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恶战大小金川——中国古代火器运用的巅峰之战

 贫娇堂行道 2022-10-08 发布于北京

恶战大小金川——中国古代火器运用的巅峰之战

中国自从进入火器时代以后,火器的使用便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随着红夷大炮等西洋新式火器的传入,火器在战争中有时更是发挥出决定作用。

那中国古代火器使用的巅峰之战是哪一场战争呢?那是明末的松锦之战,还是潼关之战呢?诚然,松锦之战和潼关之战火器无疑发挥出决定性作用,火器使用的规模也很大,但纵观中国古代火器使用的历史,大小金川之战才是中国古代火器使用的巅峰。

动荡的大小金川

清朝在17世纪中后期定鼎中原之后,对于形势复杂的西南地区也是无能无力,也不得不承袭明朝的土司制度。

到了雍正时期后,清朝深感土司制度的弊端,便开始大力推行“改土归流”,但为了减少阻力,清朝也不得不在西南保留了部分土司,而大小金川便是其中保留的两个土司。

殊不知,在清朝的支持下,大金川反而日渐强盛,并暴露出极大的野心,这让清朝始料未及。清乾隆十一年(1746),大金川土司莎罗发兵小金川土司泽旺。次年,莎罗奔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等地,并公然进攻驻汛的清军李进廷部。清军得知消息迅速派大军进剿,经过两年的恶战,清政府调集了七省八旗军八九万人,耗银 1000 余万两,历时两年,终于平定,最后以大金川主动请降而体面地结束了这场战争,这便是第一次大小金川之战。但金川土司的旧势力得以保存,很快恢复元气,“自恃地广人众,与各土司构兵,迄无宁岁,是以各土司皆畏之如虎,加之势分力散,莫能奈之何。”

图片

《平定两金川得胜图》中的碉楼

为何大小金川的动荡不安让清朝统治者如坐针毡?原来,此地南接地区,直通内陆,北接川西高原,与青海、甘肃相通,为内陆通往西藏、 青海、甘肃等藏族地区的咽喉与桥梁地带,它可以远扼西藏、青海、甘肃等藏族地区,近控川边因而,其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清朝坚持“治藏必先治川”,但莎罗奔表面的臣服让川西潜藏着危机。乾隆等待着时机,只有一举将大小金川两地的土司连根拔起,才能使四川各司相安无事,则川藏大道才能畅通无阻

图片

清军火器装备率一直很高,图为清军的骆驼回旋炮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小金川土司僧格桑不服清廷命令,发动叛乱,大金川土司索诺木反而派兵支援。乾隆大喜过望,迅速命令四川总督阿尔泰率兵进剿,第二次大小金川之战爆发。

易守难攻的大小金川

虽说大小金川两地是弹丸之地,但两地土司却经营多年,总兵力虽然仅七千左右,但都是久经战阵且精于山地作战的精锐之师,反观清军大部分都是习惯于平原野战的骑兵和步兵,在动辄便是海拔3000m以上的河谷地带是难以展开兵力,并发挥出优势的。

图片

《平定两金川得胜图》中的清军营地

除了地势险峻、环境恶劣之外,清军还要面对便是易守难攻的碉楼。金川兵的碉楼都是依势而建,扼守要道,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且,这些碉楼通体采用坚硬的石材垒筑,楼体中间又有优质木支撑,形成了牢固的单体多层建筑结构,整体非常坚固再加上这些碉楼又是动辄竖直向上十几米之高,每层之上皆开有许多瞭望孔和枪眼,既能保证视野、射界开阔,又能给守兵提供良好防护,守军的弓弩箭矢、火铳火炮,皆可以无死角的射击清军。

这些战碉、哨碉沿等高线梯次布置,扼守要道。可用于拱卫防线的还有与之形成完善体系的石卡、护墙、壕沟和暗道。更为恐怖的是,像这样的碉楼在大小金川共有几千座,这对于进攻的清军来说不啻于一场灾难。

果不其然,第二次大小金川之战的初期就是第一次大小金川之战的再现,阿尔泰所率四川地方军不可避免的遭到失败,盛怒之下的乾隆又派大学士温福、铁将军阿桂、蒙古都统丰升额三路共7万大军出征,清军的总兵力已超过大小金川两地总人口的一倍之多。

