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鼎盛期的清军精锐,东亚大陆所向无敌,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缅甸?

 where5 2022-10-09 发布于布基纳法索

公元1768年,四月。暮春时节,紫禁城的气氛异常肃穆、浓重,沉沉的压力如乌云一般覆盖着整个宫廷。

此时,58岁的乾隆帝正值春秋鼎盛,清帝国的国势如日中天,正所谓“远迩诸国,在在臣服”。由精甲、重弓(满洲弓)、加农炮(红衣炮)、火绳枪、蒙古马武装起来的清军精锐,在东亚大陆所向无敌,俄国远东势力、准噶尔帝国的蒙古骑兵、金川的彪悍土司都先后被清军击败,乾隆皇帝正在开创着属于他的“十全武功”!

Image

但是,就在这一片煌煌盛世之中,在帝国的西南边境,却接连传来败讯!这年正月,乾隆帝非常倚重和欣赏的皇室外戚,清军平定新疆的名将富察·明瑞(富察皇后亲侄),在率军进攻缅甸的过程中,因为孤军深入,在后撤途中被缅军包围;另一路清军将领——参赞大臣额尔登额却畏缩不前,在乾隆数次命令之下依然按兵不动,未能及时救援明瑞军,导致明瑞军身陷重围失败,明瑞本人战死。

明瑞的战死,震动了朝廷。乾隆帝得到消息,充满了震惊和悔恨!是的,他太小看了缅甸,也用错了人!

Image

明瑞画像

他在紫禁城发起了雷霆之怒,开始追究责任,第一件事就是把额尔登额逮捕进京,处以极刑——凌迟!这也是有清一代,唯一一位被处以凌迟的满洲高官。就这样还不解气,把额尔登额的父兄等人全部发往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

与此同时,乾隆一心一意地想着如何报仇雪恨!一定要把缅甸打服为止!那状态有点像刘备知道了关羽被孙权杀害后的样子。更何况,“我国家势当全盛”,一次不行再来一次,老子有的是银子!

于是乎,乾隆首先派出钦差大臣鄂宁、舒赫德前往云南,办理大军所需的运输、台站、粮草、马匹、器械等事宜,紧接着又马上召集军事会议,任命首席军机大臣、亲小舅子富察·傅恒(富察皇后亲弟,明瑞亲叔叔)为大将军、经略大臣,任命名将阿桂、阿里衮为副将军,又派出战神海兰察、以及一大批身经百战的御前侍卫如额森特、普尔普、乌什哈达等为大军前锋,企图以狮子搏兔、牛刀杀鸡的气魄,一举灭了缅甸,最低限度也要打服为止!不服就接着打!

Image

为了达到战役目的,这次乾隆帝可以说是下了血本:一次性给傅恒调了两千人的索伦八旗!

要知道,在清中期,最能打的就是关外的这些新满洲了(即伊彻满洲),每个人都是从深山老林里走出来的猎户,无比彪悍,常年与深山里的老虎、棕熊、野猪搏斗,被清政府征召后加以严格训练,配以精良的火器铠甲,可以说是武装到牙齿的“极北野人”!

平时遇到战事,最多几百几百的给——比如这之后的福康安反击廓尔喀之战,翻越喜马拉雅山,那么难打,乾隆一次也才给了800索伦兵,也就是傅恒能有这么大面子!

Image

清军索伦骑兵

除此之外,乾隆帝还下旨将以下精锐加强给傅恒远征军:

一千名东北锡伯族官兵,这也属于新满洲八旗,精锐中的精锐!

从西北专门调来的一千名厄鲁特蒙古骑兵,懂清史的都知道,到了清中期之后,真正称得上“蒙古骑兵”四个字的只有厄鲁特蒙古骑兵(也就是准噶尔帝国的骑兵,灭亡后部分军队归附清廷);

吉林驻防八旗一千名;

西南驻防八旗四千名;

贵州藤牌兵和四川、云南当地的绿营兵共二万多人;

台湾水师两千名。

以上部队合计三万一千多人。别看只有三万多,那可都是清帝国武力的菁华!有些朋友可能会说,咋就这么点人,咱们历史书上描写古代的战役不是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吗?那是把负责后勤的民夫都算进去了,其实真正的战兵没多少。比如这次,清军征缅,大军出动,一共3万多人,深入敌境,那么后方负责运输粮草医药器械的民夫有多少人呢?百万之巨!

Image

有了这些还不够,因为从上次杨应琚和明瑞等人跟缅甸军队的交手情况中,清中央终于明白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缅军有着强大的火器装备,尤其是他们的步枪比清军的火绳枪厉害多了!而且人家也有大炮!

