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思想在韩国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10-07 发布于山东

作为中国儒学在海外的发展,或从海外研究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儒学的发展,韩国儒学是最有代表性的范例。直到今天,韩国依然是世界上儒学传统保存最好的国家之一。中韩互为友好邻邦,同属汉字和儒家文化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中,两国人民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形成了基本相似的文化意识和价值理念,心理思维和行为方式也有诸多类同。无论是绵延流长的历史,还是蓬勃发展的现实,中韩两国在文化上都具有很深的关联性和共通性。尽管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以及各文明相互叠加、凝固与断续的发展,进而呈现复数而非单一的特征,但就跟韩国的交流而言,主要是以汉字和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对韩国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众所周知,韩国在本国文字创立之前,文献整理和历史记载主要依靠中国的古汉字,直到朝鲜时期世宗大王于1443年成功创制“训民正音”以后,韩国才有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系统。即使这样,历史上两班贵族阶层以及官方和民间的书籍文本中仍然保留了使用古汉字的习惯。韩国儒家经典文献《退溪全书》、《栗谷全书》、《燕行录》等都是使用古汉字来记载的。朝鲜士人研读中国四书五经,以科举考取功名,必然需要扎实的古汉语功底。事实上,训民正音的字母系统直到20世纪才被广泛使用。后来在韩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也曾出现过废除汉字或者禁止使用汉字的运动,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韩语中确实存在三分之一以上的汉字词。汉字是连接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不仅如此,儒家思想更是中韩两国文缘相通的重要纽带。尽管韩国本土固有思想中存在很多“儒式因素”,但中国儒学的传入无疑对韩国儒学的系统化、理论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关于中国儒学何时传入韩国,学界迄今未有确考。但至少可以肯定,在韩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随着汉字和典籍的传入,儒学已经通过国家法律的制定、教育机构的设立等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三国时期的君主几乎都以“爱民”、“恤民”作为治国理念,三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比较重视忠和孝,由此可见儒学对古代韩国社会的影响之深。统一新罗时期,韩国留学生大批前往唐朝留学,中国的儒学、佛学等也持续传入韩国。高丽时期的统治思想虽然是佛教,但在治国理政方面,以太祖的《训要十条》为代表,儒学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担当作用,儒释道三家的交涉发展和相互融合形成了高丽时期的思想特色。14世纪末朝鲜王朝建立以来,儒学被正式奉为国学,即国家的统治理念和指导思想,于是在5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在国家的文物典章制度、社会的伦理道德、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发挥了指导性作用。在这过程中,朝鲜儒者注重儒学的实践性和人间伦理的提升,围绕性理学的诸多问题展开了缜密细致的思想论争,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政派,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韩国儒学思想。

本书主要以中国学者的视角从思想史的角度全面系统梳理了韩国儒学的发展,重在从学脉、学理上对韩国儒学思想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考察。在论述过程中,尤其关注韩国哲学与思想发展的关系。因为哲学是思想的基础,思想又具有哲学的日常化性质。作为道德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体,韩国哲学(尤其是朝鲜时期的性理学)在思想史的发展中起着理论性的支撑和现实性的指导作用,它以抽象的语言真实又不乏生动的描绘了当时韩国社会的现实,构成了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与生活习惯,这也是本书着力分析之处。在这种问题意识下,本书首先从韩国儒学的渊源谈起,从檀君神话以及记录韩国古代历史的文献资料出发,考察了古代韩国人的精神世界,并从中发现中韩儒学的共通之处;其次按照年代史的顺序依次考察了韩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统一新罗时期、高丽时期以及朝鲜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分析过程中重点阐述韩国各个历史时期儒学思想发展的总体特色,然后考察其中代表儒者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在朝鲜时期儒学思想部分,除了对前期大儒退溪、栗谷思想的阐述外,还重点对朝鲜后期儒学的各个学派—性理学(畿湖学派、岭南学派)、礼学、阳明学、实学的学问特征以及代表人物进行了考察。对于目前中国学界关注较少的朝鲜后期最大的思想论争—湖洛论争的具体议题以及论争焦点、心说论争、朝鲜儒学三大论争的关联性也进行了细致分析与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朝鲜后期儒学发展的“心学化倾向”;接下来对韩国近代儒学对西方文明的回应、韩国近代民族宗教运动以及现代韩国社会的儒学认识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尤其对目前中国学界研究较少的斥邪卫正思想、开化思想、东学思想以及近代韩国爱国启蒙运动、新兴宗教等进行了综合考察;最后结论部分主要从道德与义理的重视、性理学概念的创新、民族主体性的弘扬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韩国儒学对中国儒学的贡献与发展。为了加强中韩儒学的比较研究,附录部分除了笔者近几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外,还附上了中韩朱子学研究重要的经典文献《朱子言论同异考》,供国内学者研究参考。

然而,正如中国思想史大家葛兆光教授所言,思想史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握的领域,中心清楚而叙述边界非常模糊。事实上,自从有史官开始,历史就在不断筛选它应当记载的东西,记载和忽略、记忆和遗忘始终相伴。在思想史的写作中,不仅思想经典和人物精英需要浓墨重彩,很多没有亮色的灰色部分也是值得深思熟虑和着力描绘的地方,可谓“无画处皆是画”,而这恰恰是思想史写作的难点之处。此类“空白”无文献,无突出人物,只能任凭理解和诠释来找寻当时的历史记忆与思想资源。因此,除非著者有丰厚的文献积累和广博的知识阅历,否则不能为之。我深知思想史写作的难度,更深知自己学识阅历的浅薄,只是鉴于目前学界韩国儒学思想史著作的缺乏,斗胆本着一种愿意尝试和接受批评的态度尽力发挥,以不成熟的一己之见以期抛砖引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给国内研究韩国儒学以及中韩文化的学者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至于书中的瑕疵和纰漏之处,还恳请学界同仁不吝批评指正,这将成为我今后学术研究的鞭策和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