午两点多就开到了位于老城中心圣丹尼斯广场附近的酒店。入住的时候还发生了一幕小插曲:就在我们登记好刚要离开前台的时候,来了一位亚洲面孔的客人办入住,可不知为什么给卡住了。前台情急之下就向我们求助,让我们帮着用中文和那位办入住的客人沟通。孰料客人大急,向前台用英文喊道:“ I m Japanese, not Chinese!” 原来前台乌龙了,错把日本人当成了中国人。也是凑巧站在我身旁的席同学本就是日语班的,经年未用的日语突然派上了用场,和那个日本人用日语沟通之后搞明白了原委:日本人签名用的是平假名发音的四个中国汉字,而预留的银行卡上的名字却是英文,前台就是想求证一下到底是不是一个人。问题解决了之后前台的白人老先生用钦佩的眼神看着席同学,我的解读那是说:还是中国更人牛!此后几天每次我们路过前台,老先生都会热情而彬彬有礼地主动打招呼,我的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跟收复了钓鱼岛似的。

图片

    入住的当晚贸院二代袁老师的公子小袁(Kevin)就发微信问我住哪里了,要不要过来一起吃饭。来之前我和袁老师说过要来蒙特利尔,他说儿子在这儿有啥事可以找小袁当个向导。其实在这个城市我也算是个老司机。但代表袁老师看望一下儿子也算是分内之事,就和小袁约定周末的时候一起吃饭,地方由他来选。

    第二天上午去拜访了一下现在正在做业务的客户公司。下午应前面说到的那位Phoebe女士的邀请,去她家做客吃饭。她是个有着传奇经历人,大学毕业不久很早就来到蒙特利尔打拼,后来大公司采购经理做得好好的,突然有一天发邮件说要离职了,理由很简单:要结婚。我想象不出是什么样的男人有如此魅力让这位精明强干的女汉子果断放弃固有的一切,那可是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后来她回国办婚礼邀请我做了女方的证婚人才揭开了新郎的面纱:新郎叫Mark,哈佛毕业,在大投行做基金经理,法裔和俄裔混合血统的当地白人。数年之后他们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Phoebe结婚之后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成了一门心思相夫教女的小女人。而她以前所在的公司由于二代接续不力加上贸易环境恶化最终倒闭破产了。可见她的辞职多么具有远见卓识。我们两家的关系没有因为世事变迁受到什么影响,每次到蒙特利尔她都热情邀请我这个证婚人上门做客。

图片

    她们位于皇家山(Royal Mountain)上的房子刚刚重新装修过不久,进门就被四十平的超大厨房和六米宽的观景阳台给震撼到了。Mark的最大业余爱好是收藏红酒,家里的酒柜按照需求放置在不同的地方:地下贮藏室的酒柜是恒温环境,里面放的是要长期保存的藏酒;楼上厨房里的酒柜类似于冰箱,放的都是短期内会喝掉或者送人的酒。两处酒柜里的酒加起来得有千把瓶。我对红酒多少有些了解,就顺着他的话题聊了几句,不料立马被引为知音,打开一瓶产自波尔多的红酒,喝到高兴处,拿出一本印刷精美的书,指着上面的插图告诉我这瓶酒产自哪个庄园的哪块地上的哪株葡萄,葡萄长在山坡的哪个角落。以前遇到过各种红酒爱好者,但如此大神的骨灰级玩家是第一次见到。细想也顺理成章:本身就有法裔血统,上个月刚刚从法国探亲回来,加上对红酒收藏的痴迷,酒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就像我们中国的白酒文化一样。

图片

    我们儿子和她们的大女儿同岁,小时候见面两小无猜,如今到了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的年龄,大人们欢声笑语忘了时间,两个孩子却各自玩着手机拘谨地不肯交流。不知不觉中已经喝干了一瓶法国干红,兴致高涨的Mark又打开了一瓶XO,我们赶忙起身作别,不光是为了解放两个孩子,也是心疼Mark的酒。夕阳西下,微醺归来,我在想:“男要入对行,女要嫁对郎!”这句中国的老话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印证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普适性。

图片

    周五的晚上我带着一瓶从国内带过来的泸州老窖来到小袁订好的中餐厅,小袁看起来比现在的袁老师更帅,人长得也年轻,根本看不出来小三十了。话不多,但心思缜密,干练沉稳。说起爸爸让我提醒袁老师少熬夜少喝酒,不用太操心他,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往前走。因为疫情已经很久没回去了,春节一定想办法回家看看…有如朱自清《背影》中的描述,中国父子之间的感情往往很含蓄但却真挚而深厚。小袁订的这个餐厅的名字就叫爸爸私房菜(Papa Jackie)。

图片

    我作为长辈执意不肯让小袁买单,他也不再和我争执,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中国文化的礼尚往来:第二天周六他刚好有时间,就在我们住的酒店附近的蒙特利尔老街请我们吃西餐。也许是被这种浓浓的感情和乡愁所感染,回到酒店我写了首短诗微信发给了袁老师。我于现代诗并不在行,平时也很少写,情之所致也就顾不上水平如何了:

好久

不见远方的你好久

见到了来自远方的好酒

不见远方的亲人好久

远方的好酒喝一口都有

喝一口是淡淡的回忆

喝一杯是浓浓的乡愁

喝一瓶是热热的思念

喝醉了是绵绵的相守

好酒,好久

喝进了口

说出了口

图片

    周六是个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们去了老街,除了街头的杂耍艺人,拉手风琴小提琴的街头演奏,还目击了白人女警徒手制服黑人大汉,警车开道的自行车裸体游行等好莱坞大片里也罕有的镜头(请原谅这些镜头无法放到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午小袁回请我们吃饭的是位于老街上一家颇有名气的西班牙牛排馆,可能因为周末,生意特别地好,饭店连外边的走廊前也坐满了客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游人让我忘记了这是发生在疫情时代的现实场景。饭罢又故地重游了蒙特利尔老港。废弃不用的老码头锈迹斑斑,大多处都被改造成了供游人参观游览的陈列设施,这一带见证蒙特利尔历史沧桑的地方被称为“Old Montreal”。

图片

    蒙特利尔,这个加拿大我来过次数最多的城市,不比国际化十分成熟的多伦多,这里的主流语言是发音奇特的法语;不比阳光明媚气候温暖的温哥华,因冬季过度寒冷而在夏天开裂的马路永远在施工;也不比纽约的摩登,上海的时尚,它的高楼大厦永远是那么中规中矩低调朴素;可我一直觉得蒙特利尔这座城市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又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忽然之间有了顿悟:不就是这样一种贯穿时空,历久弥香的友情,爱情,亲情,在深深地感染着我,感动着我。old Montreal,,我一定还会再来。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