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屋山道教:历代名道<宋金元时期>

 大河文学 2022-10-07 发布于河南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

贺兰栖真
贺兰栖真(897或898~1010年),五代北宋谯国(今安徽省)人,著名道士,《宋史》有传。拜骊山白鹿观主冯洞元为师,云游访道至终南山。初居嵩山禁虚观,后徙济源奉仙观。善服气,内功甚深,乃至不避寒暑,常常绝食,臻于“辟谷”;超然尘俗,时或纵酒,开怀豪饮,悠然街市,偶“能啖肉至数斤”,潇洒自如,俨然一方外高道。
据传,贺兰栖真在济源奉仙观修建三清大殿,耗资巨大,曾用道术点石成金,完成了奉仙观的重修,一时名声大噪。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内侍省(掌宫廷生活事务)官员李怀赟奉命召贺兰栖真入朝问政。真宗问以点化之术曰:“人言先生能点化黄金,信乎?”贺兰栖真答:“陛下圣德睿明,富有四海,臣愿以尧舜之道点化天下,可致太平。方士之术不足道也。”并恳请真宗切勿听信方士伪术,更不可以之治事治国。贺兰栖真的回答非常睿智,既回避了自己会不会点金术的问题,又巧妙地进言皇帝行尧舜之道。真宗闻言“大奇”,对贺兰栖真愈加礼敬。“作二韵诗赐之,号宗元(真)大师。”赐诗曰:“玄元留教五千言,有象难明恍惚间。数进篇章达至理,时吟时咏道清闲。”
贺兰栖真请求返回济源奉仙观时,真宗赐以紫服、白金、茶帛、香药等,并特免奉仙观田租。
奉仙观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三清大殿,据传是贺兰栖真的杰作,已历时800多年。因其殿内大梁用材为荆木根,故奉仙观又称荆梁观。大殿梁柱二梁二柱的用材分别为荆木根、柿树根、枣树根、桑树根,分别取自济源荆王、柿槟、枣林、桑榆河四地,或曰此四地皆因此而得名。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建筑用材有很多避讳,“柿”与“死”谐音,“桑”与“丧”谐音,都应该在避讳之列。道家修行追求长生不老,对死丧也是避讳的,三清殿的建筑为什么会选这些不吉利的用材呢?这在中国建筑用材上实属罕见。
近年来,有些文化学者对奉仙观梁柱用材的寓意作出了新解:奉仙观三清殿的建筑选材,正是道家无为思想的体现:“荆、柿、枣、桑”的谐音应为“经世早丧”,反对人们追逐功利,提倡人们躲开世俗的繁华,远离红尘俗世。因为在世俗中生活,人性往往很容易被泯灭。“早丧”不是指早丧生命,而是指丧失人性的美德。
贺兰栖真于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十一月仙逝,享年113岁。《宋史》载其死时:“时大雪,经三日,顶犹热,人多异之。”
王重阳
王重阳(1112~1170年),金代道士,道教全真派(又称全真道、全真教)的创始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威德,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祖籍陕西咸阳,世为地方大族。生于终南县刘蒋村。自幼好读书,才思敏捷,擅长骑射。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应武举,考中甲科。后来滞任征酒小吏,愤然辞职,退栖山林。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悟道出家。筑墓,居墓穴两年多,自称“活死人墓”。
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自陕东行传道。途经王屋山,曾寓居灵都观布道。之后前往山东传道,先后收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为徒。因其自题庵名曰“全真堂”,故门徒均称为全真道士。王屋山灵山洞后有北斗坪,四周有灵山峰、垂簪峰、鸡子峰、金童峰、玉女峰、玉玺峰,被称为“莲花吐蕊”之宝地,相传全真七子曾在此修炼“北斗星阵”。在王屋山灵山洞七宝门两侧,有石刻楹联:七朵金莲在此处,丘刘谭马郝王孙。后一句七字指全真七子。把他们的姓氏留于号称“天下第一洞天”的石门之上,是为纪念王重阳及众弟子。
全真道受晚唐北宋以后“三教合一”思想影响,极为推崇“三教圆融”,自称以“太上为祖,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但三教之学皆不离“大道”,归根到底都统一于“道德性命之学”,极力主张创立一种融会三教的“性命之道”,以保全作为人性命之根本的“精气神”三要素,使其不受污损。
全真道反对早期道教的外丹烧炼和符箓驱鬼之术,师法晚唐北宋流行的内丹方术,主张性命双修,认为人固有的“本来真性”是成仙的惟一根据,而肉体则有生有灭,不可能永存。人的真心真性本来清静无染,但世人不识自心真性,皆被后天的物欲所迷惑,因而不得解脱。修行者若能对境忘缘,澄心静虑,便可得无形无相的“法身”,使精神超越生死之外。这样,全真道对道教早期的修道成仙信仰作了较大的改变,从追求肉体长生不死转变为精神超越长存。
