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国,为何弱小的南宋可以坚持45年之久?

 梦想童年594 2022-10-06 发布于江西

蒙金战争前期,成吉思汗顺手打服了高丽。

不过,高丽人貌似并不服蒙古人。

之后的十几年,高丽时叛时附。每当蒙古大军撤走,高丽人就会背叛。每当蒙古大军卷土重来,高丽人就会举旗投降。

由于当时蒙古要专心灭金,没有过多精力对付高丽,因而蒙古和高丽之间也就大致维持了一种明面上的藩属关系。

1232年,窝阔台亲率大军南征,发动灭金战役。高丽的贵族们瞅准时机,杀了蒙古派来的七十多个达鲁花赤(也就是督官),再次背叛蒙古。

得知消息后,窝阔台非常生气。他再次派兵征讨,结果领兵大将撒礼塔阴沟里翻船,在征讨期间被流矢射杀。这一下,高丽人的心气大增,居然冲出朝鲜半岛,杀进了蒙古人的地盘。

这件事发生在1233年,也就是蒙古联宋灭金的关键时刻。

小小的高丽人在背后舞刀弄枪,窝阔台简直要气疯了。

与之同时,由于术赤死得太早,由其建立的钦察汗国在西边的压力巨大,大有被罗斯联军赶出第聂伯河流域的趋势。

文章图片1

身在异域,不进则退。当年成吉思汗辛苦打下的地盘,如果在自己手上搞丢了,那未免太丢人现眼了。于是,窝阔台便在灭金的空隙,召开了全族大会,商量怎样解决问题。

后来经过商议,窝阔台决定灭金之后,将蒙古军主力调回本部,用于发动第二次西征,彻底征服东欧。

同时,再派出一部分兵力征讨高丽,彻底打服这个“变色龙”。

1234年正月,在蒙宋联军的夹击下,金国灭亡。

之后,按照此前制定的计划,蒙古军主力撤至黄河以北,为接下来的西征和东征做准备。至于新攻取的河南地区,窝阔台只留下了很少的部队驻防。

作为北宋三京(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开封)所在,河南历来为南宋所重视。

得知蒙古军主力北撤,当时亲政不久的宋理宗赵昀立即就想发兵打过去。

见皇帝有意北伐,宰相郑清之很快就策划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端平入洛,规复中原。

出兵收复河南,这是大事,宋理宗不敢纲乾独断,便召开朝议,让大臣都谈谈看法。

在朝议时,沿江制置副使赵范力挺宋理宗,并将郑清之的方案进一步细化,提出“据关守河”主张。也就是吞下此前金国的“关河防线”,把南宋的国境防线从淮河、大散关一线,向北推进至黄河、潼关一线。

这样一来,宋朝不仅可以收复开封、洛阳等重镇,提振民心士气。还能将战线向北推几百里,扩大战略腹地。

文章图片2

这个计划太诱人了,宋理宗当即就想批准。

当然,按照宋朝的惯例,有人附和宋理宗,自然就有人反对。

当时一个叫吴渊的官员就对北伐提出了异议,他认为长年的战争让河南地区哀鸿遍野,饥民相食,无法给大军提供足够的军需支持。即使宋军可以趁虚收复三京,最终也很难守住。

除了吴渊外,参知政事乔行简和京湖置制使史嵩之也明确反对北伐。他们的理由和吴渊差不多,即认为宋朝的军力、财力不足以北伐。兵派少了,即便能够收复三京,最终也守不住。多派点兵,不仅兵力和财力无法支持,而且既有的两淮防线也会受影响。

另外,吴渊、乔行简还都提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贸然北伐,必然会遭致蒙古军的报复。而以宋军现在的战备状况,还无法应付与蒙古的全面战争。

实事求是地说,反对北伐的官员,说得并非没有道理。

不过,由于乔行简与郑清之向来有矛盾,两人经常相互拆台,为了反对而反对。

加之史嵩之与赵范也有矛盾,这两人一个坐镇荆湖,一个坐镇淮西,平起平坐,很多人认为史嵩之反对北伐,是因为'端平入洛'是郑清之和赵范等人提出来的,他作为配角,就算这次军事行动成功了,头功也落不到他的身上。他不愿意给人做嫁衣。

因而,宋理宗也就只把乔行简、史嵩之的谏言当成是党争行为,最后还是批准了赵范的方案。

文章图片3

1234年五月,宋理宗首先下诏罢免了史嵩之等主守派官员,给这些人放长假,免得北伐期间这些反对派在后方搞小动作。

随后,宋理宗又任命赵范之弟赵葵为收复三京的主帅,统率五万宋军北伐。

六月间,宋军正式开始北进。打头阵的是原淮西置制使全子才,他率领万余名淮西兵自庐州出发,目的地是原北宋旧都开封。

七月初五,全子才率宋军进入开封,实现了岳飞等抗金将领一辈子都没实现的梦想。

当宋理宗听说开封光复的消息后,大喜过望。随即任命赵范为东京(开封)留守,赵葵为南京(商丘应天府)留守,全子才为西京(洛阳)留守,并在临安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

然而,宋军此时收复的开封,已经不是《清明上河图》中的那座繁华都市了。

这座曾经超过百万的巨型都市,在经历了多次战乱后,城内只剩守军六百余人、居民一千多家。整个城市破烂不堪,只有大相国寺和原先北宋的宫殿变化不大

开封只是一座空城,这意味着什么,相信大家都能明白。

是的,城中没有粮草!

