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要想穿入 《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谷山居士 2022-10-07 发布于上海

方证,是方的主治,是安全有效地使用本方的临床证据。方证相应是经方医学的核心思想。

方证相应的思想可见于《伤寒论》。宋本第 317 条:“病皆与方相应者, 乃服之。”并有“桂枝证”(166)、“柴胡证”(101)等提法,其中“桂枝 不中与之”(16)、“柴胡汤不中与之”(98)的说法,映射出方证相应的思维方式。

隋唐名医孙思邈也认识到方证相应的重要性,《千金翼方》对 《伤寒论》的整理采取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他说:“旧法方 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今以方证同条,比类 相对,须有检讨,仓卒易知。”

宋代伤寒家朱肱对方证相应思想做了更明确的阐述,他将方证简称为“药证”,他说:“所谓药证者,药方前有证也, 如某方治某病是也。”并指出:“须是将病对药,将药合病,乃可服之。” 

清代以后,方证相应思想越来越受到医家的重视。如喻嘉言将方证相应思想通俗地解释为“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并针对明代医学的偏弊,提出“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的口号,在当时医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喻氏之后,伤寒家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高度 评价方证相应的思想,认为“仲景之方,因病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伤寒论翼·阳明病解第二》),其《伤寒来苏集》的编集以方类证,以方名证,方不拘经,揭示了《伤寒论》方证相应的思维方式,这种编辑方式是开创性的。 

清代名医徐灵胎对方证相应说的阐述则更为深刻。他说:“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 这里的“方之治病有定”,就是方证相应。徐灵胎还说《伤寒论》“非仲景 依经立方之书,乃救误之书……盖误治之后,变症错杂,必无循经现症 之理”。

根据这个认识,《伤寒论类方》的编辑忽略六经分类,“不类经而 类方”,将《伤寒论》方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柴胡汤类 等十二类,“每类先定主方,即以同类诸方附焉。其方之精思妙用,又复 一一注明,条分而缕析之。 

随以论中用此方之证列于方后,而更加发明其 所以然之故,使读者于病情、药性一目显然,不论从何经来,从何经去而 见证施治,与仲景意无不吻合,岂非至便之法乎?”

在《伤寒论》的聚讼纷纭之中,类方法确是“芟除藤蔓之一术”(《四库全书提要》)。清人俞东扶亦评曰:“简洁明净,以少许胜人多许。”

然而,这些评价尚不足以说明 《伤寒论类方》的真正价值。方证相应是经方应用的重要方式,方证稳定、 客观、具体,有其他辨证方法所没有的优点,可以说是经方医学的核心思想。

其对《伤寒论》方的分类,与其说是 113 方组方特点的归类,倒不如 说是“方证”演变规律的示范。以《伤寒论类方》为代表的研究思路,是经方方证研究的典范。

徐氏以后,有王旭高(1789—1862)的《退思集 类方歌诀》、左季云的《伤寒论类方汇参》(1927)、 江苏省中医研究所的 《伤寒论方解》(1959),以及近几十年出版的《伤寒论汤证新解》(1983)、 《伤寒论方运用法》(1983)、《伤寒论方证研究》(1984)、《伤寒方证识》 (1987)、《伤寒论汤证论治》(1989)、《中医十大类方》(1995)等,均采用了类方的研究方式。

类方法比起从六经、八纲、脏腑、治则、治法等角度来讲解经方,更能精准地熟悉方证,利于读者更快地理解方证相应的思 维方式。

因此,类方法更为实用,更便于初学。本教材也是沿袭这种思路的成果。提倡方证相应思想的不仅在中国,与徐灵胎同时代的日本古方派代表吉益东洞,对仲景方证相应的思想更为推崇,认为:“医之学也,方焉 耳。”“《伤寒论》唯方与证耳。”“医之方也,随证而变。其于证同也,万病一方;其于证变也,一病万方。”

其著作《类聚方》只述方证,不及方义药理,识证更重视实证,临证擅长运用腹诊,强调方证相应近乎过激, 但学术个性鲜明。

日本近现代的汤本求真、大塚敬节、矢数道明、龙野一 雄、藤平健等,都在方证相应的思想下做了进一步的探索,特别是在经方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上有值得借鉴的经验。 

近现代的中国,方证相应说仍成为许多医家的临床指导思想。曹颖 甫、祝味菊、恽铁樵、陆渊雷、包识生等医家,在中医处在危急存亡之际,开展方证研究和教学,为保存和传承经方医学做出贡献。

现代名医叶橘泉、胡希恕、岳美中、刘渡舟等,不仅临床擅用经方,更坚持为方证相应思想的传承和推广助力。

叶橘泉说:“方证学是仲景学说的核心。”“仲景之所以以方名证,是便于后人学习辨证论治的捷径。”“方证结合,既便于青年人学习,又便于推广,普及群众,对振兴中医不无裨益。”

胡希恕说: “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 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冯世纶,胡希恕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刘渡舟先生在晚年撰写《方证相对论》时说:“要想穿入 《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朱章志,李赛美 . 经方临 床应用与研究 .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岳美中说:“仲景《伤寒论》 言证候不言病理。证候是客观存在的,至今已 1500 多年,证候不变;出 方剂而不言药性,由实践而来,有是证,用是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 体解决,万古常新。”(《岳美中论医集·钻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 略〉做到古为今用》)

综上所述,方证相应的思维方式始于张仲景,其后经众多医家的发挥 和实践,已经成为中医临床医生应用方药的又一种思维方式。

本文节选自《经方方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