为了对付缅军,这次清军全面加强了自身的火器装备,比如运来了专门用于山林作战的劈山炮、九节炮、冲天炮(可发射爆炸弹)、子母炮等,而且傅恒这次还带了那个年代的高科技攻城利器——神威大将军炮,一种由外国传教士设计,重达3000斤,炮管短粗,可发射40磅炮弹的重型加农炮!!拆一般的城墙就像切豆腐!

Image

清军重炮

好了,以上这些就是傅恒远征军的组成部分,有了这些,相信征服缅甸不是啥大问题!

带着这种自信,乾隆帝对于缅甸方面陆续发来的求和文书一概不理!

那么,此时的缅甸情况如何呢?说实话,情况不太好,因为缅甸陷入了两线作战:一方面跟邻近的暹罗(泰国)开战,入侵暹罗;另一方面又连续几年跟清朝交手,缅甸脆弱的国力早已很难支持。

自诩为“世界的统治者”——缅王孟驳其实早已经想跟清朝议和了,正如他母亲,缅甸太后说的:“天朝就像一只老虎,你把老虎惹醒了,咱们如何抵御?”可是缅甸的体制跟咱们不同,缅王孟驳不可能按乾隆的要求,遣使纳贡、俯首称臣。那样一来,他将无法面对缅甸境内的诸多部落和土司,他的威信将荡然无存。所以,他确实想跟清朝议和,但要求“平等贸易”,这可是乾隆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再加上,孟驳毕竟是缅甸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雍籍牙大帝的儿子,他一直觉得自己不比乾隆差啥,你无非就是仗着地广人多而已!不服就接着干,来呀!

Image

战争一触即发!这也是双方最后的一战。

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2月,首席军机大臣、征缅大将军、经略大臣傅恒自北京率领帝国精锐——由满洲、索伦、蒙古组成的远征军誓师出征,目标缅甸阿瓦!

临行前,乾隆亲自在象征着最高权力的太和殿授予敕印,并把自己的甲胄赐给傅恒,表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朕不遥制”,显示了对于傅恒的高度信任和期望。

四、五月间,傅恒大军到达云南,开始了紧张的战前准备!

Image

傅恒画像

要知道,打仗打的是后勤!正所谓外行看“战力”,内行看后勤。到了清中期,由于已经进入火器时代,进行一次大规模战争,需要的后勤支持比之古代要复杂许多倍。

比如为了压制缅军火力,清军的火炮数量众多,这些火炮有大有小,小的几百斤、大的上千斤!光这些火炮要怎么运到密布原始森林、多雨泥泞的缅甸前线就是个大问题,一部分靠人力、畜力运输;另一部分则只能先把铸炮的原材料拉到前线,然后在那里开始铸造。光是铸炮的铜、铁、硫磺、煤炭、泥模等物品就需要上十万斤!

还有大量的军械、粮草、牛马、车辆、帐篷、炊具、医药等等物资,而且这是在境外作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面临敌军的骚扰和突袭,所以在运输线上必须要建设很多个“军台”,每个军台都要分兵驻守,要赶紧修路、架桥,保证大军行进和驿马传递信息的速度!

Image

还要征召上百万身强力壮的民夫、工匠、药师,要养马(光马匹就准备了近十万匹,还有拉车的牛)等等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意味着帝国必须要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当然,还要海量的银子支撑!也就只有乾隆有资格这么可劲儿造!

话说傅恒到了云南后,并没有急于出兵。而是用他多年积累的运筹帷幄、统筹组织的行政能力开始谋划后勤、调运物资、组织人力、铺设台站、研究地形、配备火力,并且多次召集阿桂、阿里衮、海兰察、哈国兴、叶相德(台湾水师总兵)等高级将领召开军事会议,详细研究清军的进军路线等军事问题。

Image

最后,确定为远征军分东西两路出发、水陆并进,傅恒和阿里衮率西路清军从孟拱出发;阿桂率领东路清军从蛮莫出发,两军首先攻克缅甸新街、然后占领缅甸最大的防御工事老官屯,最终直下缅都阿瓦!

出兵的时间确定为九月,因为这个季节缅甸已经不再是雨季,路好走、瘴疠少。

如果说,傅恒能够按照这个作战计划,步步推进,那么他就很可能实现战役目的——攻取阿瓦,迫使“世界的统治者”缅王孟驳臣服。可是,历史上有些事,往往看似吊诡,但却又常常让人扼腕叹息。

Image

按理说,傅恒作为帝国第一重臣,经历风雨无数,曾为平定新疆运筹帷幄,也曾在第一次金川战役亲自统兵,那可是见过大世面的。

可是,这次在征缅这桩事情上,他却“想的太多了”,本来按计划是秋季后出兵的,因为如果赶在雨季出兵(4—8月),那么缅甸热带丛林气候下的暴雨和暴晒将会导致清军严重的不适应,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可是不知为什么,傅恒最终推翻了自己之前的计划,决定提前出兵——7月出师缅甸。

他的理由看起来也是符合逻辑的:据斥候侦察,此时缅甸北部地区还没有来得及布防,我们趁此机会可以一鼓作气,快速行军到老官屯,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这就叫“奇袭”!