宋朝的奇葩军制,注定了北伐军不会携带很多粮草。现在开封城内又无粮,这还打个屁呀!

无奈之下,全子才只好命令部队就地驻留,等着后方的粮草运至开封后,再继续进军,直抵黄河南岸,完成既定目标。

可是就在这个宋军与时间赛跑的关键时刻,怕什么来什么。

文章图片4

史嵩之

宋理宗先前罢免史嵩之,就是怕他在北伐期间扯后腿。

然而,史嵩之虽然被停职了,可他仍然有搞风搅雨的能力。

全子才率部北伐期间,在史嵩之的教唆下,京湖制置司在运粮这件事上,阳奉阴违,故意在路上磨磨蹭蹭。

到了七月中旬,主帅赵葵率主力抵达开封。

见襄阳的粮草始终不至,赵葵只得一面催促自己麾下的淮西制置司向前线运粮。一面搜尽开封城内的物资,并命令徐敏子和杨义各率一支人马,带着临时筹集的粮草,尽快进取洛阳。

七月二十六日晚,徐敏子率部抵达洛阳,城内没有守军,只有几千老百姓。

第二天天亮,在确认安全后,徐敏子率一万三千宋军进入洛阳城。

至此,宋军拼尽全力,总算是大体完成了既定目标。接下来只要再拿下潼关,那么据潼关守黄河的战略规划就能实现。

可是,徐敏子在洛阳等了三天,始终不见运粮大队踪影。无奈之下,徐敏子也只好命令部队就地休整,坐等粮草运至之后再继续西取潼关。

得知徐敏子没有按计划攻占潼关,赵葵大发雷霆,因为有情报显示,关中的蒙古军正在通过潼关,往洛阳方向运动。

但是,此时赵葵再怎么发脾气,也是一点用也没有。

襄阳是史嵩之的势力范围,他管不着。

淮西虽然是他的地盘,可是此前蒙古人撤离时,掘开了黄河大堤,导致淮北洪水泛滥。

在这种情况下,健壮的士兵带着军械行军都万分艰难,更何况是牛马人力所拉的运粮车呢?

这种客观条件导致的困难,不是长官靠一两句命令就能让大家克服的。

文章图片5

到了八月初一,运粮的部队还在路上折腾,而前线的宋军已经断粮了。

几万大军面临着饿肚子,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而就在此时,蒙古军的先锋抵达了洛阳城下。在与宋军一番激战后,蒙古军首先重创了杨义的部队,随后又包围了驻守洛阳城内的徐敏子部。

洛阳城外是蒙古军,城内空无一粟,并且开封的宋军也断粮了,无法增援。此时此刻的徐敏子感受到了绝望。

无奈之下,徐敏子只好下令突围,带着部队往东南方向的光州(河南潢川)撤退。

后来在突围期间,徐敏子所部边战、边退、边找吃的,一万三千人,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有徐敏子带着的三百名步兵,一路吃着树皮草根,侥幸撤到了光州。

宋军入洛又失洛的消息传到了开封,赵葵大惊失色。他和全子才商量了半天,始终拿不出好主意,最终只得下令撤退。

临走之前,赵葵回头凝望开封,心如刀绞。

五万大军,假如有一个月的粮草,肯定能跟蒙古军较量一番。如果打赢了,完成据关守河的伟业,自己必然能名留青史!

可是现在由于粮草不济,竟然功败垂成,这种失败让赵葵很难接受。

文章图片6

八月初五,赵葵率部撤离开封,向南撤退。

由于在撤退之前,赵葵没跟士兵们交代清楚,很多士兵都以为是去增援洛阳,结果出城之后才发现是撤退。

于是,宋军的这次撤退便从一开始就是混乱不堪,人心涣散。这导致宋军携带的辎重在撤退途中,全部被遗弃在了中原。

而让人更郁闷的是,后方的粮食此时终于运进了河南境内。

但前线宋军此时已经溃退了下来,粮草运来了又有何用呢?

