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个工厂常是高潮迭现,在参观者看来大家忙得不可开交,就必是管理不善。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情。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都早已预见,且已将解决办法变成例行工作了。同理,一个管理上了轨道的组织,常常是一个令人觉得索然无味的组织。在这样的组织里,所谓“引人注目”的事情大概是为了未来做决策,而不是轰轰烈烈地处理过去的问题。
网上有个段子,讲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离职原因。
60后:什么是离职?
70后:为什么要离职?
80后:钱更多,我就离职!
90后:领导骂我,我就离职!
95后:感觉不爽,就离职!
00后:领导不听话,就离职!
哈哈,领导不听话,我就离职!
对于加班,这些后浪们更是一浪盖过一浪!
先有腾讯00后应届生在公司大群怒怼管理层,狠批“过度加班”问题。据悉,该员工看到部门发放的“业务突破奖”评语中提及一获奖员工”20小时连续工作”以及“一周高强度加班”的描述,让他情绪难以抑制。于是,他便在群里怒怼管理层:“是不是非得让开发人员加这20多个小时的班,才能让这个版本满你们的意?你们做任务排期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考虑过手下人的死活?”同时,他希望同事在被迫加班时能“好好想一想”,用付出健康的代价换来一个玻璃制奖杯、一份几千块钱的奖金,到底值不值?

后有00后针对领导“我都没走,你走了,你好意思吗”的批评,直接反怼道:“到点儿了我不走,我在这儿给你守灵啊!”
再有00后针对领导喜欢踩点开会,直接将领导辞退了!
哈哈,这波后浪至少有300米高!
正如,其中那位00后所说“我工作是为了效益,不是为了下班晚走装努力,我是来上班的,不是来演戏的”。很多管理者业绩未必高,但演技却很高。每天努力扮演企业中的诸葛亮,表面看“夙兴夜寐、日夜操劳”,一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样子,实际却是假借加班之名在浪费公司的水电。
所以,都别装了!过度加班是管理者的无能!

一、过度加班必会牺牲工作质量!
首先得说明,由于市场不景气、业务激增、人员流失导致的临时性、短期性的加班实属正常。毕竟这种加班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内,既不伤身也能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我所反对的是过度加班,加班常态化,甚至以加班为荣的变态文化!
很多企业没有华为的配套福利却在学华为的狼性文化。其实他们更应该学学前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张忠谋说,“台湾人讲爱拼才会赢,“拼”好像就是要超时加班,这一点我完全不认同。一个人每天工作这么长的时间,你能相信他最后几个钟头做事的品质吗?我非常不同意工作要“以量代质”,我不相信只有工作的人生,会是快乐的人生。”

2009年张忠谋收到一个工程师的辞职信,信里洋洋洒洒列出他加班的严重情形,让张老爷子为之震怒。怒火中烧的张忠谋说“我说不要让员工这么拼,下面的人还半信半疑,以为我希望每个人愈拼愈好。不能再这样下去!一定要改变!”由于张忠谋的决心,过去那种主管没走谁也不敢走的气氛被改变了。员工准时下班,与家人一起吃晚饭,陪小孩与朋友!当众多企业高喊加班为荣不加班为耻时,张忠谋却把减少加班列入公司KPI。张忠谋鼓励员工多和家人呆在一起。他自己一般也会在六点半前离开公司,周末不上班,也不应酬。
工作是有效地做对的事情。从屡因质量而群诉的房地产再到以996为福报的互联网,人员“6+2”、工作“白+黑”,这种状态下怎么可能保证工作的品质呢?正如张忠谋所问:工作这么长时间,你能相信他最后几个钟头做事的品质吗?

