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越往上,用人越不单纯!

 谋略那些事 2022-10-07 发布于江苏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四十四卷 汉纪三十六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壬子,公元52年)
【原文】
上大会群臣,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原鹿侯陰识可。”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陰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陰氏,则陰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帝称善,曰:“欲置傅者,以辅太子也;今博士不难正朕,况太子乎!”即拜佚为太子太博,以博士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
【译文】
光武帝召集百官,询问:“谁人可任太子的师傅?”百官迎合光武帝的意思,一致说:“太子的舅父、执金吾原鹿侯陰识可以担当此任。”博士张佚严肃地说:“如今陛下立太子,是为陰家呢,还是为天下呢?若是为陰家,那么陰识可用;若是为天下,那么就定当用天下贤才!”光武帝表示赞许,说道:“我所以要设太子太傅,是为了辅佐太子,今天博士不难匡正朕的偏误,何况对于太子呢!”随即任命张佚为太子太傅,任命博士桓荣为太子少傅,赐予帷车、马匹。
【解析】
上面这段材料,核心是为太子选老师,实际上背后牵扯的是未来的权力格局。
按照材料中的言语,最开始汉光武的想让阴皇后的兄弟、太子的舅舅阴识当太子的老师。
对阴识而言,刘秀极其信任,早在刘庄被立为太子后,就已经让阴识与其另一个兄弟阴兴一同辅导太子。
再加上刘秀巡视地方时,都会留阴识在洛阳镇守并负责禁军。
如此可见对阴识极其信任重用。
阴识本人的表现也并没有膨胀,反而更加谨慎、内敛,相比较西汉时代的外戚,阴识的表现可以说是外戚中的典范。
所以,当刘秀提出谁能当太子的老师,基本已经内定是阴识,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从刘秀的角度来说,阴识本身品性、忠诚度毫无挑剔,担任太子老师自然不必多说。
再从皇权角度来说,任何外戚作为皇帝身边最重要的一股力量之一,皇帝是希望外戚支持自己,而不是窃权自己的权力,但排除外戚又不可能,因此对外戚要限制使用,但如果外戚中存在一些”好苗子“也可以重点使用。
阴识就符合刘秀对外戚的要求,重用阴识不但能辅佐太子,其品性也决定他不会如西汉外戚一般窃取皇权、架空皇帝。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这个让阴识做太子老师,这事尚且说得过去。
但如果把这个事情拔高一个角度呢,或许就有另一种解法。
太子,不单单是储君、继承人,其承担的不光是刘汉的宗庙社稷,更是天下的重任。
所以,用天下的视角来看,让阴识做太子的老师,格局小了一点。
其实早在之前的文章就提到过,太子这个位置敏感,身边的官员更敏感。
因为一旦太子上位之后,为了迅速掌控朝廷,必然要人事调整,而那些身边的人也必然会充斥到关键位置掌握权力。
太子太傅、少傅这些位置更是如此。
所以,这些位置会成为各方势力提前下注、站队的博弈点。
一方面既能够分润未来的政治利益,另一方面也算是标志着自家站队太子。
而基于后一条,也表明自身的力量影响力支持太子。
从这一点来看,太子之位想要坐稳,自然是要给他找一些不错的人选,而这些人选有一定势力、影响力,可以作为太子的奥援。
如果用阴识做太子老师也没问题,但局面就有点小气。
阴识本就是太子的舅舅,算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想要自家好,自然要全力支持太子。
所以,用阴识当不当太傅,其实都并不会给太子的实力带来多大的变化。
反倒是用阴识当太傅则相当于浪费了太子身边一个极其重要交易筹码来拉拢其他势力。
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陰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陰氏,则陰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
因此,张佚这番话的含义并不一定是让自己做太子太傅,而是点醒刘秀。
若想太子做得稳、顺利上位,那么就要用一些位置来吸收天下众望。
于是刘秀算是明白过来,让张佚做太子太傅,又让荣恒做太子少傅。
这里关于张佚的记载并不多,重点在荣恒。
此人是当世大儒,教授弟子极多,一旦荣恒站到太子这边成为太子少傅,那些他的子弟自然会水涨船高,搏一个好起点。
这些人对外都能称为太子的师兄弟,也会成为太子天然的支持者。

【闲扯】
越往上,用人越不单纯。
这话怎么讲?
处于底层,领导用一个人可能很简单,就是你这个人听话能干事。
往上到中层,就不是干事这么简单了,可能还涉及到领导自己的权力安全,以及你是否在立场上是他的人。
再往上,用人除了更注意权力安全之外,会更加注重背后的力量以及代表的势力,甚至来说很多时候用你并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你背后的。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用这个人,表示接受、妥协、认可。
通常可以理解为,为了某些事情做出的让步、利益交换,希望获得对方的支持以及妥协。
而用的这个动作,将此人放在那个位置,就表示今后在权力核心有一席之地。
相比较分的利益少,上不了台面才是最难受的。
所以为什么说人事即政治,就在于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