后来在蒙古军的追杀后,负责运粮的兵士和民夫也随着前线宋军一起溃逃,结果这又导致宋廷辛苦筹集的百万石粮草被蒙古军缴获。

事后盘点一下,端平入洛直接导致了四个恶劣影响:

第一是物质损失。南宋的国防力量因北伐失利而急剧削弱,不仅军民死伤十余万人,还有近百万石粮草和大量战械辎重遗留在了敌境。

第二是加深了宋廷的混乱。北伐失败后,南宋官员不是总结经验教训,精诚团结,一致对敌,而是再一次互相攻讦,造成了朝政的进一步混乱。

第三是心理伤害。端平入洛的失败给宋理宗造成了沉重的心理打击。北伐之前,宋理宗热情高涨。北伐失败后,宋理宗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原先的热情灰飞烟灭,取而代之是颓丧不振的消极态度。如果说宋理宗的这种消极表现只是一时的,那倒也罢了。要命的是,宋理宗的消极贯穿于他之后三十年的执政期。

可以说,宋理宗自从这件事后,就再也没有打起过精神。南宋后期的很多冤假错案,很多短视行为,几乎都是因为宋理宗的颓丧不振而埋下的恶果。

第四点,自然就是激化了蒙宋矛盾。

北伐失利后,为了缓和矛盾,宋朝第一时间派人到蒙古谈判,但谈判失利。

1234年年底,窝阔台遣使赴临安,谴责宋廷“败盟”。

此时窝阔台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了,就是准备出兵伐宋。只不过准备工作还没完成,暂时还无法开战。

到了1235年春,蒙古军的战备工作完成。随即,窝阔台下令蒙古大军三线出击,发动世界战争:

其中的东线战场,由大将唐古统领蒙古、糺军、汉军,讨伐高丽。

西线战场,窝阔台命各支宗室以长子统率出征军,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也派长子率军从征。诸王以术赤次子拔都为首,以老将速不台为主帅,发动第二次西征。

南线战场,窝阔台以宋背盟为由,遣军三路攻宋。一路由皇子阔出率领,进攻宋朝的荆襄地区一路由皇子阔端率领,进攻宋朝的四川;一路由大将阿术鲁率领,进攻两淮。

由此,宋蒙战争全面爆发。

文章图片7

1235年十二月,在三路蒙古大军的猛攻下,宋朝丧地连连。

其中的四川战场,蒙古军在巩昌(甘肃陇西)迫降金国旧将汪世显后,以汪世显为先锋,连克宋军多个军事要塞。而南宋的四川制置使赵彦呐刚褊自用,御敌无方,蒙古军大有拿下汉中之势。

关键时刻,屯驻石门(今陕西略阳西北)的利州都统制曹友闻与其弟曹友万挺身而出,连战连胜,收复仙人关等要隘,将蒙古军赶出了宋境。

然而再厉害的高手,终究也敌不过猪队友的扯后腿。

1236年七月,蒙古军由陈仓道进入秦岭,再次对宋朝发动进攻。

当时,曹友闻扼守仙人关,将蒙古军挡在仙人关外寸步难行。但赵彦呐在得知蒙古军攻破武休关,即将要攻打阳平关后,却让曹友闻放弃仙人关,回援阳平关。

曹友闻认为阳平关一带地势平坦,有利于蒙古骑兵进攻,而不利于我方步兵防守,便强烈建议继续扼守仙人关,威胁蒙军后方。结果赵彦呐不听,一天七道令牌迫使曹友闻回防。

九月九日,曹友闻顶不住赵彦呐的压力,被迫放弃仙人关,率部退至阳平关附近的擂鼓台。

按理说,阳平关也是险隘,如果赵彦呐和曹友闻能携手抗敌,也有很大概率将蒙古军阻止于此。

然而,当曹友闻移防阳平关后,赵彦呐却带着本部三万大军跑到了剑门关。这简直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坑货。

之后的战斗,曹友闻与弟弟曹友万面对十几倍的敌人,拼死杀敌。但无奈兵力过于悬殊,最终兄弟二人双双战死沙场。而坑货赵彦呐自始至终没有往阳平关方向派去过一兵一卒增援。

最让人感到愤怒的是,曹氏兄弟战死,阳平关失守后,赵彦呐闻讯,不是慷慨迎战,弥补自己的过错。而是继续率军远遁。先逃到了成都,后又逃至夔州(重庆奉节)。

上梁不正下梁歪,身为长官的赵彦呐如此贪生怕死,四川各地的官员自然是上行下效,纷纷仿效赵彦呐,弃城逃亡。

由此,蒙古军长驱直入,连破利州、阆州、顺庆、潼川,如入无人之境,轻取成都

拿下成都后,阔端下令,蒙古军分兵四处劫掠。原本富庶的天府之国遭此浩劫,瞬间变得满目疮痍、残破不堪。

事后,由于人心不附,阔端下令撤军,宋军又陆续收复失地。

南宋朝廷朝廷在得知了曹友闻的事情下,特赠曹友闻为龙图阁学士、大中大夫,赐庙“褒忠”,谥曰“毅节”。

至于赵彦呐,则被罢官,贬至衡州。

不过,这种处罚对于赵彦呐而言,几乎等于没有处分。

因为蒙古军虽然走了。可蒙古军在撤退的途中,顺手摧毁了大散关、武休关、仙人关、七方关等要塞,令巴蜀的门户洞开,四川自此成为不设防之地。

之后的几十年,蒙古军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宋军根本无法依靠秦岭、大巴山御敌。

文章图片8

造成如此恶劣的后果,赵彦呐就算是被凌迟处死也不为过。但宋廷对的他处分仅仅只是流放而已。这可不就是几乎等于没惩罚。

就在蒙古西路军劫掠四川的同时。蒙古的中路军也长驱直入,连克唐州、邓州等地,并拿下了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襄阳。

