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世金声——清康熙五十五年御制铜鎏金交龙钮云龙纹“蕤宾”编钟

 馱夫 2022-10-07 发布于福建

盛 世 金 声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御制铜鎏金交龙钮云龙纹“蕤宾”编钟

LOT1233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御制铜鎏金交龙钮云龙纹“蕤宾”编钟

尺寸:高:31cm 宽:19cm

年代: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款识:“康熙五十五年制”,“蕤宾”款

质地:铜鎏金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御制铜鎏金交龙钮云龙纹“蕤宾”编钟 局部

此件非常罕见的御制铜鎏金编钟,镈钟制桶形,钟体饱满浑圆,腰腹稍鼓,腔体中空,下口齐平,表面鎏金,整体制作严谨精美,尽显皇家气度。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御制铜鎏金交龙钮云龙纹“蕤宾”编钟 局部

钟顶饰复杂精致的双龙交泰钟钮,寓意天地和祥,万物通泰。相对蟠附的双龙孔武威严,龙角沿着精细流畅的鬃毛向后上指,瘦劲道奇的龙爪抓住钟体,布满交错有序鳞片的龙身交叠一体,匐伏躬背呈拱形半环状,用于穿系悬挂。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御制铜鎏金交龙钮云龙纹“蕤宾”编钟 局部

这种龙被称为“蒲牢”,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为龙的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好音好吼,可撼动天地。相传,当“蒲牢”看到鲸时,其会发出振聋发聩之声。因此,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钮,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状。敲钟时,让鲸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御制铜鎏金交龙钮云龙纹“蕤宾”编钟  局部

钟体表面由两道凸起的横施弦纹分割为上中下三层,其间满饰立体而精美的纹饰。上层钟舞,环饰如意朵云纹;中层钟钲,主体饰双龙攫珠纹,一对威猛矫健的行龙,各攫一颗火珠,在起伏连绵的波涛上,婉转萦绕的祥云中,长须睁目,龙口喷张,大步翻卷翱翔于九天之上,瑞气氤氲,气势磅礴,跃跃欲出;两面的钲间各以云纹衬饰一长方形边框构成开光,前开光内铸阳文楷书律名“蕤宾”,后开光内铸“康熙五十五年制”楷书铭款,结字工整,法度谨严;下层近铣口处,凸起八个满月形“音乳”环绕钟鼓,以供敲击之用,音乳以对称云角纹间饰。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御制铜鎏金交龙钮云龙纹“蕤宾”编钟

古人常称铜为金、吉金,金则称为黄金、真金,因此铜钟也习称“金钟”。在清代宫廷中,此类庄重华贵的编钟,每层八圜,共两层十六圜,上层八阳律、下层八阴吕,按低音至高音的顺序悬挂在高大精美的金漆架座上,组成成套编钟,专用于坛庙祭祀和殿陛典礼所奏,是规制最高的礼乐——“中和韶乐”中的重器,也是天地尊神和至高皇权的身份象征,只有皇帝亲祭神祗祖灵或亲临朝会宴飨时才能使用。[图1]

 图1 清冷鉴、黄门等合绘皇朝礼器图册之「朝会中和韶乐编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朝依照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  乐思想,于坛庙祭祀和殿陛典礼两类场合奏用“中和韶乐”,而乐器的种类和配件非常讲究,依雅乐“八音克谐”的传统,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材料制造,凡十六种、多达六十多件。编钟是“八音”中金之属的乐器,被称为“八音纲纪”,是中国自先秦以来历代宫廷雅乐中的礼制重器。其中,礼乐的演奏“金声玉振”,以金钟宣声轻跃,以玉磬收韵暗和,而集智圣大成。

在著名的清宫西洋画师郎世宁及多位宫廷画家合绘的清乾隆《万树园赐宴图轴》中描绘了此类编钟 [图2](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14·清代宫廷绘画》,香港,1996年,编号37;或《Splendors of China's Forbidden City》,Chuimei Ho和B. Bronson著,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伦敦,2004年,第52页,图42)。图中描绘了乾隆皇帝于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内,举行隆重宴会以册封和招待东归的蒙古杜尔伯特部的场景。此外,在宫廷画师庆宽等人绘制的描绘光绪皇帝在1889年大婚的《大婚典礼全图册》中,可以看到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的丹陛上有此类编钟 [图3](见《清代宫廷生活》,万依、王树卿和陆燕贞编,北京,2006年,第46-47页,图61)。由此两则例证,也可以看出编钟于清代宫廷中的等级之隆,寓意之重。