图片西南地区现存的碉楼

虽然阿桂和丰升额两路大军在索伦精锐的助力之下进展神速,但温福所率两万大军却遭遇惨败,大军损失四千余人,包括温福在内的文武官员阵亡一百余人。

消息传到热河,乾隆大惊失色,但他不甘心失败,迅速向川西前线加派兵力,这其中就包括精锐的索伦营以及西宁的驻防八旗军,还有在第一次大小金川之战后组建的健锐云梯营。与此同时,乾隆命西洋传教士和精于测量的工部侍郎何国宗率领神机营前往前线,以期最大的发挥出清军的火力优势,中国古代史上火器运用的巅峰之战就此爆发。

清军火炮的碾压

从第一次大小金川之战开始,清军将领便意识到只有攻破碉楼,方能一举荡平大小金川。但是,地势险峻的大小金川是难以转运几百斤甚至几千斤的重型红夷大炮,清军所携带的仅是子母炮、劈山炮等轻型火器,只能御敌,不足以攻碉。且子母、劈山等炮重三百余斤,马骡不能驮载,虽然雇民夫抬运,攻碉时,即使击中碉楼,其也是矗立不动,结果诸将失事。路受阻,“无一路得进。”当时的统帅张广泗颇有感叹的说:“敌碉险峻,枪炮难施,攻一碉不啻攻一城。”

图片

清军当时使用的九节十成炮

因此,为解决重型大炮难以转运的问题,清军铸造出可以拆卸的九节十成炮。此炮可以拆卸成九节,只要人力所及之处,无论多么险峻之地都可以架设。虽然此炮只能发射两斤八两的实心弹,对碉楼的破坏力小,但密集的射击完全可以压制住守军的箭矢流弹,从而掩护进攻的清军部队。

但清军并不满足于压制金川兵的箭矢流弹,他们需要的是重型的红夷大炮,只有这样才能将碉楼全数拔除。于是,来自内陆的工匠开始大显身手,他们直接将铸造场设立在近在咫尺的前线,所铸造的红夷大炮由于不用再行转运,铸造的最重的红夷大炮重量达到几千斤,可以发射几十磅的实心弹,金川兵所依托的碉楼顷刻间便可被摧毁。重型红夷大炮铸造完毕后便可以直接轰击碉楼,待此处碉楼攻克后,便可以转移铸造场,就近选择场地再次进行铸造。清军工匠日夜赶工,在整个战争期间共铸造了上千门红夷大炮,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重型红夷大炮。

在第二次金川战争中,最激烈的战事均发生在碉楼最为密集的地方,如勒乌围、噶拉依等处。勒乌围是大金川土司的主要官寨之一,前阻大金川河,地势险要,墙垣坚固,官寨四周建有战碉,有高达二十四层者。要攻破勒乌围,就必须先扫除其四周的碉寨,而这些碉寨常常是“凭险而建,还有深沟的阻隔,金川兵于沟内施放火器,清军竟然难以攻克。即使清军动用了重型红夷炮,也未能在短时间内将其击毁,但在重型红夷炮轮番攻击下,金币最为坚固的碉堡最后也轰然倒塌。金川兵乘其残垒,试图再次构建碉堡。最后,清军采用“首戴柴捆,手推沙土囊,进薄砌边,层叠垒砌,顷刻成木栅三重,俯击砌下贼”的方法进攻,勒乌围最终被攻克。

图片

红夷大炮

在清军火炮对大小金川形成碾压之势并攻占勒乌围等最为坚固的碉堡群后,金川兵力渐不支,1775年十月,小金川覆灭。随后,清军以铸造的红夷大炮步步为营,开始全力围攻大金川,近千门红夷大炮不分昼夜的轮番开火,硬是摧毁了大金川3300多座碉楼。1775年底,守军防线全线崩溃,大金川最终被清军攻克。

在战争结束后一年的时间里,负责炮弹回收的官员,在附近战场总共捡走3万多发实心铁弹,平均重达16磅。而得胜之后,军营盘点出的存货中还剩有30余万发炮弹!要知道,明末火器使用巅峰的松锦大战,双方使用的重型红夷大炮不过几十门,其余皆是霰弹炮等轻轻型火炮。可以说,清军是进入火药时代的封建军队所能做到的极限,第二次大小金川之战无疑成为中国古代火器运用的巅峰之战!

参考资料:

略论乾隆时期的大小金川之役 王义全 李青青;

论大小金川战争中碉楼的作用 彭陟焱;

乾隆朝金川战役研究评述 徐法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