蒙古中路军拿下襄阳后,主帅阔出突然病死。不过,这并没有影响蒙古军接下来的南征。

窝阔台派忒木台率军继续南下,在随后的战斗中,随州、荆门、枣阳、郢州等地陆续失陷,蒙古军将南宋的整条京湖防线打得千疮百孔。

成都陷落,京湖崩溃,襄阳沦陷,蒙古铁骑兵临长江,随时准备攻打江陵(湖北荆州)!

一旦江陵也沦陷,蒙古中路军便可兵分两路,一路逆江而上,西攻川蜀,与蒙古西路军联手包抄川东宋军;一路则可顺江南下,直捣江南。

面对这一幕,宋廷上下彻底慌了。

在慌乱之下,宋理宗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且非常明智的决定——命令驻守黄州(湖北黄冈)孟珙驰援江陵。

1236年十月,临危受命的孟珙在缺兵少船的情况下,兵出奇招,命令士兵在长江沿岸增设火炬,每夜不熄,同时下令让将士们在沿岸疯狂游走,以图壮大声势。

宋军按照孟珙之计,在江南列烛照江达数十里。江北的蒙古军摸不清虚实,还以为宋军的主力增援而至,便没有第一时间发动渡江作战。

趁着蒙古军迟疑,孟珙立即组织敢死队悄悄渡江,把江对岸的蒙古军的战船一把火都烧了。

没有了战船,蒙古军无法渡江,只好退回襄阳。由此,宋朝岌岌可危的长江防线也暂时得以稳固。

文章图片9

不过,蒙古军控制襄阳,随时都可以再次南下。为了彻底解决隐患,孟珙筹集兵马粮草,意图收复失地。

但就在此时,蒙古东路军开始行动了。在大将口温不花统领下,蒙古东路军以固始为突破口,将南宋的淮西战区强行撕开缺口,连克蕲州、舒州、光州等地,意图断掉孟珙的大本营黄州。

面对突如其来的坏消息,孟珙临危不乱,率军救援,连战连捷,打得蒙古军不敢再窥视黄州。

战后,孟珙以战功擢升为京西湖北安抚制置使,兼知岳州,成为南宋中部战场的主帅。而蒙古军在被孟珙连续痛揍后,再也不敢挑衅,只好将兵锋转至安丰(安徽寿县)。

不过挑柿子拣软的捏的蒙古军,这一次在安丰再次遭到当地守军的痛击。

当时,负责安丰防务的官员叫杜杲。

面对蒙古军的围攻,杜杲发明了一种移动木制塔楼,这种木制塔楼相互间以横木相连,宋军以塔楼为依托,屡屡挫败蒙古军的围攻。

1238年初,在杜杲的指挥下,安丰宋军一连顶住了蒙古军的几十次进攻,成功撑到了援军到来。

后来在宋军的内外夹击之下,围攻安丰的蒙古军大败,丢下一万多具尸体仓皇逃跑。

八个月后,不甘心失利的蒙古军卷土重来。

这一次,蒙古人选定的目标是庐州(安徽合肥)。

庐州位于巢湖之滨,蒙古军攻打庐州,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准备拿下庐州后,以巢湖为水军基地,训练水师,然后以水军直取建康(江苏南京)。

