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伯庸谈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原隰泉流 2022-10-08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本名马力,男,满族,1980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显微镜下的大明》,长篇小说 《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三国机密》《龙与地下铁》《长安十二时辰》,中篇小说《末日焚书》《街亭杀人事件》,散文《风雨<洛神赋>》《破案:孔雀东南飞》《宛城惊变》等。作品《寂静之城》2005年获国内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银河奖”, 《风雨<洛神赋>》获2010年人民文学奖散文奖, 《破案:孔雀东南飞》等短篇获2012年朱自清散文奖。《古董局中局》入选第四届中国“图书势力榜”文学类年度十大好书。(以上介绍来自百度百科)

万卷读书会此前读过《显微镜下的大明》,该书获得小伙伴们的一致好评,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佳作。

2018年4月,马伯庸在UP2018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上,以《从读史谈创作——苏轼读史法的写作启发》为题做了分享,谈到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以及对其创作的影响。以下是其演讲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强烈推荐大家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原视频。

大家好,我是马伯庸。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被人问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我们该怎样做一些有创意的内容,还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做的内容没有创意。我每次碰到这两个问题都会很困扰,因为其实他问的问题不对。

因为创意,我觉得它是一个自然而生的东西,它不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思考或者说去碰撞。创意实际上在我们的思维导图里,并不是处于第一步的地位。很多人会认为,一个好的内容首先要有创意,然后再把这个创意实现到作品里面去。这个流程是对的,但是他少说了一步。这一步就是,在创意之前,我们还需要有足够多的素材。这并不代表我们读了足够多的书就一定有创意,但是每一个好的创意背后,一定是有一个非常深厚的阅读以及搜集资料的过程。

我们看到前面几位嘉宾讲的很多精彩的IP,像纸牌屋、阿凡达,包括像流星花园这些IP,它们背后都一定有几何数量以上的巨大的背景在支撑。我之前看过资料,阿凡达背后是需要读大量的关于生物学、环境学、历史或者美学的资料。

所以,我认为一个正确的思维导图,我们希望能够出一个好作品的导图,首先第一点在于素材。由素材土壤,我们慢慢地培养,可以培养出好的灵感,再由灵感上升到一个创作的过程中去。这个次序是不能颠倒的,没有任何一个灵感背后是凭空出现,每一个灵感背后一定是有巨大的素材在支撑。

那么,这就会出现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去搜集这些素材,怎样去阅读。因为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很浮躁,没有那么多耐心去读很多东西。而很多的素材本身也确实特别的枯燥,确实不那么容易读。所以,当我们每次问到怎样产生创意的时候,不妨把这个问题换一下,应该问的是我们怎样有效率地去阅读资料,从中产生创意。

这个问题实际上不需要我来回答,今天我给大家要说的是一位中国著名的古代文人,叫苏轼、苏东坡。他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很重要的读书方式。苏轼讲的是读历史的方式,但是我认为它对我们现在的这种创意同样有很大的意义。

这个读书法的背景是,苏轼有一次给他的侄女婿叫王庠的写信。王庠是一个少年天才,特别喜欢读书,曾经在18岁的时候发誓,我要把天下的书都读遍了,然后再给他们做注。苏轼就很担心,因为他认为王庠这个孩子创意是有的,冲劲是有的,但是没有足够的积淀。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很危险,并不能产生真正的内容。所以,他就给王庠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里就是我们刚才在屏幕上看到的这一个读书的方式。这段话我愿意跟大家一句一句地分享,因为真的是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是干货。

八面受敌读书法

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苏轼《又答王庠书》

你看他第一句说的是“卑意”,就是我的意见。“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就是说我认为这些少年人如果想做学者,想从事内容创制的话,那么他们每次读书,我建议多读几遍。怎么读呢?他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现在的书籍资料就像大海一样,我估计今天可能比苏轼那会儿的内容还要丰富,这么多的东西就像是大海里隐藏着无数的宝藏,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这些阅读中去,整个人会非常容易迷失方向。为了不让自己迷失方向,为了能够让自己读通这些东西,有效率地吸收这些内容,我们需要做的是“但得其所欲求者”。也就是说,我们每次在阅读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要给自己设一个问题,设一个任务。这个话就像有一句俗语说的: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一个港口的话,每一阵风对你来说都是逆风。其实,苏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看苏轼说,“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愿意学习的人,他在读这些资料的时候,每次都盯着一个点。“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第一次读书的时候,我们要读关于古代的这些兴亡之事,政治上的这些层面;第二遍我们再可以读圣贤作用,第二遍读书我们再关心这些圣贤、这些历史人物在其中发生的作用。所以,“勿生余念”,不要去管别的,每次读书就带着你的问题,带着你的任务去。“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也就是说,我们每读一遍,第一遍读圣贤作用,第二遍我们读的是典章故实,第三遍我们读的是制度,第四遍我们读的是另外一个领域。反复这么几遍下来之后,因为我们有明确的方向,我们知道我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在读这个书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这个读书效率是非常高的。苏轼自己都说,“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就是说,如果你学成了读书法之后,你跟这些浅尝辄止或者随便读书的人,在这本书里吸取到的资料,吸取到的这些知识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那么,你在从事创意工作的时候,你也会得到一个非常强的支持。跟那些满头就是想不到什么东西,但是非要出创意的人出现这种好作品的概率要高得多。

