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潜阳王氏上源世系溯源(三)

 天涯浪子3399 2022-10-07 发布于陕西

潜阳王氏上源世系考证(三)

——王之道上源世系推考

王之道,字彦猷(1093-1169),庐江郡人,号相山居士。南宋伟大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为人慷慨有气节。善文晓畅,诗亦真朴有致。宣和六年(1124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朝廷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

王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等作品传于世。但其本人在宋史无传,清《宋史翼·王之道传》、《宋史·王蔺传》中均没有说明其父子的上源世系,颇为蹊跷。尤袤所撰《赠故太师王公神道碑》仅提到“着姓维王,出自太原,唐季避乱,派分河南,自河徂淮,累世乃显,视彼淮水知其源远烈烈。”按照宋朝的敕封制度,子孙为官,一般要对其前几代人给予敕封,王蔺官至参知政事诰敕开国公,妣施氏累赠富国夫人;之道因子贵封魏国公,由“少师”加赠“太师”,妣富春孙氏封赠鲁国夫人,但其祖父与高祖无敕封记载,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兄弟三人能同登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榜,说明祖上绝非籍籍无名。可能存在某种隐情,这与当时的政治生态有很大关系。

一、王之道仕宦年谱

元祐八年(1093),出生于庐江郡(神道碑载,注释见后)

宣和六年(1124),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缙绅荣之榜。

靖康元年初(1126),调和州历阳令县丞,不久擢升为乌江令(治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金人攻陷汴京,宋廷割地求和,悲愤难抑,作诗以泄其恨:“此意重虚辱,勉强忘固陋。”“君看华清宫,诲淫似招寇。”

建炎二年(1128)冬,金人攻陷庐江郡桐城,祖宅毁于战火,奉双亲至无为。

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人攻陷高宗临时驻足的扬州,赵构逃亡临安。之道率乡人依险要地势,力保无为城。令其弟王之深据守胡避山,击退盗贼李伸,以一身救数万老幼,民感叹其德勇。

建炎四年(1130),居家丁母忧,以之道有功,令摄无为军。

绍兴二年(1132)十二月,因保全濡须之功,特改左宣义郎,差充镇扰司参谋官。

绍兴四年(1134),和州含山县乃往来合肥必经之路,然豺狼成群,伤人为患,州府派王之道负责驱除狼害。

绍兴五年(1135),父逝,居家丁忧。

绍兴六年(1136)五月,知开州。

绍兴八年(1138)四月,通判滁州。屡次上书力反和议。

绍兴九年(1139)五月,上书谏议大夫曾统,言辞恳切、情感激越。大忤朝廷求和之意,缴其所给魏、曾二书,改职降级。

绍兴十年(1140)七月,再降一级,送吏部差遣。不久,改降责监南雄州溪塘镇监税。后赦免,遂意归里,卜居相山,以诗酒自娱,常与人唱和,隐居二十年。

绍兴三十一年(1161)七月,复出,知信阳军。

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金败盟,升为湖北提举常平茶盐。

绍兴三十三年(1163),改湖南转运判官。

乾道元年(1165),官复原职,后以朝奉大夫致仕。

乾道五年(1169)六月卒,年七十七。

其一生为人质直刚劲,尚风节。壮岁入仕,虽多遭挫折,然恒以功名自奋;他平居之时谦虚谨慎,气和而色温;每临大事,则果断决绝;他忠义为国,系民于心,为官之处政绩斐然,隐居山林情存魏阙;虽非赫赫有名,然位列南宋名臣,其多篇奏议收入《南宋名臣奏议》,历代传诵,广为流传。

二、王之道父子籍贯考证

关于王之道父子的籍贯各种史书记载不一,颇有争议,今很多网络文章把王之道父子的籍贯说成濡须(即今无为县)或合肥是不准确的。

尤袤(1127-1194)撰写的《赠故太师王公神道碑》“…大中大夫、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庐江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食实封三百户,王蔺故父,任朝奉大夫,赠太子太师…”明确指出王蔺籍贯是庐江郡,庐江郡彼时已废置,有特指皖桐之意。

庐江郡,古代郡名。秦建置,西汉时下辖12个县,治在皖城(今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此后管辖区域与治所变化无常。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析庐江、巢县地建无为县,治城口镇(今安徽无为无城镇),属淮南道。南宋续设无为军,仍治城口镇,领巢、无为、庐江三县。建炎二年(1128年),入金。不久退兵,复属南宋。