不过,蒙古军这一次又碰到了刚刚升任淮西安抚使兼知庐州的杜杲。

在随后的战斗中,蒙古军使尽浑身解数,如在庐州城外堆起了一座高于城墙的土坝,在土坝之上面安装火炮、投石机,日夜不停地攻击城内。

但杜杲更绝,他在庐州城里同样筑起一座更高的土坝,同样在土坝之上安装火炮、投石机,日夜不停地与蒙古军隔着城墙互相对射。

这场庐州保卫战,就如同此前安丰保卫战的重演。

蒙古军屡攻不克,士气衰竭。趁此机会,宋军出城迎战,追杀蒙古军数十里,毙敌两万六千余人。

事实证明,宋朝不靠谱的官员虽然有很多。但靠谱的官员是真的很靠谱。

所以说,在宋朝当皇帝,其实不需要有多么高的智商,有多么好的身体,有多么高的德行,整日起五更睡半夜,宵衣旰食,吃糠咽菜。

皇帝只要知人善任,把该用的人用对了,就已经及格了。

文章图片10

杜杲的及时出现,让孟珙的压力大大减轻,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收复荆襄了。

1238年十二月,在孟珙的指挥下,宋军收复郢州(湖北钟祥)、荆门等地。

转到来年正月,宋军曹文镛部又收复了信阳。

在各路宋军接连胜利的鼓舞下,占据襄阳,此前投附蒙古的地方豪强刘廷美反水,派人密约宋军夹击襄阳城内的蒙古军。

1239年四月,在内有内应,外有宋军的强大攻势下,襄阳、樊城的蒙古守军开城投降。

至此,宋军收复了整个荆襄地区。孟珙以此功劳,再次得到提拔,被授为枢密都承旨兼知鄂州,仍任制置使。

从两年前被火线提拔,到现如今成为军区一把手,孟珙的提升可谓是坐火箭。这种事情落到一般人头上,估计早就心态飘飘然了。

不过,孟珙显然不是一般人。在巨大的胜利之下,孟珙仍然保持着清醒头脑。

他清楚地知道,宋军之所以能够轻松收复襄阳,是因为蒙古对襄阳不够重视。

如果蒙古大军再次南下,以重兵围城,襄阳多半又会沦陷。

为了尽最大可能守住襄阳,孟珙主动给朝廷上表: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而得之,当加经理,如护元气,非甲兵十万,不足分守。

在孟珙看来,长江就犹如一条巨龙,江南相当于龙头,川蜀相当于龙尾,而荆襄则是龙心。如果要保卫长江,那就必须集中力量,守卫重点,也就是保住荆襄阳这个龙心位置。只要荆襄不失,长江防线就不会被击破。

既然襄阳收复了,就一定要认真加以经营和护理,千万不要做“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了才觉可贵”的傻事。

当时宋朝的右丞相兼枢密使是孟珙的老上司史嵩之。

这个人不管他此前做过多么不靠谱的事,但在战略眼光方面,他一向是不差的。

见到上表后,史嵩之非常支持孟珙的工作。

有了朝廷支持,孟珙随即以蔡、息两州的降兵组成忠卫军,以襄、郢两州的“归正人”组成先锋军,补充襄阳兵力。

这些新招募的兵士,打仗的时候当兵,闲着的时候种地当农民,种菜种粮挑水,养猪养鸡磨豆腐纺棉花。除了自给自足,剩余的粮草还交给国家,或者支援其他战区。

由此,襄阳也逐渐恢复了生机,成为南宋抗蒙战场上的第一军事重镇。

文章图片11

1239年秋,见两淮和京湖战场已无突破的可能,窝阔台任命大将塔海、秃雪为先锋,率兵再度入侵四川,企图以四川为突破口,进攻京湖。

战争开打后,四川宋军连战连败,蒙古军连破开州(重庆开县),万州,直逼川东重镇夔州。

与之同时,蒙古军张柔部在河南屯田,并在邓州顺阳(河南淅川)积聚造船木材,准备训练水师,攻打襄阳,策应西线蒙古军发动的攻势。

得知情报,宋理宗这次没有犹豫,任命孟珙为四川宣抚使,一肩挑起京湖和四川两大战区。

皇帝如此重用自己,孟珙不敢怠慢,随即便亲自率军西进。

抵达前线后,面对着四川这个烂摊子,孟珙审时度势,严令各部没有自己的允许,绝对不许出战。

后来在分析了敌情后,孟珙判断蒙古军主力可能取道黔州渡江。于是,孟珙派出得力干刘整驻屯于宜昌,又以千余兵力屯于秭归的重要隘口万户谷。另派两个弟弟孟瑛和孟璋分率数千精兵驻扎于松滋和澧州,作为全军的预备队。

由于孟珙部署得当,准备充分,不轻易打浪战,不打无把握之战。蒙古军连续攻击了几次都无法突破宋军防线,最终只得撤走。

稳定了西线,孟珙随即又派部将王坚偷袭淅川,将张柔刚刚搭建起来的造船厂,连同积聚的造船材料,一把大火全部烧个干净。

宋军的这次偷袭,让蒙古军刚刚成形的水军,立时化为乌有,使得蒙古人渡江的步伐至少迟滞了十年。

1141年,历时七年的蒙金战争终于迎来转机。

这一年的十一月,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

由于要争夺汗位,蒙古军主力北归,南宋因而得到了非常宝贵的调整时间。

乘着这个天赐良机,宋廷决定着手反攻。

其中,西线宋军的任务是收复巴蜀失地。

当时,西线宋军的负责人是孟珙,所以这个任务又落到了孟珙头上。

但是,考虑到孟珙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于是朝廷就另派了一个人主政四川,这个人叫余玠。

文章图片12

余玠比孟珙小四岁,此前一直在两淮驻守。

1242年,宋理宗见余玠战绩颇著,便将其提拔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全面负责四川防务。

接到委任状,余玠随即动身,沿着长江逆流而上。

在路过荆州时,余玠专程拜会了孟珙。两人一番商议,最终得出结论,即认为原来的蜀口防御体系已经失效了。为今之计,必须要在四川建立新的防御体系。

而这套体系,就是后来的山城防御体系。

何为山城防御体系呢?

