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气化神(三十)

 见青黄 2022-10-07 发布于河南
练气化神(三十)
化外之功(5)
在孟子去世1700多年后,儒家又出了一个圣人级人物一一王阳明,他将孟子的心学推到了颠峰,他的心学总结起六个字+四句话。六个字就是:心即理和致良知。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正是源自于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话回到上节的话题,'心'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呢?
心是一个容器,大到可以装下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乃至整个天地宇宙。极小时,小到什么也容不下,哪怕是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甚至于人的念头。
心有千千结,念存万目绪。 '心'的本性就是人的心灵。(目者:纲目也)
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可孔子又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既然吃饭和繁衍后代(这里我暂时将其这样解释)是人的本性,为什么还要我们'克已'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有人说,周朝末期,孔子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向来崇尚周礼,并一生为其奔走呐喊,'兑己复礼'乃是孔子要求人们克制自已恢复周礼,这样才能使天下恢复到'仁'的状态,这是正解。但这是对世人的说解,如果用对道的修行上,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道是老子发明的,我们对老子的了解,也仅仅是从《道德经》里作个侧面了解,但是孔子却请教过老子多次,通过孔子去了解老子,这才是找到根上。老子讲无为,也就是说风事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如果将老子的'自然'与孔子的'克已',合到一起来解释,那么,又将是怎样一种意境呢?
'克'不是克制、控制,而是恪守。'复'不是恢复而是回归、回复。'礼'也不足礼仪道德,而是本性。由此,克己复礼的解释就是:恪守自己的欲望底线,回复(回归)自己的本性或还原自己的原本性情(面目)。
说通俗一点就是:你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睡女人),你只要不沉迷于美食和美女,就不会让自已失去本性。这和老子的道法自然,笃静守一不是一样的吗?食和色是人的本能和本性,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用不着和自己的本性过不去。佛曰:着相。
现在我来回答你, 人最大的敌人是什么,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已的'心敌“!
最难战胜的敌人是自己的内心。
你领悟到一点什么了吗?
我能读出别人心中的想法,就因为弄明白这一点。
11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