绍兴会稽金石博物馆收藏的王之道儿媳方清觉墓志拓片记载“藻世居桐乡,先大父少师与相山、黄冈实为朋友,先君司农少卿幼侍杖屦,因获与北山、轩山后游,托契好非一日,矧从弟蒍娶北山侄孙,藻长女适夫人犹子叔彪,三家情义囗囗如亲手足,举世颂咏,以为美谈。”该墓志的撰写者是朝奉大夫行太府寺丞朱藻,朱氏世居桐乡(今桐城),藻祖父官至少师,其父是司农少卿,其从弟是朱蒍。朱少师与王之道(号相山)、方安雅(号黄冈)为友,朱司农少卿自幼从师王之道与方安雅。

注:根据该墓志拓片,可以确定朱少师是朱翌。朱翌,字新仲(1097—1167),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桐城)人。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绍兴十一年(1141),为中书舍人。后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被赠少师。朱翌家族是宋代著名的文学世家。

王之道的诗词里多次写到王彦立与王彦和,称之为兄,实则为堂兄。其胞兄之义字彦时,胞弟之深字彦逢。如《中秋和彦立兄韵悼伯父仲球》:“月华秋气共清圆,千古佳时句一联。节物伤心还惙惙,山光经雨自涓涓。潢池兵火今方炽,沟壑饥羸正可怜。怊怅去年人已矣,乱离谁复问招延。”

注:王彦和,号鸥盟先生,桐乡人,布衣。有些史籍把王彦和籍贯标注为浙江桐乡是错误的。浙江的桐乡在宋代尚无建置,而是指安徽桐城县。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云:“在(安庆)府东北一百二十里,桐本春秋时楚附庸小国也,庐江舒县西有桐乡。”

王之道很多诗词是寄情皖桐山水的,对潜山皖水感情之深厚,绝非一个游客所能比拟。如《题三祖山》(今安徽省潜山县西北)、《四祖山》、《和魏桐城题三瀑泉赠汤洞卿》等,《和徐季功舒蕲道中二十首》:“灊皖归来麦已秋,相从时说白云游。八年不践同安境,梦里山溪记旧由。次因上人韵》:一从潜水别,三见菊花黄。旧好论交笃,新诗引兴长。

虽然多年没有踏入同安地界,但对这里的山水记忆如旧,令其梦魂牵绕。发小甚多,吟诗唱和。

王之道和当时桐城社会名流交游唱和诗作有很多篇,与桐城令魏定父唱酬最多,如《春日有感示魏定父》、《次韵因上人晚菊简魏定父》、《风流子(和桐城魏宰)》:“相逢复相感,但凝情秋水”,《天宁因上人韵送僧用懿住桐城金绳山》:桐城旧知音,相招遗书札。世情强轻得,祖道无广狭”。

注:同安郡,大业三年(607)由熙州改名,辖今桐城市以南、铜陵县以西的长江以北地区(大体为今安庆地区)。北宋初年,称为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改为舒州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取“同安”“德庆”末字合称“安庆”,称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升为安庆府,府治设在怀宁(指今安庆潜山县)。

《赠故太师王公神道碑》:“父母之邦毁于寇”,“父母之邦”广义引申为祖国,但也可以理解成父母生活之地。

建炎二年(1128)冬,金兵攻占庐江郡,烧杀抢掠,之道祖宅毁于战火。此时,之道在无为县组织民众抗金,无为城得以保全。之道奉双亲至无为。不久,母去世。

综合以上信息,王之道父子的籍贯当在舒州桐城一带,生于此,长于斯。因壮入仕即在无为、和州等地任职,为保护无为城黎民百姓做出了巨大贡献,民皆感之。罢官后又隐居相山二十余年,自号相山居士,故误以为是无为(濡须)人也。

三、王之道上源与华阳王氏之衔接

尤袤(1127-1194)为王之道撰写的《赠故太师王公神道碑》:“着姓维王,出自太原,唐季避乱,派分河南,自河徂淮,累世乃显,视彼淮水知其源远烈烈。” 与华阳王氏源头“出自太原,唐末避乱,自河南开封迁居安徽舒州,为舒州一派。”如出一辙。

王之道诗词里屡次写到伯父王仲球(应为仲求),与之关系密切,来往频繁,多次为其祝寿、作诗唱和。从他的诗词里搜罗其亲属圈人物有,伯父仲球(求)、伯母刘氏,堂兄彦立、彦和,胞弟之义、之深。

伯父仲求,约1055生,与北宋文学家李廌(1059-1109)交好,生活于同一个时代。之道《中秋和彦立兄韵悼伯父仲球》:“潢池兵火今方炽,沟壑饥羸正可怜。怊怅去年人已矣,乱离谁复问招延。”据此推算,仲求殁于金兵南侵(1129)年中秋月。妣刘氏,生子二:字彦立、字彦和