简单点说,就是原先的蜀口防御体系被蒙古军摧毁后,成都平原门户洞开,已经不具备固守的可能了。宋军如果想继续控制四川,就必须在四川盆地之内,沿江河或交通要道,选择险峻的山隘口,另外再筑城结寨。

由于新筑城寨均选在河流之旁,宋军可以依靠江河运输物资,使得各山寨互为声援。所以宋军的各个防御据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

比如后来让蒙古大汗蒙哥阴沟里翻船的钓鱼城,就是这套山城防御体系之中,最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只要守住了此地,蒙古军便很难继续推进,宋军也可以发动反攻。

文章图片13

新任上司放弃平原,跑到山沟沟喝西北风。对此,四川的大小官员均感觉不能理解,认为余脑子有毛病。

面对下属的质疑和不支持,余力排众议,表示城成则蜀赖以安,如果不成,我自己找人来办这事,不用你们跟着!

由于余的坚持,云顶(今金堂县)、运山(今篷安县)、大获(今苍溪县)、得汉(今通江县)、白帝(今奉节县)、青居(今南充市)、苦竹(今剑阁县)、钓鱼城,八座山城最终得以筑成。

除了筑城,余根据自己以往与蒙古军作战的经验,还总结了四条御敌方针:

第一,以逸待劳,不可轻战;

第二,聚保山险,不居平地;

第三,多用夜劫,不可昼战;

第四,收聚粮食,毋以资敌。

1243~1246年期间,在余的治理下,四川的经济得以恢复,军队战斗力也得到了一定提升。

见宋朝在四川又恢复了统治体系,蒙古人坐不住了。

1246年,蒙古军分兵四路入蜀。但这一次,宋军依靠余玠建立的山城防御体系,成功打退了蒙古军的进攻。

战后,宋廷以余玠守蜀有功,擢升其为兵部尚书,拜资政殿学士,给予执政官相同的恩数,仍驻四川。

不过,宋朝的官场向来是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当外敌入侵,社稷危若累卵时,武将们都是国家的功臣。

但当外患解除,国泰民安时,武将就变成了朝廷必须要铲除的隐患。

当时,第一个被皇帝盯上的倒霉蛋是孟珙。

1246年,原南宋镇北军将领、时任蒙古河南行省的范用吉背叛蒙古,秘密向孟珙请求投降。

孟珙听说后,上书朝廷,请求宋理宗批准他招降范用吉。

在孟珙看来,范用吉是蒙古在河南的军政长官。一旦将其招降,南宋则可尽得河南。

然而,此时的宋理宗由于害怕范用吉归降,会助长孟珙的势力。因而便拒绝了孟珙的申请。

对此结果,孟珙心里哇凉哇凉的。他明白皇帝是对自己起了猜忌之心。

为了避嫌,孟珙只得主动申请致仕。

见孟珙辞官,宋理宗也不客气,果断批准,剥夺了孟珙的兵权,让其以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

不久后,孟珙在巨大的失望中病危。临死之前,孟珙叹息道: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

国破家亡,有抱负的武将都想建功立业。可是朝廷容不下有抱负的将领。

文章图片14

孟珙像


孟珙死后,余阶继续受到重用。

但是,随着余玠的老上司赵葵被宋理宗勒令退休,新任丞相兼枢密使谢方叔的上台。余玠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1253年,谢方叔以余玠长期经营四川拥兵自重,有难以驾驭,尾大不掉之嫌,建议宋理宗将其召回临安。

接到朝廷的诏书,余玠心里压力巨大。

回去吧,前途凶吉未卜,替自己说话的赵葵已经倒台了。

不回去吧,又有抗旨之嫌。

为此,余玠郁郁寡欢,忧愤成疾,竟然离奇暴毙而亡。

关于余玠之死,历来说法众多。

有人认为余玠是担心受到政敌的迫害,愤而自杀了。

也有人认为余玠吃了隔夜的江鱼,中毒死了。

还有人认为余玠是被政敌派来的刺杀,并且伪造了余玠自杀的假象。

当然,也有人说余玠只是纯粹的羞愧自杀罢了。毕竟余玠此前不跟朝廷打招呼就处死了利州都统制王夔。

这件事做的太过分了,洗不白的。余玠的暴毙,纯粹是咎由自取。

不管怎么说吧,余玠的死,非常可惜。

因为南宋虽然人才济济。没了孟珙,余玠,还有其他人。偌大的南宋不至于说因为死了个把大将就要灭国。

但实事求是的说,蒙宋战争是总体战,像这种战线长达几千里的全面战争,把首都设在地理位置偏东南的临安的南宋朝廷,是不可能全面掌控全国战局的。

那时候又没有电话、无线电,皇帝怎么可能遥控千里之外的战争进行呢?

