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 旱半夏与水半夏的区别

 拉拉酋长 2022-10-07 发布于广东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地下块茎,《神农本草经》首载此味,为下品,自古便是镇呕、镇吐之要药。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礼记月令:五月生半夏。盖当夏之半也,故名。”陶弘景云:“凡用,以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有毒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须用生姜者,以制其毒故也。”《日华子本草》亦载:“半夏,味碱、辛。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半夏对口腔粘膜有刺激性的物质,一般认为是粘液细胞中的草酸钙针晶。《和汉药百科图鉴》中记载:“除一般的半夏外,还将体形小的与大的分开,前者称为'珍珠半夏’,后者称为'大玉半夏’。'大玉半夏’中有不同基源的药材混杂,苏敬所言:'然江南者大乃寸径,南人特重之。顷来互用,功状殊异,问南人说苗乃是由跋’,大概就是指此言。”“中国产半夏商品中偶见混有虎掌P.pinellia (T hunb.)Breitenbach的块茎。大玉半夏为三裂叶半夏P.trpartita Dchott的块茎或天南星属植物(Arisaema spp.)的块茎,其种类尚不清楚。”“水半夏”系鞭檐犁头尖Typhonium flagelliforme(Lodd.)Bhume(广西)的球茎。

半夏为大宗药材,全国需量350万千克,参考价每千克旱半夏35元、水半夏7~9元。(《中草药购销宝典》)

旱半夏与水半夏同为半夏,两者主要是通过种块形状来区别。旱半夏块茎成球形或扁球形,直径0.5-4厘米,底部与下半部淡黄色,种茎的底部或侧部有占球径表面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疤痕”。水半夏则因底部有一尖,形似犁头尖,所以水半夏又称“犁头尖”。旱半夏为“球”,水半夏为“锥”,形状很易区别。 两者性状鉴别特征 半夏块茎呈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根痕;下端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色,粉性无臭。姜汁制过的半夏断面半透明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水半夏块茎略呈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直径0.5~1.5cm,高0.3~3c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不平滑,遍体也可见点状根痕;上端类圆形,常用有偏斜而凸起的叶痕或芽痕,黄棕色,下端有的略尖。饮片姜水半夏色较正品深,常可见其深褐色的略尖的顶芽,外皮皱缩状,断面无正品样半透明状,质较正品轻。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