二、关于加班的有毒思想!
“老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老李虽然能力不行,但在公司10年了一直勤勤恳恳”“小王业绩不好,但他很忠诚而且经常加班”......类似的话想必你听了不少。好像他经常加班就能证明他很努力,好像他很忙就说明他认真,好像只要打着忠诚之名所有的忙而无功都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有毒思想,给了那些整日忙得手舞足蹈却毫无建树成果的人聊以自慰的借口,所以让这种毒思想得以大行其道。
管理就是达成目的!不要假装努力,因为结果不会陪你演戏!这句话既适用于每个人,更适用于每个企业!
所有管理行为都是在做三件事情:提效益、降成本、防风险。做不到这三点的管理行为都是在贻误战机,做不到这三点的管理者都应该被换掉。更何况,忙有真假之分,亦有身忙、脑忙、心忙之别。真正的努力是思考深度化-心忙,执行细致化-脑忙,付出常态化-身忙。没有深度思考的忙碌只能叫机械的执行。没有细致解码的忙碌只能叫被动的应付。很多管理者在用手和脚的勤奋来掩饰其脑和心的懒惰。
那么,导致我们加班不断,越忙越乱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三、过度加班的七大祸根
原因一:顶层制度设计急功近利。
很多企业在顶层设计制度时有两个死穴:一是,编制度时想一出是一出,时间压得非常短,急功近利,缺乏深度的思考与布局;二是,缺乏基于内外客户痛点和管理难点的信息登记、收集、分析制度,这个基础活儿如果不做,编的制度是无法落地的。
如果不解决上面的死穴,那么企业编订制度时要么是复制粘贴,要么是新瓶装旧酒。更好笑的是有些企业找到某某行业标杆的制度不加以批判、不加以改良、不加以本土化,直接全盘照抄,最终导致无法落地。这种随意性是造成企业朝令夕改、政策架构不具备连续性的根源。一个企业的制度、流程、架构如果是3-5年进行一次修补更新那叫正常,如果是3-5个月折腾一次那叫神经!我见过一个企业,因为老板喜欢跟着感觉走,所以他的组织架构是以周为单位来进行更新的,永远都是未定搞,而新颁布的制度永远是待总裁批示版。
请相信,凡是顶层设计的事情都值得你多花时间。
建议对策
1、留足时间收集、分析内外客户的意见反馈和管理痛点,搞清楚旧制度的来龙去脉和得失利害再来编新的制度。
2、新制度定稿前先试点和试行3-6个月并公开征集修改意见。
3、在制度公示后需要进行及时的培训考核和验收。

原因二:目标和客户导向意识匮乏。
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所有加班成灾的企业或部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目标导向和客户导向意识极其匮乏。换句话说,内部未达成以目标和客户导向为评判准则的共识。他们忙乱是因为他们判断事情是以领导喜好为标准,而非以如何更好的达成目标和服务客户为标准。因为是以领导个人导向为标准,所以领导脸色一变所有的方案跟着变,方案改来改去,做事猜来猜去,造成大量的内耗,导致沟通成本剧增。说得委婉点叫领导导向,说得直白点叫做官僚。
建议对策
塑造目标和客户导向的评价准则,让企业所有人达成共识。没办法,这点必须自上而下从老板做起!

原因三:工作计划性太差。
加班文化泛滥的企业另外一个死穴是其计划性都很弱。他们的计划编制能力太弱,在内部对信息的收集、分析、提报、处理没有形成一套固定的决策程序。结果导致前面很快,后面极慢,前面做计划花了10分钟,后面因为计划不够周全细致,导致改来改去最后执行计划花了一个月。他们不是人随事转,而是事随人转,朝令夕改。
对策建议
1、用有“框架”的管理者或培养管理者的“框架”能力。
所谓框架,就是应对纷繁复杂的事项有自己的套路和流程。比如思维导图、鱼骨图、甘特图、6W1H、SWOT分析等等,这些都是框架!如果管理者不建立起自己的框架,那么其计划性一定不强。建议你评估下自己也评估下成员,我们有框架能力吗?如果没有请培养。
2、工作计划要阶段性、前瞻性突出当下的管理重点和痛点。
说起计划性缺失,有人会说我们有计划啊,计划一大堆呢!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很多管理者天天加班处处救火却业绩无果的原因,计划繁多,处处着力,势必处处无力。高段位的管理者要让计划阶段性地突出当下的重点、痛点。

原因四:分工混乱、授权不清。
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小企业做HRD,她描述那家公司是 “老板在干副总和总监的活儿,副总、总监在干经理、主管的活儿,经理主管在干员工的活儿,员工在干老总的活儿。所以员工们没事儿就聚在一起讨论'妈的,公司高层这群蠢货,我们的业务方向咋能这么定呢’,这其实是很多中小企业的真实素描 。像上面这种叫越权,还有一种叫擅权,每个分管部门的负责人都是土皇帝,没有什么权责边界,更没有什么流程意识。
对策建议
HR有个基础活叫工作分析,请做好这一基础活儿。因为,公司的组织架构和岗位职责都来自这一基础。大师、高手之所以厉害,在于根基打得很牢!高手做事一定懂得先划分清楚自己权责的边界,当管理者开始越权和擅权的时候,下属就开始拢起袖子看戏了:看那个SB什么时候出洋相!