王重阳及其弟子吸取佛教人生观,极力渲染人生短促无常及轮回之苦,劝导人们应看破功名富贵,而要立志求道学仙,追求天上真乐,脱离人间 “火宅”。全真道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观,遵守严格的清规戒律,不娶妻室,不茹荤腥,居处不雕梁峻宇,要断除酒色财气、忧愁思虑,遏制“食、睡、色”,苦炼积功,苦行济世,才能超凡入圣。在如此教规制约下,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及七大弟子大体都能保持自甘勤苦、安贫守贱的全真精神,以“异迹惊人,畸行感人”。全真道早期的庵观也多尚简朴,道士自耕而食。其丛林庵观制度多仿禅宗之制。对不守清规的弟子有严厉的处罚规例,轻者跪香或逐出师门,重者处死。这种禁欲苦行精神和严执戒规的教风,是对唐宋以来官方道教结交权贵、奢侈腐化之风的革故更新。
1170年,王重阳在大梁(河南开封市)逝世,归葬故居(今陕西户县祖庵镇)。元初,全真派奉其为“北五祖”之一,号重阳真君。著作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等。
丘处机
丘处机(1148~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为金元之际著名道士,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全真道龙门派尊其为祖师。
丘处机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从童年时就向往修炼成仙,少年时栖身村北的公山,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传说,他为了磨炼意志,曾一次次将铜钱从石崖上扔进灌木丛,然后下山寻找,直到找到为止。
丘处机于1167年开始学道,1168年拜全真道祖师王重阳为师。1169年,王重阳携弟子4人西游,途中病逝于汴梁,弥留之际嘱咐说:“处机所学,一任丹阳。”自此,丘处机在马丹阳教诲下,知识和道业迅速长进。
丘处机潜心修道,“烟火俱无,箪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独坐”,“静思忘念,密考丹经”。求道极为清苦。
1203年,刘处玄逝世,丘处机成为全真道第五任掌教。丘处机掌教时间长达24年。其间,他在政治和社会上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使全真道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途中,得知丘处机法术超人,专门派侍臣刘仲禄到山东延请丘处机。面对金、南宋和蒙古三股政治势力,他审时度势,拒绝了金和南宋的召请。1220年秋,丘处机不顾年老体弱,携宋道安、尹志平、李志常等18位弟子,入西域朝见成吉思汗。丘处机的西域之行也是他着力改革全真道教条,试图把全真道的超越精神与弘道救民相结合的具体实践。丘处机北上西行前,赠诗燕京道友:“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去岁幸逢慈诏下,今春须合冒寒游;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穷急漏诛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他在西域之行路中写诗云:“我之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凸显了丘处机强烈的忧国爱民、弘道救民的思想感情和止杀保民、消除战争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彰显了他不远万里西域之行面见成吉思汗的思想初衷与目的。历时两年,不远万里,于1222年初夏在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与成吉思汗会见,进言“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在成吉思汗(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的军营,丘处机受到三次诏见,分别是元太祖十七年(1222)十月十五日、十月十九日与十月二十三日,可见成吉思汗对他的看重。在行营讲道期间,成吉思汗问他:“有没有长生不老的药?”丘处机回答说:“只有卫生之道,并无长生之药。”成吉思汗喜欢他的诚实,又问他有没有什么治国之道,丘处机则劝说成吉思汗:“统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治国之方,以敬天爱民为本;长生不老,以清心寡欲为要。”成吉思汗十分信服,告诉左右人说:只要是神仙的劝告,以后都照做。