Image

于是,带着“奇袭”念头的傅恒,于七月二十日正式出师!

清军兵分两路,进入缅甸境内。之前说过,清军此次共有作战部队三万一千多人。但是,由于傅恒决定提前出师,很多清军部队还在集结的路上,没有赶到缅甸前线。此时傅恒大军一共只有1万五千人左右,而且为了避免重蹈明瑞大军被缅军抄后路的覆辙,傅恒还留了四千多人在云南边境驻防,这样下来,随着傅恒出关的西路清军只有四千多人,阿桂的东路军也只有几千人。

有些看官可能会说了:考!就这么点人!去送死吗?其实在云南的时候,也有幕僚向傅恒提过这个问题,可是傅恒大手一摆,表示“那是你们没见过我关外八旗和索伦兵的战力”!

Image

缅甸丛林

接下来的事实证明,傅恒的话的确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战新街

在进入缅甸之后,傅恒终于知道自己的“奇袭”念头是多么的荒唐可笑。雨季的缅甸丛林之中,宛如人间地狱,山险路滑、遍布瘴厉、忽晴忽雨,清军士兵往往刚被暴雨淋透,转眼间又被日头暴晒!而且密林之中到处都是蚂蟥、蚊子、蛇,传播着可怕的疟疾。有兴趣的看官不妨看看一百多年后抗战期间的中国远征军,就知道缅甸的热带丛林有多么可怕!

傅恒的奏折中言道,“途间忽雨忽晴,山高泥滑,一马倒,则所负粮帐尽失,军士或枵腹露宿于上淋下湿之中,以致多疾病”,本来计划半个月就可以到新街,然后迅速攻占老官屯,可是这一路却整整走了两个多月,很多清军士兵得了疟疾,就连大将阿里衮也得了,而且病的不轻。

Image

九月底,傅恒和阿桂的大军在缅甸重镇新街会师,此时前线的清军加起来差不多有一万五千人左右,这其中的满蒙八旗就有九千人,实话实说,那可都是能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骁卒悍将!

清军火炮数百尊,个顶个衣甲鲜明,黄白蓝红,呈八旗之色。对面的缅甸守将布拉莽党一看清军这架势,就知道,大清这次是动了真格啦!他马上飞报缅王孟驳,请求增援!

史载,孟驳在接到守军的求援信后,立即派人通知大军集结。缅甸第一悍将,也是孟驳的宰相——“大城征服者”(大城即暹罗首都)诺尔塔奉王命,率领缅军主力三万人星夜赶赴新街前线!

Image

公元1769年十月初,大将军阿桂正在新街前线督造军事工程(原本负责工程督造的左副都御史阿尔显已经病故),斥候报告说有缅军主力前来!阿桂马上飞报傅恒知晓,同时传令军队集结,进入一级战备!

辰时,阳光灿烂,只见远处黑压压一片的缅军如同一线巨浪,向阿桂的军营逼来。阿桂骑在马上,清军骑兵和八旗火器营的将士枕戈待旦。

缅甸宰相——“大城征服者”诺尔塔正是这支缅军的最高指挥官。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缅军中,有大约五百名左右的法国雇佣军,来自法属东印度公司。缅军大量装备了火器,他们的步枪是英属东印度公司制造的燧发枪,他们的火炮则来自法国人。

Image

燧发枪

缅军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在野战之中消灭清军,缅军统帅很清楚己方有着明显的兵力优势,这也是他敢于跟清军野战的原因!

阿桂用“千里镜”仔细观察着对面的缅军,马上判断出这不是之前遇到的缅甸地方部落武装,而是缅军主力。

他立即下令满洲火器营中的炮队开始齐射,这次动用的是国之重器——能发射爆炸弹的威远将军炮,缅军马上以炮火还击。

英法的枪炮论射速是超过清军的。可是清军的优势是有重炮,而且火炮数量众多。关键一点,此次征缅的八旗火器营官兵都接受了宫廷传教士——葡萄牙人傅作霖的严格训练,对于炮瞄象限仪的使用非常熟练,能够做到精准打击。

一时之间,双方炮火连天!缅军的另一个缺点是甲胄不精,防护能力弱,死伤比较多。不像清军皆身披内镶铁叶、铜钉的棉甲,对于当时步枪铅弹的抵御能力较强。所以在双方的火枪对射中,虽然缅军的英式燧发枪射速较快,可是伤亡却比清军要大。

酣战之中,阿桂见时机已至,令旗一挥,清军两翼的一千名厄鲁特蒙古骑兵和一千名索伦铁骑发起冲锋,清军的乌珠穆沁马高大健壮、兼具耐力与速度,战场之上,清军骑士人皆三马!

