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赴沪奋飞之宁海三杰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10-09 发布于浙江




赴沪奋飞之宁海三杰




文/应可军

宁海素称“山陬海隅”之乡,意为穷乡僻壤,山沟里的县城。宋楼府甚至言称:“见其市井萧条,人物稀鲜,官舍卑陋,山岭崎岖,无一事之可人意,誓断不复过此。”一百年前,宁海这个浙江的山陬海隅,有三个少年知己是宁海城西正学高等小学的同学,情同手足,怀着潇洒出尘之想立志报效祖国。先后离开了故乡,投入社会大熔炉,欲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革命烈士青年作家柔石、中国画泰斗潘天寿、中医学家严苍山。这三位宁海正学高等小学的同窗,青春岁月,不负韶华赴沪的磨练,铸就了意志的坚定;精神的修练升华成宠辱不惊的成熟和淡定。

   
严苍山医师一生为人正直,痛恶国民党政府腐败残忍,他同情民主进步人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给予帮助。如革命烈士柔石(赵平复)与严医师是少年密友。后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在沪期间常住严先生家浅斟把盏,促膝谈心。曾延请严苍山先生去虹口拜谒鲁迅先生,为其诊治处方,
1928年5月柔石因宁海中学进行大搜捕,只身来沪避难,即在严医师家暂住。在暂住的2个多月里,柔石完成了20多万字《旧时代之死》一书。柔石与严医师曾一起前往景云里23号拜访鲁迅先生, 1931年初柔石不幸被捕,严医生得知后,曾想通过关系营救,未成。后得知柔石牺牲的消息后,严苍山深感悲痛,说:柔石是很有骨气的青年人。解放后,严苍山医师把冒险保存柔石的唯一遗像捐献给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现保存在宁海柔石纪念馆内。严医师生前曾有一首深情回忆柔石的诗词:“创作初看三姐妹,青年文艺有金声。突然被逮牺牲后,解放方传烈士名。”

严苍山与潘天寿是相知五十余年的莫逆之交,苍山见天寿如此酷爱书画,就与潘天寿结伴,有了一次特殊的黄坛之行。潘天寿看到严父志韶先生,更喜见苍山祖父严晓江还亲自作指墨画的指导,让少年潘天寿大为惊讶,眼界大开,习画兴趣大增,后来潘天寿常做一些拙朴刚健的指头画,最早就是得益于严晓江画迹的启示和严志韶的指点。这次拜见观摩,无疑对潘天寿日后从艺生涯带来弥足珍贵的影响。国画的种子显然已在小小少年的心中萌芽深扎。60年代初潘已誉驰中外,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被苏联国家科学院聘为院士,公务繁忙,经常去京,路过上海,常不住宾馆而下榻太仓路先生寓所,契阔谈宴,白首童心。一次先生急召潘华敏去其家,只见潘天寿与先生合坐一条长椅上,先生要潘指点潘华敏篆刻要领,他强调:须多看、多读、多抚秦汉古玺。四十余年来,此话成了潘华敏奏刀的座右铭。1968年初,先生与潘在沪、杭两地都被隔离审查,先生对潘的处境忧心忡忡,写七绝《阿寿二首》,其一为:“艺坛名宿令人钦,风大树高易受惊。旭日高悬云影遁,还君清白勿忧心。”遗憾的是,天寿先生最终也未能看到这首诗,领略到挚友在惨遭迫害的囚室中向他奉献的忧心和抚慰。(潘未几即病故,1978年9月平反昭雪。

国画大师潘天寿、中医学家严苍山。左联五烈士柔石三位在宁海近代史产生深远影响,他们是宁海人的骄傲。这三位宁海正学高等小学的同窗,以潘天寿为大,严苍山居次,柔石年龄最小。他们仨家境优裕、家学渊源、禀赋优异且均极具艺术才情,共同的志趣,相近的爱好,堪称近代宁海特有的人文风景“岁寒三友”。他仨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象征常青不老的松、君子之道的竹、冰清玉洁的梅三种植物组成,因其寒冬腊月仍能常青,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友情链接:应可军民间文化专辑510篇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