丘处机在成吉思汗身边待了两年,便请示东归,被允准。元太祖十八年(1223)八月、十九年(1224)二月、二十年(1225)四月、二十二年(1227)五月成吉思汗分别颁发四道圣旨,赐号丘处机为“神仙”“大宗师”,并赐予诸项特权:1.“神仙至汉地以清净道化人”,即在汉地诸处有弘扬全真道的权利;2.“教神仙好田地内爱住处所”,“朕所有之地,爱愿住即住”,即允许丘处机在其所属辖区随处建立道观;3.“赐以金虎牌,道家事一仰神仙处置”,即让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凭着虎符玺书,丘处机解救了大批中原人,使两三万被蒙古掠夺为奴的人重获自由。
1224年春天,丘处机应燕京官员的邀请主持天长观。1227年,成吉思汗下诏将天长观改名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并赐金虎牌,以“道家事一切仰神仙处置”,即诏命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
1227年农历七月初九日,丘处机在长春宫宝玄堂逝世,享龄80岁。逝世一周年时,弟子将他安葬在长春宫内的处顺堂。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赠封其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
清乾隆皇帝曾书写长联赞扬丘处机;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丘处机对传播全真道功绩卓著,其著作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磻溪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丘处机曾在济源创建水运岳云观和柏林长春观。柏林长春观《重修长春观碑》记:“此处乃真人憩休之所,非修炼之处。”
丘处机留下很多诗词,后人集为《磻溪集》。其中与王屋山有关的诗是《题天坛二首》。其一曰:“峨峨峻岭接云衢,古柏参差数万株。瑞草不容凡眼见,灵禽只傍道人呼。凿开洞府群仙降,炼就丹砂百怪除。福地名山何处有,长春即是小蓬壶。”其二曰:“四面诸山若附庸,突然中起最高峰。每看晴日移坛影,常说寒潭卧黑龙。沆瀣要和万年药,茯苓先斩万年松。拟寻活计参真趣,又隔烟萝第几重。”
马钰
马钰(1123~1183年),金代道士。全真道“北七真”之一,遇仙派的创立者。原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故亦称马丹阳。山东宁海(今牟平)人,为地方大族。马出身富豪之家,自幼好学,弱冠能诗,并通医术,擅针灸。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到宁海布道,马不惜抛弃千金家产,与妻孙不二一起追随王重阳学道。金大定九年(1169),王重阳临终前,言告弟子:“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长生、长春则犹未也。”遂授以全真秘诀,托其为全真派布道继承人。王重阳死后,马钰不负重托,潜心研修师傅所授秘诀,“心丧三年,默坐环堵”(方丈为堵,环堵即四周环着每面方丈的土墙)。三年后,移居白涧口丹阳洞,继续修炼,矢志宏道。
马钰继承王重阳“性命双修”的道教思想,以“清静无为”为修炼主旨。道书《盘山录》中记述,有人曾问以修行之道,马钰答:“修行之人,当观此身如一死囚,牵挽入市,步步近死,以死为念,事事割弃。虽有声色景物纷华,周匝围绕,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念念尽忘。此身亦舍,何况其他。”这些言论在今天看来,无疑是极端颓废的人生观,然而在以道尚志的时代,不但广有影响,而且随者甚众。据《丹真人马公登真记》记载,马钰布道各地,“倾赴云集,欢喜踊跃,不啻如见慈父”。
马钰的著作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璨》《渐悟集》等。其弟子有曹顼、雷大通、刘真一、杨明真、李大乘等。死后葬长春观东侧。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号“丹阳抱一无为真人”。
萧道熙
萧道熙(1157~?),字光远,卫州(今河南卫辉市)人。本姓韩,幼时舍身卫州万寿宫,被太一道始祖萧抱珍留养,度为道士,改姓萧,继而授清虚大德之号。金大定六年(1166),始祖羽化,道熙刚满10岁,嗣法为二代祖师。大定九年(1169),朝廷闻其行异,敕立万寿宫额碑。自此声教大震,门徒日增。大定二十六年(1186)秋,道熙欲栖名山,遂设大醮告庙,授王志冲传代秘策,定“萧志冲”为太一道嗣教第三代祖师。后游遍名山,至王屋山,慕济源民俗淳厚,遂在蟒河畔建太清万寿宫布道。萧博学善文,乐善好施,养老恤孤近百人,远近弟子万数。元中统四年(1263),太一道五世祖萧居寿奉敕颁香济渎庙,过太清万寿宫,钦慕二世祖萧道熙道行,请于朝廷,追封谥号“重明真人”。