原因五:共性提炼能力匮乏。
就事论事是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但仅仅会就是论事的人不合适做管理者!因为他缺乏共性提炼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比方说,有个机器坏了导致车间停摆,如果你三下五去二把机器修好,余事不管,那么你是一个优秀的技术员,但你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相反,如果你能想到机器出问题的根源在哪儿?别的机器和别的车间是否需要排查?怎么样让车间今后不出问题?怎么样让车间的上下游知道我们的问题?怎么样让新来的技术人员知道我们已经出过的问题……这样你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之所以错误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不断重复地发生,就是因为管理者缺乏从个案中提炼出共性的能力。所谓共性提炼能力,是指“从纷繁复杂的个性化的案例中提炼出共性的东西,最终通过固化的制度、流程、模板来为内外部客户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这既是管理者最核心的能力,也是管理岗位和专业岗位的本质区别。
你会发现那些终日加班加点却绩效堪忧的人,他们解决问题永远是就事论事立足于一个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发生什么事情解决什么事情,永远不会站在更高、更深、更长远的角度去分析和处理问题。说到底思考不够深度化,所以无法从个案中找到共性的问题最终提供系统且长久的解决方案。
对策建议
1、对日常重点或痛点事项及解决建议要有固定的记录和定期的分析。很抱歉,又是基础活儿。
2、对发生的高危、高频、高人群事项方案化、制度化、模板化。高危是指有风险的事项,高频指不断重复出现的问题,高人群是指多数人都会犯的毛病。
3、对“三高事项”所出具的方案制度,要对内部尤其是事项涉及到的工作上下游进行宣贯培训。

原因六:文山会海却沟通乏力。
浙江省人社厅厅长吴顺江,因不堪忍受会议过多,让人统计全年的会议数量,结果令人震惊,1068个!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至少召开或参加3个会议。你也可以统计下你们公司的会议,很多人每天不开三五个会议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领导。而且民企文山会海的现象丝毫不比政府部门要少。其实基本没人喜欢开会,但没人敢不去参会,因为领导可能会发言。一些会议既浪费时间,更影响现有的手头工作,更糟糕的是但凡开会必有一堆的新指示,这些新指示不仅破坏了原有政策或计划的连续性,而且造成了巨大的内耗成本。
对策建议
我带团队会按照黄金三法则来沟通,避免无效的文山会海。
法则一:带着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案去沟通,而不是带着问题去沟通!很多管理者不仅很享受被请示还特别喜欢给出问题的答案,这实在是一个很糟的习惯。你只有开发甚至逼迫团队成员去思考新的方法和答案,才能利用集体的智慧去管理。所以从现在起告诉你的团队:今后请带着问题的答案或方案来沟通,如果你更厉害的话请带着A、B、C多套方案让我来做选择题而非问答题!
法则二:凡有事项必有节点,凡有节点必有责任人和回报。这一条对开会特别管用。很多会议开完后,提及的事项没人跟进不了了之,导致下次会议又老生常谈。所以,开会要指定专人负责决议的跟进督办,并且在下次会议上要对上次会议的督办情况进行通报。
法则三:凡事先说结果,再描述过程,最后再发表感情!很多人汇报喜欢先寒暄铺垫,再描述大量无关细节或发表自己主观的感情或判断,这样既费时又无条理。所以,建议你回去后要求下属汇报时,要把想说的事儿写下来整理好然后再表达。

原因七:有效信息的管理能力太差!
微信、钉钉、邮件等互联网信息工具会极大地拉开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差距。它会让善于进行时间管理的人更高效,会让不善于进行时间管理的人更低能。不自律的人很容易整天沉迷在刷刷刷中。
对策建议
1、管理学有个最优管理幅度1:6,建议你关注的每个信息渠道(例如微信群、网站等)的数量也控制在6个以内。
2、每天下班前花15分钟总结下今天计划下明天。依据重要与紧急四维度来对事项进行排序。
3、对一些非重要却很耗时的事项固定在某个具体时段来集中处理,倒逼上游!

好的企业管理者一定是造钟师而不是报时人。正如德鲁克所说,所有的事件都应该按照例行作业来做。很多忙碌的管理者往往把很多事情变成了意外管理。如果一个企业每天都在应付意外管理,这个企业就是混乱,或者说混乱不堪。
所以,别以加班为荣,更不要以过度加班为荣,也别拿加班当文化。因为,工作的最大成就是业绩的达成和自尊的实现,而管理者的最大荣耀是员工的幸福和客户的成功。
更何况,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份。我们努力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更是为了实现自主和自尊,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我们想做的事。如果一份工作让你有了财务却没了自由,让你有了财务却没了时间,让你有了财务却没了健康甚至生命。那么幸福从何而来呢?如果一份工作需要你拿这几样去交换,我想不要也罢!因为那不值得。
艾默生在《论自然》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一个人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自己幸福起来。如果你不幸福,你就一定会有意无意的给周围的人造成各种各样的痛苦,你的幸福多一分,周围人的灾难就少一分。
所以,请别再用加班来制造高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