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脑出血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占脑卒中的25%~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脑出血又叫脑溢血,二者是同一种疾病。 脑出血的发生与许多慢性病有关,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血管老化等。脑出血的特点比较特殊:当患者情绪激动、用脑过度时,会突然发病,死亡率较高,即使经过治疗患者出院了,也会有一系列后遗症,如认知障碍、言语障碍和运动障碍等。因此,脑出血患者要配合医生治疗,积极进行康复锻炼,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脑出血的病因及症状 脑出血的病因比较复杂。这是一种慢性病,是由许多因素导致的。绝大多数脑出血是患者的脑血管破裂出血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液病、肿瘤、血管炎、静脉窦血栓形成等都会引起脑出血。该病的诱发因素除了患者的内因外,还与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相关。有的患者长期生活方式不健康,吸烟酗酒,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长期摄入高糖分、高脂肪食物,或精神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等。上述因素都会增加脑出血风险。 脑出血属于突发性疾病,在发作前没有前兆,一旦发作就会出现严重症状,如运动障碍和言语障碍。脑出血患者经常出现运动障碍,同时伴言语不清和失语等言语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有的患者会发生呕吐现象。脑出血患者发病时,会出现眩晕、颅内压升高等症状,导致呕吐加重。有的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脑出血患者通常会出现昏迷和嗜睡,出血量越高,出血的速度越快,这种症状就会越明显。有的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症状,这也是脑出血患者的典型症状。头痛和头晕基本上会出现在患者发病的任何一个阶段,在脑出血的一侧头部,疼痛尤为明显。有时,患者还会出现头晕,头晕与头痛反复发作。当患者发生脑干与小脑出血时,这些症状尤其明显。少数患者在发病早期会有头晕、头痛及四肢无力等症状。在发病数分钟和数小时后,患者就会出现典型症状。 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治疗 脑出血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服用药物,进行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保护血肿周围脑组织、促进神经功能修复等治疗。轻度患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中度患者可以住院治疗,医生要对其进行健康监测,做好血压管理、心脏护理、吸氧与呼气护理、体温管理等工作,并定期检查;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及时开展手术治疗,清除血肿,降低颅压,拯救患者的生命,同时还应当做好患者的治疗后康复工作。一般情况下,对脑出血患者,应采取以下几种康复措施。 做好家庭护理 此外,患者还应积极锻炼身体,多锻炼身体能够增强免疫力,使身体更加强健,这样有利于身体恢复。患者每天至少锻炼半小时,以稳定病情。 患者还应制订科学的饮食计划,日常注意荤素搭配,多补充营养,应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如鱼类、瘦肉类、豆类食品,保证身体内蛋白质的供应。患者还应多食用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保证身体内微量元素的供应。患者要少吃高油脂、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烹调时,应尽量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花生油、豆油等。在家庭护理期间,患者的一日三餐应坚持“早餐营养丰富、午餐荤素搭配、晚餐适量”的原则,不要暴饮暴食。 做好康复理疗 在理疗后期,患者要进行语言训练、认知训练和心理康复训练。病情严重的脑出血患者一般会有言语障碍。对这类患者,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完善的训练计划,保证患者能够与他人顺利交流。在对患者进行认知训练时,医生要帮助患者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和社会,使其能回归社会。 最后,医生要对患者开展心理康复训练。心理康复训练是很关键的步骤。脑出血患者通常情绪激动,易怒、易暴躁,且容易有抑郁、悲观等情绪。因此,医生应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进行疏导,使其保持情绪稳定;定期对其开展心理治疗,要让患者正确看待疾病,让其积极配合治疗。 康复理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坚持。 综上所述,脑出血和脑溢血是一种疾病。患脑出血后,患者应积极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保证营养,有一个健康的饮食计划,还要做好家庭康复治疗和长期康复理疗。 (作者供职于禹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责编:张 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