实例

尝有人问苏文公:“公之博治可学乎?”曰:“可,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管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升庵条》

苏轼自己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吾尝读《汉书》矣”,就是他读《汉书》的时候,“盖数过而始尽之”,他反复读了好多遍。“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就是他在读《汉书》的时候,第一遍读治道,读它的政治发展,只读政治发展,其他什么都不看。第二遍读它的人物,第三遍读官制,第四遍读它的军事领域的东西,再往后读它的经济,财货就是经济。这些读完之后,“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当我们把这些反复读完之后,一本《汉书》就被读透了。

所以,苏轼读书法简单来说,用他另外一封信里写到的总结,叫做“厚积而薄发,薄观而约取”。尤其是博观而约取,这一句话非常适合我们现在说的创意行业以及内容创制。我们需要在底下有足够深厚的积累以及非常广泛的观察,最后我们约取,我们从中拿出我们想要的东西来。

别人的经验我不清楚,但我的经验,八面受敌读书法对我来说帮助非常大。我在写我这些小说的时候,它会给我一个很大的帮助。

比如说,我在写《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因为里面涉及到大量的唐代108坊的东西。我就找了一本书,这本书叫《隋唐两京坊考》。它其实是一个考据书籍,里面罗列了108坊每一坊里都有什么样的东西。

图片

比如说,咱们看到上面写的上好坊,它就会像这段文字一样,它说《全唐书》里曾经有一个白居易写的墓志铭里面讲上好坊是怎么回事。上好坊并不是人住的,它是一个埋葬地点。如果只是单纯看这本书的话,非常无聊。我曾经自己把这本书翻了大概几页,基本就要睡着了。为什么?因为那时候我还没想到要写东西,我只是随便看。这种随便看,没有任务的看,没有目标的看,非常容易让人疲惫。别说产生创意了,连读都读不下去。当我需要写小说,写关于一个长安城小说的时候,我看到这段记载立刻就有很多想法了。

比如说,我可以想,这个墓葬的地方有很多秘密组织藏在这。他们要试图去颠覆长安城,他们藏在这么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可能没人会发现。或者说,这个地方会发生很多灵异事件,可能《妖猫传》里白居易和沙门空海两个人曾经来到过这个地方,看到很多的灵异的事件在这里发生。也可能是男女殉情的地方,可能有一个唐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曾经跑到上好坊,在这里发生一些比较悲惨的爱情故事。我们看到下面这三个方向都是脑洞,都是创意,但是这三个脑洞的基础就是我们首先要读,我首先要看到上好坊是干嘛的。如果我不读到这些资料的话,我根本不知道唐长安城旁边有这么一个地方,就更别说下面的三个发展方向是什么了。

再比如说,我有一个剧,马上9月份的话,应该是在腾讯这边要播,叫《古董局中局》。这个故事基本讲的是一个古董鉴定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之前,我对这些文物也有兴趣。我曾经看过很多论文,其中有一些论文会发现真的是特别专业,看不下去,尤其是关于古玩鉴定的。但是,当我决定要写这个小说的时候,我再去重新看这些东西,我会发现里面全都是好的素材,每一个论文的点我都能够把它扩展成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以前我是想不到的,只有在我做了足够多的积累、足够多的阅读之后,才能够发挥出来。