如果皇帝不给地方将领实权,让他们自主经营,这又让将领们怎么打呢?

所以不客气的说,当孟拱、余阶等人被皇帝逼的死得死,退得退,地方将领兵权又被朝廷收回后,南宋离灭亡就不远了。

不灭亡,只能说是运气好。蒙古人没打过来罢了。

而事实证明,也确实是如此。

1251年六月,在蒙古草原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台大会上,托雷的长子蒙哥被蒙古宗王大臣共同拥戴为新任大汗。

蒙哥即位后,第一时间没打南宋。因为当时窝阔台系诸宗王拒绝承认他的汗位,蒙哥为此跟他们大打出手。

文章图片15

等到平定这帮不服自己的窝阔台系贵族后,蒙哥又盯上了大理和西亚,分别派四弟忽必烈和六弟旭烈兀远征。

一直到1258年,蒙古军大致搞定了西南后,蒙哥才开始筹划攻宋。

此战,蒙哥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

命忽必烈从江淮进攻江西;

令大将兀良合台从大理向湖南进攻;

他本人从汉中向重庆进攻。

三路大军同时出击,预备在完成湖南会师。

战争爆发后,宋军果然被吊打。

忽必烈一路,渡过长江,杀至江西南昌。

兀良合台一路,横扫广西,歼灭了十几万宋军,轻轻松松从云南大理杀至湖南长沙。

这两路蒙古军,几乎将南宋由南向北打成贯穿。

西面的蒙哥所部也是所向披靡,连克多个重镇。四川大部分地区沦陷。

在这波攻势中,余玠当初构筑的防御体系,除重庆以东,钓鱼城以南的一些零星据点仍由宋军掌握外。其余大部分据点均被蒙古军攻陷。

按照这一势头继续下去,忽必烈和兀良合台的两路大军会合,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只要蒙哥再拿下钓鱼城、重庆,蒙古三路大军合兵一处,南宋必亡。

因为此时的南宋,基本没什么反扑的筹码了。所有人都在苦撑罢了。

这就是皇帝贸然收权导致的后果。前线无良将,都是一帮庸才,数十万大军的战斗力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文章图片16

所幸,就在宋军被吊打之际,驻守钓鱼城的两万守军在王坚率领下,成功拖住了蒙古西路军。

得知钓鱼城守军负隅顽抗,蒙哥一开始还想做做样子,派了一个叫晋国宝的南宋降将入城招降。

但王坚并没有举白旗投降的意思。他不仅杀了前来招降的晋国宝,还羞辱蒙哥,故意要把蒙哥留在钓鱼城跟自己死磕。

蒙古军此次侵宋,一路顺风顺水。蒙哥突然受此大辱,自然勃然大怒,随即命令大军攻城。并派兵顺嘉陵江而下,切断了钓鱼城与重庆之间的水上通道。

得知钓鱼城即将被围城孤城,驻守重庆的宋军立即增援。但遇到蒙古军拦截后,宋军又退回了重庆。

援兵不至,钓鱼城此时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城。

不过,蒙哥严重低估了钓鱼城的难攻程度。

开战之后,尽管蒙古军利用各种攻城器械,发挥出了极强的攻城能力。但钓鱼城所在的钓鱼山,地形陡峭,难以展开蒙古军擅长的攻城战法。

据时人的记录:“砲矢不可及也,梯冲不可接也。”

也就是说,蒙古军的抛石机打不着钓鱼城,云梯也够不着钓鱼城的城楼。

文章图片17

钓鱼城航拍


因此,尽管蒙古军的攻势非常猛烈,但也只是探出了宋军的虚实,并拿下南侧的一字城,对主城仍然束手无策。

围城战打了两个多月后,雨季来了。钓鱼城一带一连降下半个月的大雨。

受大雨影响,蒙古军不得不休战。

待雨停后,蒙古军继续攻城,但宋军在休战期间也得到了休整。

双方再战,蒙古军再次使尽浑身解数,比如派精锐部队偷袭钓鱼城的薄弱处,但依然无果。

蒙古军偷袭失败后,守城宋军改守为攻,通过早就挖好的暗道偷偷出城,夜袭敌营。这让士气本来就低落的蒙古军晚上睡不好觉,更加地厌战了。

此时,双方力量对比虽然未变,但总体局势已有所变。

又对耗了一个月后,当地的天气转热,高达三十多度。

众所周知,川渝地区的夏天非常闷热、潮湿。北方长大的蒙古人是不适应这种气候的。

这也是为什么游牧民族通常会在秋天发动南侵,等到天气转暖就马上退兵的原因。

钓鱼城的宋军誓死不降,围城的蒙古军无法忍耐闷热气候,全军上下顿时开始焦躁了起来。

见军心浮动,一位叫麻速忽里的将军劝谏蒙哥:屯兵坚城之下是不利的,不如留少量军队困扰之,而主力沿长江水陆东下,出三峡,捣荆楚,与中游鄂州的忽必烈等军会师,一举进攻临安。

