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人读论语 64 | 师徒父子

 周氏纵横 2022-10-07 发布于广东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

子贡是孔子非常喜欢的其中一个弟子,据说孔子晚年的生活保障都是源于子贡。从历史上看,子贡擅长处理外交事务,难怪子贡的后期成为商业大佬。《史记》对子贡的评价是“利口巧辞”,但我认为子贡比苏秦厉害多了:“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不过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只是用了“瑚琏”一词,但足以说明孔子对子贡的了解。这段对话能够很好地体现孔子对弟子深厚的感情,包括颜回、子路等,他们是师徒,也像父子

其实在中医学术的传承上,也是如此。

被中医学界称为“活字典”的首届国医大师任继学,1926年1月出身在吉林省扶余县,1940年跟随吉林省名医宋景峰先生学习中医,他擅长处理中医急症和医疑难杂症。在中医传承上,任老主张融古贯今,溯本澄源,发展中医,尤以《黄帝内经》为根基。中医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面对丰富的医学遗产,任老认为,只有继承总结才能发扬光大,继承的途径有二:其一是先学习,充实自己,然后是文献医籍的整理、研究。中医文献医籍,汗牛充栋,而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大多散见于各种医籍文献中,所以学习、研究、整理这些医籍文献,是继承的关键,是提高的过程,也是发扬光大的前提;其二是理论研究要结合临床实际,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历代医家承前启后,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创新和发展。难怪当年广东中医界的北斗泰山邓铁涛老先生称赞任老是“博闻强记,脑中有个中医文库,临床上有套真功夫”。

1982年,一位40岁、名为南征的中年人被任继学收入门下,并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当然,机遇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南征和他弟弟是战争孤儿,17岁时他考入长春中医学院。但对于南征这样一位汉语还不很精通的朝鲜族学生来说,要学中医,还想力压群雄,谈何容易。

肯吃苦、不怕累、成绩好,是读书时代的南征受到很多授课老师喜爱的原因。

教授《黄帝内经》学科的陈玉峰老师曾经评价南征的刻苦:“睡得最晚、起得最早,是班上最为刻苦的学生之一”。

教授南征骨科的国医大师刘柏龄也对南征的“手不释卷”极为赞赏,他说:“学中医就当如此,把经典读透,不能急于求成。”

毕业后,南征留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

每年,全国各地有5000多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来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求诊于南征。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医学界,一篇日本记者撰写的题为《起死回生的中国医生》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讲述了一位中国的中医大夫为一位日本明治大学学友会主席中田先生治疗肾衰竭的故事,这个故事里帮患者停止透析、“起死回生”的中医大夫,就是南征。

南征继承了导师任继学的学术观点,如消渴之病位在散膏,散膏即今之胰腺,由此提出了“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三法为一法治疗消渴,研制成功国家级准字号新药消渴安胶囊。

读经典、跟明师、多临床、做明医,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看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做患者需要的、明明白白的铁杆真中医。”这是第四届“国医大师”南征对于学生们的基本要求。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需要一代又一代情同父子的师徒。师傅有师傅的人生,但站在师傅肩膀上的徒弟,唯有结合时代和自身情况,勇闯大道,才是最好的继承和发展。

本文参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百年中医史》一书和中国中医药报刊登的《南征:“消渴”大家,抗“艾”斗士》一文。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本公众号撤销。

坚持是一种信仰,

专注是一种态度。

谢谢大家的点赞,

分享与转发!

随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