仲聪,王琪子,约1060年生,卒于1135年。曾任试将作监主簿,其余事迹不显。子三:之义(彦时)、之道(彦猷)、之深(彦逢)

王之义,字彦时,桐乡人,之道之兄。宣和六年(1124)三兄弟同登进士第,翰林侍读。兄弟间诗词唱和频繁,如《和彦时兄(腊雪)六首》、《和彦时兄赠王广济》、《望海潮(重九和彦时兄)》、《江城子·和彦时兄》等,可见其兄弟感情之深。

王之深,字彦逢,桐乡人,之道之弟。宣和六年(1124)三兄弟同等进士第,曾任翰林院侍讲。王之道保胡避山转战于外时,王之深守寨内,部署精当,颇见其军事之才。王之道诗词中时常流露对弟的思念,有诗《冬夜对月怀彦逢弟》、《送彦逢弟赴西兴盐场》、《历阳寄定城尉彦逢弟》等。

王??,字彦立,之道堂兄,《送彦立兄游太学以恩袍草色动为韵》:“文章我家勃,人唤腹为藁。随行载中书,所至得挥扫。新诗如秋月,皎皎清更好。惠连有佳梦,池塘遍春草。”《和彦立兄赠信上人》:“鼎社年来得志閒,一杯聊复效逃禅。新诗莫漫惊流俗,恐被旁人唤皎然。”

王??,字彦和,号鸥盟先生,之道堂兄,桐乡人,布衣。尝为中贵人题扇,高宗见之极称赏,令尽进所作,赐以金帛。晚年贫甚,病卧马头村,杨冠卿为作文丐于朋从。全宋词收录其代表作《书中贵人山》:“天边一线征鸿没,山色浅深墨未匀。别浦渔舟待归去,夕阳渡口两三人。”

据民国二十二年《华阳县志》及残存资料显示,王琪有五子:仲甫、仲聪、仲求、仲原、仲孜。经考证王琪之子仲甫及后裔迁中吴江都平江府;仲原为王瓘之子、王准之孙(王仲原墓志铭);仲孜为为王玘之子、王昂之父。

仲求为王之道伯父,仲聪即为其父也。则王之道上源与华阳王氏无缝衔接。即:王罕(996年)→王琪(约1018年)→仲聪(约1060年)→王之道(1093年)

四、王之道隐匿上源世系之历史背景分析

华阳王氏在王永、王景图、贽、王皋、王准、王罕、王珪、王琪、仲甫、仲原、仲孜、王昂等几代人的努力下,两宋之际声名大噪,文治武功、诗词文章,人才代涌,为显赫的士族世家。此时,金兵南侵,国破山河碎,也给华阳王氏家族带来了灭顶之难。

王珪三子仲嶷,字丰甫(1060-1143后),知袁州;王珪四子仲岏(女一适秦桧)知抚州。建炎三年(1129)金兵来犯,兄弟二人均弃城而降,此事震动朝野,遭骂声一片,极大地损害了家族声望。当时王之道初入仕,官微言轻,深知羞,不甘与族叔为伍,被遭世人唾,特意隐瞒自己的上源世系。后秦桧当权,之道认定秦桧为宋高宗等统治集团“背锅”终究要被清算,如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有所作为,必要与王㬇、秦桧等划清界限,避免以后一同被清算。他力主抗战,反对议和,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置下列,不满高宗的懦弱整治,内心怀念徽、钦二宗,屡屡向朝廷进言,呼吁抗金、收复失地,拯救北方民众于水火,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家族正名。但他的言行触及了宋高宗及统治集团的利益,被坐是沦废二十年。秦桧去世后,与知交好的王氏家族成员多数被清退出了实权部门,被罢官流放。王之道因担心“华阳王氏”的印迹会连累到儿孙仕途,此后就再没有言及上源世系。