这本来是一个很正确的建议,因为对于宋军来说,僵持下去就是胜利。对于蒙古军来说,僵持下去就是失败。天气如此炎热,蒙古军必须要速胜,否则拖下去会非常不利。

但是,蒙哥为了踏平钓鱼城,断然拒绝了将领的建议。

或许,长期的胜利让蒙哥形成了骄横自负的心理。

在他看来,大蒙古帝国的军队所向无敌,从钦察草原到匈牙利,从撒马尔罕到巴格达,多大的城池,蒙古铁骑都能攻克。一个不足三平方公里的钓鱼城,竟然让堂堂的蒙古大汗绕着走,面子何在?蒙古帝国的声威何在?

文章图片18

由于蒙哥坚持要踏平钓鱼城,于是蒙古军又被迫在钓鱼城下煎熬了一个多月。

在此期间,见钓鱼城固若金汤,没有攻破的可能,蒙古军的士气跌到了谷底。

到了1259年七月,天气越来越炎热,傲慢自负的蒙哥也急了。他为了挽回面子,也为了蒙古帝国的荣誉,决定到前线督战。

这一次,蒙哥亲临前线擂鼓助战,鼓舞蒙军发动猛烈攻势。

还别说,大汗亲自督战,效果还是有的。杀红了眼的蒙古军攀云梯而上,一度占领了钓鱼城的外城墙。

可是,老天爷此时不向着蒙古人。

当天晚上,钓鱼城的上空忽然电闪雷鸣,暴雨狂泻而下,蒙古军架设的云梯在暴雨中突然折断,导致后军不继,先前杀入钓鱼城的蒙古军被迫又退出了城外。

而就在此时,宋军的增援也赶到了。

增援而来的宋军首先突破了负责拦截的蒙古水师,接着又趁天降大雨,江水暴涨之际,将部分军用物资送入钓鱼城。最后,竟然还全身而退了。

钓鱼城内本来就积蓄了大量物资,现在援军又送来了更多物资,这简直是如虎添翼。

为了羞辱蒙哥,某一天,王坚故意从城上扔下几个大包袱。

蒙古人打开一看,竟是两条鲜鱼和百余张蒸面饼。包袱之中还夹着一封信。大概内容是:尊敬的蒙哥汗,我是宋将王坚,现在钓鱼城内物资充分,吃喝不愁。再打十年也没事。看咱们谁耗得起谁!

看到这封信和这些面饼,蒙哥汗又急又气,当天就病倒了。不久后,暴毙于军中。

如同余阶一样,关于蒙哥的死,历来也是说法不一。

按《元史》记载,蒙哥是久屯于坚城之下,又值酷暑季节,水土不服,病逝于军中。

按《合州志》等地方史料的记载,蒙哥是在督战期间,被宋军的神箭手射伤,后因天气炎热,箭伤疮口被感染,最终病死于军中。

蒙哥死后,蒙古高层由于又一次要赶回蒙古本部争夺汗位,因而此次征宋也就不了了之。宋朝也再一次获得喘息之机。

文章图片19

关于钓鱼城之战,很多人常用“改变世界未来八百年命运”来形同此战的意义。

但其实这一战对南宋也极有意义。可以说,钓鱼城之战直接给南宋续了二十年的命。

钓鱼城之战前,南宋独抗蒙古二十四年。

这与西夏的二十二年(1205~1227年),金国的二十三年(1211~1234年),没多大差距。

如果钓鱼城之战,宋军没打赢。蒙哥没有死在钓鱼城下。

可能在1261前后,南宋就亡国了。根本坚持不了45年之久。

钓鱼城之战后,蒙哥的四弟忽必烈和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大打出手。

两人从1260年战至1264年,最终以阿里不哥力竭投降,被忽必烈幽禁告终。

拿下了阿里不哥,忽必烈又统一了蒙古本部。但是由于人心尽失,四大汗国除了旭烈兀建立的伊尔汗国外,全部都跟忽必烈闹翻了脸。

而失去了三大汗国的支持,忽必烈只能重用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回回人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为了争取这些人的支持,忽必烈又花了三年时间调配内部统治阶级的利益矛盾。

所以在钓鱼城之战后,蒙古实际有八年时间没有大规模侵宋。

八年机遇,南宋得到如此充裕的时间,本来可以做很多事情。

但是,此时的南宋已经是日落西山,做什么事都不对。而也正是这些错事,最终导致宋朝失去了最后一丝生存的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