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四大家族的最好家风文化

 凤凰山居士 2022-10-08 发布于江西

风,是一个家族欣欣向荣的命脉。
因为有好家风,许多世家大族,摆脱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百年长盛不衰。
而好的家风,不会从天而降,需要几代人的用心营造。
有好家风,一个家庭才有未来。


最好的家风,看看这四大家族吧!

                 善良:范仲淹家族

《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善良是人们内心的高贵与坚守,善良的人内心必定坦荡光明。

善良仁德也是一个家族人丁兴旺的重要因素。

北宋范仲淹家族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范仲淹是北宋朝廷重臣,他在任的时候,救济学子,减少徭役,善行惠泽天下。

晚年的范仲淹在苏州布置私宅,准备在此颐养天年。

有人说他的苏州私宅是风水宝地,子孙后代能“踵生公卿”。

范仲淹听闻二话不说将它改建成学堂。

他说:“一家贵,孰若吴士咸贵乎? ”

范公的善举远不仅如此。

当时的北宋土地兼并严重,许多豪门大族家里土地千顷,平民百姓却流离失所。

范仲淹毅然建立义田,把几千亩的田地作为公益田,让百姓们免受饥寒之苦。

而这只是一个发端,范氏一族的后人将这个伟大的慈善事业继承下来,直到清朝雍正年间。

当然,这期间并非一帆风顺,先后遭遇了两次大难。

南宋时期,因为战乱,无数田地、房屋被占用,范氏家族的“义田”所剩无几。

范仲淹的五世孙范良器、范之柔兄弟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私产全部捐献出来,使义田恢复如初。

到了明朝,义田再次遭到破坏,此时的范氏子孙尽最大努力修复。

他们的善举也得到了苏州知府钟况的资助。

使得这项传承了数百年的慈善事业再一次恢复如初。

范仲淹在家族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后代不断施肥灌溉,直至长成苍天大树。

这棵大树庇护着他的后代子孙,从宋朝一直到清末,整整八百年的时间里,兴旺不衰。

《了凡四训》有言:“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

善良,就是最好的家风。


                  勤劳:曾国藩家族

有句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一个家族发展如何,从成员的日常习惯便可看出。

家庭骄奢懒惰,则衰弱必至。

而克勤克俭,即便穷,也能福气绵绵。

正所谓,百种弊端,皆由惰生。

晚清名臣曾国藩之所以被人称为“半圣”,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勤”。

曾国藩念书读书时,由于天赋不高,先生安排的功课,他总要很晚才能完成。

一日晚间,有一篇文章曾国藩诵读多遍还是没有将其背下。

此时,家中来了一位偷东西的贼,这贼人想等这位小少爷睡觉之后偷摸进去,捞点钱财。

可是这位贼人等了许久,曾国藩还是在反复诵读同一篇文章,就是不去睡觉。

磨去耐心的贼人顿时气冲冲地跳出来,对着曾国藩怒吼:“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

随后,贼人在曾国藩面前将这篇文章全篇背诵,继而扬长而去。

正所谓:“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天资不高的曾国藩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晚清第一名臣。

对于“勤劳”家风培养方面,曾国藩更是十分注重,他时常以“勤”教育子孙后代。

《曾国藩家书》有云:“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曾国藩要求儿子曾纪泽:每日晨起,衣着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将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静坐读书,且需每日练字一千。

日常家务事中,曾国藩要求儿子扫地、种菜,女儿做饭、织布,不能随意使唤仆人。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这十六个字,是曾国藩要求子孙后代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的。

他的子孙后代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将这种勤勉朴质的品质铭记于心,融入到了血液当中。

据记载,自曾国藩起,曾氏八代人中有名望者多达240余人,无一人废。

古语有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勤奋,会让人生的基石扎得更牢固;勤奋,能让家族的历史更加辉煌。

                     诗书:河洛康家

古人云:“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看书。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读书,是最好的家风。

书里,能认识山川大海,世故人情,能开拓眼界,聆听智者的人生感悟。

河南省巩义市有一个名扬天下的康氏家族,人称“康百万”。

河洛康家最鼎盛之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全是康家田。”

康氏家族,历史悠久,整个家族12代子孙竟然都是富商官吏。

在康百万庄园里,有这么一副楹联:“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

告诫子孙,即便良田万顷,金银满屋,也不能忘记教育后代读书。

每一代的康家族长,都把读书看作重中之重。

勉励子孙不坐享其成,读万卷书。

今天在康家的文职室仍然陈列着各类书籍。

康家尤其重视启蒙教育,单设儿童居,不惜重金请名师执教,为孩子日后成为栋梁打下了良好基础。

俗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常读书,气质自然变了。

读书能开阔人的眼界,给人以精神的动力与养料,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成为一个丰富的人。

就像清代姚文田所说,“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读书,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习惯,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


                     节俭:颜氏家族

诸葛亮有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在当代社会,“精致”似乎成了人人向往的品质生活。

而精致背后,往往隐藏着虚荣和欲望。

其实,物质的富足与否,并不是检验生活水平的标准。

美好充实的生活,往往是简与素的。

在颜之推生活的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也纷纷以奢侈为风尚。

在当时的南方地区,即使是贫寒人家,都很注重出门时外表的装饰。

人们出门时所用的马车和衣服一定要华丽无比,但回到家中却要忍受饥寒交迫之苦。

颜之推着实看不惯此等拙劣之风,告诫子孙节俭的重要性。

《颜氏家训》云:“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奢,俭而不吝,可矣。”

他教导子孙,节俭是合乎礼仪的节省,若能做到施而不奢,俭而不啬,那便是极好的了。

颜氏节俭的家风源自其祖先,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

孔子曾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

颜之推承祖先节俭之风,教育后代节俭,切勿骄奢,其后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自小受到家训熏陶,习惯节俭。

颜真卿小的时候就极其喜爱书法,自然学习得相当勤快。

但练习书法非常耗费纸张,于是颜真卿就用黄土水在墙上写字,之后再用清水洗去。

这就是被后人乐道的“黄泥习字”。

曾国藩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奢侈,历来是家族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

南北朝时期的人们平时习惯了奢侈攀比,将大部分钱花在了这上面,当他们遇到天灾之时,便只能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了。

世间的事便是如此奇妙,有的人没有奢侈的资本,却偏偏要去奢侈;有的人拥有奢侈的实力,却偏偏选择了节俭。

家俭则兴,人奢则败。

须知,能收获成功、丰富精神的绝不是外在的华贵与享受,而是内在的节俭朴素。

《人生第一课》里有这么一句话:

“家风,不是教科书,不是课堂,不是父母的耳提面命,不是挥舞的棍棒。但它却像空气一样,具有持久的渗透力,影响力往往胜过其他有形的教育手段。”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不正,污秽尽来。

修身、齐家、治国,每个人的追求不同,但无论身处何方,家风都是一代人的精神支柱。

好的家教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资产。
                     来自: 刘沟村图书馆 >《姓氏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