宋德方
宋德方(1183~1247年),字广道,号披云,莱州掖城(今山东掖县)人。先后师事刘处玄、丘处机。曾从丘处机至西域大雪山谒见成吉思汗,返归燕京(今北京)住长春宫(今白云观),任职教门提点。元太宗九年(1237),遵师遗志,广搜各地道藏经籍,携弟子秦志安寓居王屋山灵都观、紫微宫,抄阅经书。曾朝天坛,在碧玉坡大书“碧玉”二字。后移居山西平阳玄都观,与李志全、秦志安等刊刻道藏,历时8年,刊成《玄都宝藏》7800余卷,赐号“玄都至道真人”。著有《乐全前后二集》。在王屋山曾写有《题天坛》等诗词。
赵道坚
赵道坚(1163~1221年),原名九古,号虚静子。祖籍澶州,其父改任同知平凉府事,因以为家。15岁慕道出家。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奉马丹阳之命师事丘处机,易名道坚。明昌二年(1191),自龙门山随师东游,至王屋山小有洞秘受戒律。东归栖霞山,师命其充任文侍,掌经籍典教。兴定三年(1219),丘处机应成吉思汗之请西游,道坚为相随十八弟子之首。兴定五年(1221)逝于西游途中。他开“龙门律宗”,为全真道龙门派第一代律师。元定宗追赠其为“中贞翊教玄应真人”。
王志坦
王志坦(1200~1272年),字公平,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全真道第九任掌教,龙门派五祖。弱冠入道。金元光二年(1223)师事长春真人丘处机,传付秘诀。正大五年(1228),赴燕京礼参二祖清和真人尹志平,径入金坡修炼。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被三祖真常真人李志常招拜为大度师。元宪宗元年(1251),奉诏协李志常佩金符祀岳渎,继而奉诏代祭岳渎4次。四年(1255),奉诏于燕京长春宫陈设醮事,由是道价益重。中统元年(1260)春,云游覃怀,登天坛山,爱其风物,遂栖真玉峰一年许。至元七年(1270),元世祖诏请他任全真教第九代大掌教,加号“淳和真人”。73岁羽化于大都长春观。所著《信心录》《六牛图》传世。
张志谨
张志谨(?~1305年),字伯恭,号宁神子。受道于丘处机。元兵蹂躏中原,元太祖十八年(1223)奉师命持牒招免,使3万中原百姓获生。元前至元二十年(1283),复寻重阳祖师旧居灵都观,整修丛林制度,河朔之人蜂从入道者十有其二。元大德九年(1305)逝世,敕赐“宁神广玄真人”。临终前遗颂云:“坦荡逍遥客,无拘自在仙。身似钻泥藕,心如出水莲。”其弟子元素子孙志元亦有伏虎降龙之力。
秦志安
秦志安(1188~1244年),字彦容,号通真子,山西陵川人。早年志趣高雅,四举进士不中。金哀宗正大中,父死,志安已40岁,遂置家事不问,出家学道,拜宋德方为师。遵师重托,主持整理编修《道藏》。元太宗九年(1237),从师旅居王屋山灵都观、紫微宫,披阅手抄散落经书。后在山西平阳玄都观立经局,历时8年,总理刊成《玄都宝藏》。积劳成疾,卒后归葬于天坛山麓松台。著有《林泉集》20卷。著名诗人元好问所撰《通真子墓碣铭》尚存。
解志通
解志通(1198~1292年),号洞真子,河北真定人。出身于官宦之家,幼而慕道,于宾都观参拜丘处机,被介绍给清虚周真人为徒。后遨游于汴、洛及王屋山达20年。元太宗六年(1234)闻汴京破,于王屋山复拜清虚周真人为师,遂得真传。然后历终南,登太华。中统元年(1260),自长安而东,复过济源柏林坡,见有道观遗址,遂以药术济人,重修长春观,至元二十九年(1292)无疾而终,享年95岁。
王志瑞
王志瑞(1208~1277年),号通玄子,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抛家产,别妻子,出家为道。闻丘处机门徒郭志玄道阶弥高,拜为终身之师。云游西府东州数十年。元定宗三年(1248),还归济源龙泉观。至元十四年(1277)逝世。
苗道一
苗道一(1264~?),号凝和,元代道士。自幼喜读老庄之书,出家修道于济源龙翔观。闻宋德方门徒洞明真人祁志诚住云州金阁山,遂往依之。坐而论道,甚得师父器重,告以秘奥之语,且曰:“汝缘在此,将大振玄风,恢宏祖道。”驸马高唐王闻其名声,以礼相聘,偕赴和林,觐见元武宗于军中。虚席咨询,所献计策应验如神。至大元年(1308),武宗命其住持大都(今北京)长春宫,授玄门演道大宗师,诰命掌教凝和持正明素真人,全真道因武宗崇敬而日益兴隆,由凝和真人苗道一传授而日益壮大。
完颜德明
完颜德明(?~1335年),元代著名道士。金皇室后裔,延祐年间(1314~1320年)隐居王屋山,为天坛山守坛道人。重整殿宁,著述布道,比之宋德方以降诸道士,成就甲于王屋。元元统三年(1335)任大都长春宫总教真人,为终元之世全真道第十七任掌教大宗师。  


总顾问:翟明国

监   制:李一良

编   审:李星良、马国强、李玉建

编委会:耿静、任丙南、冯建章、白世星、郜大军、李冬梅

编   辑:常城、王芳、卢新浩

图   片: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