 图2 清乾隆 郎世宁等和绘「万树园赐宴图轴」局部

 北京故宫博院藏

图3 清 庆宽绘大婚典礼全图册之「礼节图」册页十  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依据康熙帝钦定的“十二正律四倍律”,清宫编钟一组十六圜,由低至高依次对应四倍律:倍夷则、倍南吕、倍无射、倍应钟;十二正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1]  其中,律分阴阳,奇数为阳,曰律;偶数为阴,曰吕,合称“律吕”。

[1] 《皇朝礼器图册》第五四册《乐器·编钟》,页14,乾隆三十七年内府彩绘本:“本朝定制,朝会中和韶乐编钟,范金为之,十六枚同簴,应十二正律四倍律。”

此件编钟,正中长方形框内铸阳文楷书律名“蕤宾”,属十六圜编钟之一。“蕤宾”属阳律,《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载:“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 古人律历相配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适应谓之“律应”,“蕤宾”位于午,代指“仲夏”,即农历五月,有感格神明,万物皆盛之意。

[1]不同于先秦时期大小成列,以小钟发高音、大钟发低音,且钟体扁圆、下口带角的甬钟或纽钟,清宫编钟取平口的镈钟制,每圜编钟的大小完全相同,仅以钟体厚薄为次,区分音程,钟体愈薄发音愈低。因此,清宫编钟先以铜铸造,然后手工完成,以达到精确的音高。并且,作为国家大典的礼乐之器,应用乐器的制作必精美完好,方可感格神明。因此,清宫编钟无论出于礼制还是实用,其制作的繁复、耗费的人力工本,非一般国力与工匠所能完成,以至清初顺治朝至康熙朝前期都无暇也无力按照功成作乐的传统创制本朝的典章文物。

[1] 《皇朝礼器图册》第五四册《乐器·编钟》,页14,乾隆三十七年内府彩绘本:“本朝定制,朝会中和韶乐编钟,范金为之,十六枚同簴,应十二正律四倍律。”

[1]《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其音徵,律中蕤宾。

但是,假如没有奠立本朝礼乐体系,则清宫典礼无所附丽而成其礼。为谋求清朝的礼制完备和树立自身的正朔典制,随着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和成功抵御沙俄入侵,清朝的统治逐渐稳固下来后,康熙帝也才得以从容地制礼作乐,制造本朝的典制乐器。

玄烨本人精于算术律吕,自康熙五十二年九月于圆明园畅春园蒙养斋立馆,诏修律吕诸书始,圣祖隆重师儒,以周礼为蓝本,求海内畅晓乐律者及能工巧匠,不惜重金,历时三年有余,主导改造与制作了用于天地、社稷、宗庙等庙坛祭祀大典以及大朝会、宴飨、命将出师、临殿等殿陛典礼、朝廷盛事的典制乐器,并创造了有清一代制礼作乐的第一个高峰,其规模之大、力度之强甚至超过了此后的乾隆朝,不仅折射了“康乾盛世”的辉煌,更是中国古代礼乐与乐器的典范。

如前所述,宫廷编钟的制作非一般国力所能为之,所以此类编钟几乎皆制作于康乾两朝,并且历时几百年后,因自然毁损或人为劫掠破坏而大多难以留存,甚至可以说是十不存一,传世稀少。如今,仅存的编钟或深藏宫禁或流散四方,更是难得一见。

查阅对比公私收藏,康熙朝编钟绝大多数为康熙五十二年及康熙五十四年制八卦纹编钟,完整成套者更是屈指可数。

清 康熙御容像

其中,主要承袭清宫旧藏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四例康熙朝编钟,分别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云龙纹编钟,曾于2004年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国立博物馆《Kangxi - Empereur de Chine, 1662-1722》展览中展出(见展览图录第17页,编号2);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云龙纹编钟,略为粗糙,曾于2006年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China - The Three Emperors, 1662-1795》展览中展出(见展览图录第123页,编号32);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八卦纹编钟,被收录于1996-1997年的法国巴黎小皇宫博物馆《La Cite Interdite - Vie publique et privee des empereurs de Chine, 1644-1911》展览之中(见展览图录第171页,编号49);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八卦纹编钟一圜(见《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0·金银玻璃珐琅器》,北京,1987,第176页)。


