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解释“自我觉醒”

 衆妙之門 2022-10-07 发布于陕西

通常人生活在两种意识状态中:一种是睡梦,一种是所谓的醒着。此外,还有两种高等意识状态,但必须经过修持才可以得到。这两种较高等的意识状态,叫做自我认知和真知。

  睡梦,是一种纯粹意识的被动状态。是低等的意识状态,之所以说是低等的状态,那是因为,只要是有头脑的动物都会做梦。

做梦时,人所有的精神漫无方向地在内在活动着。因为人从没有观察过内在,也就是道家的静坐内观,也就是寂灭了觉知后沉入内在的精神活动。在睡觉中,没有逻辑,没有秩序,没有因果,同时也受到身体因素影响,比如身体受到压迫,身体躺在冰冷的地方。很奇怪不是吗?纯粹的意识可以形成情景画面,致使身在其中而不自知。这些经历大部分不会被身体或头脑所记忆,或者短暂地在记忆里像流星一样划过痕迹,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因此醒来只能记住短暂的画面,这些记忆会随着时间而消逝。

第二种等级的意识,当人醒着的时候才会来临。这种就是人正常地工作、谈话、想象、等状态,我们称为醒着的意识生活;其实应该叫做醒着的睡觉。

人醒着时,梦并不会消失。人还是仍然保有睡觉时的一切睡梦的状态;只是头脑的思维对意识有着主观的选择及连贯的思想和身体主动性。人有时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眼前的经历有一种曾经经历过的感觉。只是醒着的意识占主导地位,那是因为感官、欲望和情绪的主动性,主动性扭曲了梦的无序性,并形成了一种对事物自古以来的认知经验和知识,从而致使在醒着的时候无法意识到梦。也就是说梦消失了,但梦还是存在的。就好像在阳光下,星星和月亮看不见但依然存在,白天你看不到黑暗,但黑暗依然存在。这些梦的意识会影响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因此就有了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分别。

 所以醒着的状态其实是一个睡梦状态,是一个有主动意识的睡梦状态,所以古人一直在告诉我们:人生活在幻境中,必须要自我觉醒。佛家说,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虚幻的,如露亦如电。道家说要向内看,要唤醒真实的自己。虽然它字面上的意义是应该被了解的,可是很少人了解它的真正意义。

现在的问题是:人如何才能清醒呢?

道家,佛家,儒家都一直在教化人类如何认知真实世界,如何化蝶而脱离虚幻,如何忘我而离开此岸到达彼岸,如何积善行事才能走向清醒的道路。

意识方面的心理学指出,只有当一个人能认知到自己是在沉睡,才可能说是迈向清醒的路途中。倘若不先认知自己在睡觉,就决不会清醒过来。

因此,“冥想”,“忘我”这些词语就是要将自己醒着的意识进入睡梦意识,或者和睡梦的意识合二为一,也就是说在醒着的状态下不动念,亦即我们经常听说的“忘掉头脑,忘掉思维,离头脑远一些”等词语。就是主动地进入睡梦意识,而主动地进入睡梦意识就要主动地放弃现实中的眼、耳、鼻、舌、身、意,进入到无序和无逻辑的睡梦意识,最后从睡梦意识中觉醒。总之,只有先进入睡梦意识才能认知到自己是在沉睡,只有反向寻求才能唤醒自己清醒。因此,老子说:“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反者,道之动。”这里的“反”不是“返”。

睡梦中,无论如何你也无法吃上丰盛的宴席,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厕所,无论如何你打架总是不赢,因为意识被禁锢,而感官和身体处于被动状态。

事实上所谓的醒着的状态,意识也是被禁锢的,感官和情绪虽是主动进行,但仍然受到眼睛看到的非事实真相,耳朵听到的非事实真相而限制,头脑判断的错误而产生错误的情绪,这些和睡梦意识状态几乎是一样的。楞严经中佛祖对阿难“明心见性”的破妄开示就完美地解释了这个所谓醒着的意识状态的错误认知。

  低级的两种意识状态和高级的两种状态的四种意识状态可以简单进行分别:

  在第一种睡梦的意识状态下,感官消失的情况下却好像活在现实中,因此,无法分辨真相。就算我们有一些真实的知觉或感觉,也与梦混淆在一起。在这种睡梦的状态下,我们是无法分辨梦和现实。

  在第二种醒着的睡梦意识状态下,我们处于相对的客观性。也就是相对的意识,相对的意识产生了分别观念,出现了好坏,善恶,长短等二分性的头脑意识,二分性的认知又形成习惯和群体意识便形成了对世界认知的知识及好、恶等各种情绪,并形成了自我的桎梏意识,就好比买苹果手机而彰显身份,但却将自我陷入身份的牢笼因而去卖肾。长此以往,随着不断地达到目的,随着事物被人为地越分越细,人便越来越陷入沉睡而无法自拔,因此就有了“末法时代”之说。

在第三种自我认知的意识状态下,我们能够知道有关我们自己的全部真相。

  在第四种真知意识状态下,也可以说客观意识的状态下,我们能够知道每样事物的全部真相,从而认知真实的世界,也就是庄子提出的齐万物而逍遥的清醒境界,因此庄子用了“梦蝶”而教化大众。

  第三和第四种意识状态离我们太远,必须以修持的方式才能达到,而第四种意识状态只能是在达到第三种自我认知后才能达到或顿悟。

  在睡觉的状态下,我们能有瞬间的相对意识。在相对的意识状态下,我们能有瞬间的自我认知意识。但是,如果我们要想保持较长久的自我认知意识,而不是仅仅的灵光乍现,那么就必须下决心去寻求,就如工作到忘我,持之以恒钻研。就是说,自我认知意识的发生次数之多少与持续时间,全看我们对自已的审查和内向探知而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