王之道在诗词作品中多次提到“华阳”《满庭芳(伯父仲球生日)》中写道:“紫角初繁,青裳正好,充闾清露飘香。悬弧何早,乌辔上扶桑。试问椿龄几许,逾万计、才满三章。佳辰乐,林塘增气,菡萏拥红妆。称觞。人共庆,盘中白李,来自华阳说壶中日月,特地舒长。定见霜毫换绿,天荐祉、家庆延昌。情千万,辞慳思窘,聊献满庭芳。既用“白李”来比喻水果美味,又暗指伯父仲球是“华阳王氏”之意。《醉蓬莱(代人上高御带,时在太学)》:“…似说当年,而今时候,长庚诞贵。恩厚随龙,官崇御带,二十横金,玉阶寸地。须信骅骝。一日能千里。况遇王良伯乐,算九万、何劳睥睨。磊落金盘,华阳白李休辞沈醉。表达了华阳王氏的尴尬境遇。《南歌子(赵叔全生日)》:“扇里薰风细,壶中化日长。榴花高下照红妆。花外飞云馥郁、水沈香。新竹轻储粉,流莺巧弄簧。不知何处是华阳应有千年白李、荐霞觞。”更是喊出了心中积郁已久的愤懑和悲怆。

五、王之道子孙考证

《赠故太师王公神道碑》:“配鲁国夫人孙氏,先公四十二年卒。子蘩,奉议郎,签书武冈军判官;蘧,迪功郎,郢州长寿尉,皆后公卒。邁,承直郎,监蕲州蕲口镇;着,迪功郎,监西京岳庙;¨朝奉郎,通判庐州;次枢密使也(王蔺);茹,承务郎;莱,承议郎,前知池州贵池县;芾、荀未仕。”

北京大学钱汝平博士所作的《流寓越中的南宋无为王氏——新发现宋沂国夫人方清觉墓志考释》清晰表明,方清觉是王之道的第五子苇(原文艹下违)之妻,生子三(栐、枅、杆),女三(巽、媖、寿),杆、寿继与王蔺。孙男立爱,将仕郎;立敬,尚幼;孙女富适将仕郎吕淮;如意适将仕郎董宗儒。

根据以上文献资料,将王之道十子与部分孙辈生平事迹整理如下:

长子王蘩,奉议郎,签书武冈军判官。

次子王蘧,迪功郎,郢州长寿尉。

三子王邁,承直郎,监蕲州蕲口镇。

四子王着,迪功郎,监西京岳庙。

五子王苇(原字辶苇,下同),字少愚(1136-1207)年,庐江郡人。庆元年间(1195-1201)知临江军,颇有惠政。故郡市黄雀鲊,岁遗朝贵率三万计。至,悉罢之,免万里苞苴之劳,政声上闻,召还。去之日,凡供张物器悉归公帑,秋毫不随。仕至户部侍郎。事迹见明隆庆《临江府志》。因谏开禧北伐而被谪,开禧年间出知建宁府,丐归得请,值边警方急,取道会稽,开禧三年(1207)卒于会稽,葬金鸡山之原(今绍兴市平水镇会稽村)。著有《北山纪事》十二卷、《北山戆议》一卷,知临江军任上编有《清江三孔集》四十卷。妣方氏,讳觉清,绍兴六年(1136)生,嘉定甲申年(1224)卒,享年八十九岁。子三:王栐、王枅、王杆(王蔺嗣子) ;女三:王巽、王媖、王寿(王蔺养女)

六子王蔺,字谦仲(1140-1214)年,号轩山,庐江郡人。乾道五年(1169)擢进士第,历官信州上饶簿、鄂州教授、四川宣抚司、枢密院编修、监察御史、礼部侍郎兼吏部、礼部尚书,升参知政事。光宗即位,任枢密院事兼参政、枢密使。宁宗(1194)即位,改帅湖南。庆元三年(1197)台臣论罢,归里奉祠,七年(约1214)薨。尽言无隐,然嫉恶太甚,同列多忌之,竟以不合去。嗣子:王杆(王苇三子),养女:王寿(王苇三女)

七子王茹,承务郎。

八子王莱,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承议郎,知池州贵池县。子一:王杜

九子王芾,未仕,未详。

十子王荀,未仕,未详。

王之道之孙辈:

王栐,字叔永,约1158年生,嘉泰年(1201-1204)或为吴兴归安县丞,嘉定三年(1210)以宣教郎出知泾县,其后出知忠州,嘉定十七年(1224)为朝散郎、主管华州云台观、赐绯鱼袋,曾游宦淮南,淳祐七年(1247)尚在世,寿当在七十五以上,葬会稽。著有《燕翼贻谋录》五卷,是中国笔记史上的名作。妣陈氏,陈振孙之妹。

王枅,字仲方,约1165年生,嘉定十一年(1218)通判永州,嘉定十七年(1224)朝奉郎、知涪州军州事。

王杆,字元佐,约1170年生,绍定二年(1229)六月通判汀州军事,值内阻外讧,临危不惧,晓以祸福,民皆感动;指授方略抵御抚定变乱,民皆德之。嘉熙二年(1238)出知江阴军,其后事迹不详。

王杜,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科进士。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