国内陆方公立博物馆仅发现两处收藏有康熙朝编钟,虽然完整成套,但皆为八卦纹饰。包括: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颁赐给山东曲阜孔庙的一套康熙五十二年制(1713年)八卦纹编钟,现收藏于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收藏的一套北京孔庙曾使用的康熙五十四年制(1715年)八卦纹编钟。

参阅图:清康熙五十二年 铜鎏金八卦纹编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同时,私人收藏并不完整,并且散落各地。但巧合的是,近几十年中,佳士得或苏富比等拍卖中偶有单圜出现的康熙朝编钟几乎都为康熙  五十二年和五十四年制的八卦纹编钟。随着康熙朝编钟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上述这些编钟可能是曾放置在北京圆明园和先农坛两处的康熙五十二年及五十四年制各两套八卦纹编钟。并且,似乎由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劫掠,这总计四套编钟中零散的编钟,此后辗转流散于不同的私人收藏,并构成如今私人收藏的主体。

参阅图:清康熙五十四年 铜鎏金八卦纹编钟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然而,与此件编钟近似的康熙五十五年制云龙纹编钟于公私收藏仅各见两例。一例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曾于1982年在日本东京西武艺术博物馆《Treasures from the Palace》展览中展出(见展览图录编号3);另一圜于2015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售出。

由此可见,在寥如晨星的康熙朝编钟中,此件康熙五十五年制铭文云龙纹编钟更显非比寻常。

参阅图:清康熙五十五年 鎏金云龙纹编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由于编钟向系造办处直属铸炉处铸造,其直接的详细档案极为罕见,在活记档中难觅真迹,仅在奏折档或奏案中存有些许记载。但值得注意的是,爬梳相关史料,仍发现记有康熙五十五年制编钟者两处:其一,皇帝亲祭所用,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提到,“康熙五十五年,新造祈谷坛金编钟十六枚,玉编磬十六面”;

[1] 其二,朝会宴飨所用,乾隆朝的档案提到,“乾清宫所用为康熙五十五年款”。

[2]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近年的相关研究,作为“八音纲纪”的编钟为求礼制严明,根据“中和韶乐”的功能和承应场合的不同,其形制、纹饰上是有所区别。具有道教神秘性的八卦纹编钟,用于一般的庙坛祭祀大典。云龙纹编钟,一则用于圜丘(祭天坛,冬至日祭天大典)、祈谷坛(祈年殿,举行孟春祈谷大典)这样绝对至上的祭祀大典,以表达对皇天上帝的格外尊崇;二则用于皇帝的殿陛典礼或朝会宴飨之乐,以彰显帝王的九五之尊。

[1] 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四一六《乐部·乐制二》,页19。

[2]《奏为查看乾清宫编钟有独误安设请更正事》,奏案05-0369-59,乾隆四十七年十月初二日。

[1] 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四一六《乐部·乐制二》,页19。

[1]《奏为查看乾清宫编钟有独误安设请更正事》,奏案05-0369-59,乾隆四十七年十月初二日。

再联系到承袭清宫旧藏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编钟收藏以云龙纹者为主,而来源于地方孔庙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则以八卦纹者为绝大多数,也就相对印证了此种结论。据此推断,此件编钟可能如史料所述,为“祈谷坛”或“乾清宫”编钟的其中一圜。

综上所述,此件御制铜鎏金编钟,不仅工艺巧夺天工、造型端正浑厚,纹饰精美瑰丽,金色灿然辉耀,整体极富威严静谧之气;而且是规制最高礼乐的重要乐器,既感格神明,又寓意昌隆,尽显“康乾盛世”的皇家气派。如此珍贵罕见的宫廷历史文物,现身拍场,品相完好,千载难逢。

参阅

1.清康熙五十二年 铜鎏金八卦纹编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清康熙五十四年 铜鎏金八卦纹编钟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3.清康熙五十二年 铜鎏金云龙纹编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4.清康熙五十四年 合金云龙纹编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5.清康熙五十五年 铜鎏金云龙纹编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类似器物历史拍卖成交价:

清康熙54年(1715)

御制铜鎏金蒲牢钮八卦纹「应钟」、「蕤宾」编钟

2020 北京保利 15周年拍卖

成交价:16,100,000

清康熙 

御制铜鎏金铜交龙钮八卦纹 「应钟」「蕤宾」编钟(各一枚)

2009 佳士得 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16,340,000



清康熙 

御制铜鎏金铜交龙钮”无射“编钟

2011春季文房杂项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15,120,000



清康熙 

御制铜鎏金铜交龙钮云龙纹「无射」、「夹钟」编钟各一枚

2009佳士得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45,460,0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