比如说,在当时我看到一篇论文里面讲到关于青铜器的鉴定。大家都知道,青铜器为什么叫青铜,是因为外面有锈,这个锈是呈青色,很厚。做假的人会把假的青铜器外面也做这么一层锈,看起来好像锈迹斑斑,和古代的、真正的东西没有区别。在民国或者说在建国之后很久这段时间,鉴定这些青铜器的办法只能是凭借经验去看、去闻,去摸,甚至可能要舔一下。这种东西可能有效,但是也可能失败,因为造假手段越来越高明。那么,我看到这个论文里面就提到,它发现用X光去照这些青铜锈底部的内部结构,它的晶相是无法被仿制的。这种多年来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这种金属内部结构和你造一个假的锈蚀粘上去的完全不一样。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论文。当我看到这个论文的时候,如果在想《古董局中局》,我就会想这个会发挥出什么样的故事。可不可以说一个造假的天才,造了一个对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的青铜器,主角在传统的范围内已经找不到解决办法了。那他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些科技手段,用X光一照,这些魑魅魍魉立刻无从遁形,最后扭转乾坤获得了胜利。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当我在写《古董局中局》的时候,在看这些极其枯燥的论文,我会发现我无意识地就已经开始在用苏轼的所谓八面受敌读书法,会发现对于创意的产生和内容的创制有极大的一个帮助。

再比如说,我当时曾经看到过另外一个论文,这个论文也很有意思。它讲的是关于竹简。大家都知道蔡伦发明纸之前,中国是用很多竹片作为一片一片的竹简竖着写字,最后把它连成一片,卷成一个卷。这是古人的读书方式。它们在出土的时候,这些绳子都断了,出土之后就像这个屏幕上看到的一样,它完全是一个非常断烂的状态。

图片

我们如果想把这些内容恢复成它真实的状态,需要去看竹简上的字,把它拼出来,看这句话是不是通顺。但是竹简上的字辨认起来,第一特别困难,第二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你可能几段文字放在一起感觉都能说得通。至于它的真实面目是怎么样,我们都不知道。这个问题困扰了学界非常久。大概是在13年的时候北大的一个学生,当时还是个本科生,他就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当时看那个论文是说,他在看竹简的背面,竹简背面他看到一条非常轻微的斜斜的划痕。然后,他把很多的竹简找过来之后,往回一翻,发现都有划痕。这些斜的划痕,如果把它拼在一起的话,就是一篇正确的文章。

图片

比如,当时岳麓书简曾经出过一个秦简,我们能够看到在这个上面有一条非常细致的、非常细的斜纹,从它的左上角一直斜下来到右下角。这条斜纹看起来特别简单,但是因为它在竹简上的斜率每个都不一样,所以这么斜着下来之后就起到了一个编码的作用。我们不用看别的,我们不用去分析竹简上的文字是怎么样,我们只要翻过来看它的斜线是不是能拼出来就行了,这个东西就实现了。

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发现。但是在13年发现之后,只是在学术界一直流传,外面人不知道。因为第一,竹简是一个专门的学科,简牍学很难。第二,他也找不到这个机会说给外面人听,外面人也不明白。我一开始对这个也没兴趣,我也是一样在写《古董局中局》的时候,忽然发现这个论文里面的这个东西完全可以做成一个非常漂亮的情节。为什么呢?因为在北大学生发现之前,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所以那些造假的简牍背后没有这种斜线,只有真的竹简背后才有这种状况。也就是说,它一下解决了的问题就是目前出现的真假的简牍,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斜线的方式,一目了然判断出来。我们可以想象这么一个故事,非常热血,把它放到情节里去,可以写一个跌宕起伏的推理故事或者一个古董鉴定的东西。它其实最早是在一个论文里面,我当时无意中下载来看的时候,说实话那个论文看起来是容易让人睡着的,非常困。还好我需要去找一些资料来充实我的这些脑洞,充实我的内容和创意,所以我把它咬着牙看完。最后,我发现它完全可以生发出一个特别好的故事来。

从我个人的例子能看得出来,好的创意、好的内容,它永远不是你在家里喝二两酒,坐在炕头上憋出来的。它一定是你反复地在看各种各样的资料,反复地看各种各样的内容,尤其是你带着目的、带着任务、带着你的需求去看,那么你就能看到一个完全崭新、不同的世界。

尤其是到了现在,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比以前也好也不好。我们现在接触到的信息量太大了,每天有无数的资料过来。但我们现在接触到那些专业学科的知识,比以前容易。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搜索引擎去搜索,可以去一些网站下论文,甚至有些更简便的方式,我们可以联系到这些专业的学者,请教他们。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第一,资料太多了会导致你在整个的信息库里迷失,第二,也能让你接触到更多你以前意想不到的领域。所以,苏轼的读书法更加弥足珍贵。因为他给你指了一个方向,给你指了一条路。你只要沿着这条路,在资料库里、在大量的信息里面去找,你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你就可以翻得到最好的一个创意,以及把这个创意做成好的作品的一个动力。

所以,我希望今天在这儿跟大家分享,大家回去都可以试一下,看一看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是不是能够让你们的创意变得更多,而且会让你们的作品变得更加的精彩、有效率。谢谢大家。

图片
时光不老
我们不散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