Image

阿桂画像

在清军骑兵万马奔腾、箭如飞蝗的攻势之下,缅军侧翼防线迅速被突破——索伦人用的120磅重型满洲弓十分可怕,射程惊人!梅针箭的箭头锋锐无匹,穿甲能力极强,一箭下去可以把人钉在地上!长期在中南半岛作战的缅军哪里见过这个?开始溃逃,清军追击!此战清军最终大获全胜!“杀敌数千,生俘二百”!

缅甸悍将诺尔塔经此一战,已经胆寒!

血战伊洛瓦底江——斩首行动!

清军在陆上击败缅军后,向缅军的最后一道防御工事——老官屯推进!

老官屯,是缅军建在伊洛瓦底江的江心冲积平原之上的一个巨大无比、绵延数里的木石混成的防御城堡,分为内五层、外五层。其坚固程度,在当时来讲真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清军的战略原本就是水陆夹击老官屯,所以只有陆上的胜利还不够,还需要取得水上控制权。

十月初十,就在阿桂取得新街之战胜利不久,台湾水师总兵叶相德和老将哈国兴统领舰船顺流而下,迎击缅军舰队。双方在伊洛瓦底江不期而遇!

Image

缅军的战船是非常富有特色的长尾战船,在战船的船头和船尾都安放了法国人提供的舰载炮,他们还有一种缅王级别的大战船,有两层高,在侧面安放火炮。

清军战船有大中小三种,大的可以容纳一百多人,装备火炮三、四十门,当然在那个时代已经落后于英法了,可是对付缅军那还是小菜一碟。

Image

缅军长尾战船

清军斥候率先发现缅军战船,老将哈国兴立即命令舰队排好阵型,开火!缅军的法式舰载炮虽然射速快、射程远,可是他们是逆流而上,而且他们的战船太小、火炮数量不够,在清军劈山炮和冲天炮的火力压制下,纷纷哑火!

可是有一艘缅王级别的战船却给清军造成了大麻烦!它的体积大,炮位多!一轮轰击下来,清军几艘船当场被炸沉!

正在一艘清军中型战舰上负责指挥的御前侍卫阿尔苏那一看,当即决定撞沉它!他命令水手从侧方向快速向敌军大船驶进,避开缅军炮火。

Image

缅王级别的缅军战船

只见那艘大船的船头站着一个缅军红衣大将,他一看阿尔苏那的来势,马上操起一把燧发枪,亲自对着阿尔苏那射击!阿尔苏那则用火绳枪还击,缅军士兵和清军士兵也互相用火枪对射,双方陷入了激烈厮杀之中!

就在这个节骨眼,清军御前侍卫——来自吉林的索伦悍将乌什哈达一个箭步跳到了旁边的一个小舢板上,清军的舢板水手心领神会,拼命往左侧划船,进入缅军火炮的射击死角——此时与缅军大船的目视距离还有一百多米,按道理,在这个距离上弓箭的射击不足以造成威胁。

Image

乌什哈达从背上卸下沉沉的满洲弓,据说弓箭的发射重量至少在十力之上(清弓一力约合13磅),舢板迎着缅军大船往前开去,缅军惊恐的望着乌什哈达,纷纷开枪,可是这个距离的燧发枪伤害有限,加之江面颠簸,射击精度更加受到影响。而清军这边,侍卫乌云保和普尔普等人则全力射击掩护乌什哈达!

只见乌什哈达身披两层棉甲,稳持满洲弓,搭箭、蓄力、弯弓如满月,一箭飞出,正中缅军大将额头!

清军全军士气大振!人人用命,奋勇杀敌!侍卫额森特、台斐英阿等更是身先士卒!缅军支持不住,纷纷溃逃!清军歼敌两千!

此时在陆上,阿里衮和海兰察率领的九百名满洲马甲也接连攻破缅军前线营寨!歼灭缅军一千五百名!

至此,缅军主力在陆上和水上都被清军以劣势人数击败!这表明了双方在野战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形势一片大好!

阿瓦,宫城。

“世界的统治者”缅王孟驳收到战败的消息,阴沉着脸,一言不发,随即下达了死命令:如果接下来老官屯再失守,那前线的所有缅军将领就地处决!

Image

缅王孟驳

战争进入白热化,最后决战的时刻到了!但此时千里远征的清军,犹如拉满了的弓弦,也已经到了力量的极限,面对缅军的殊死抵抗,还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吗?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如您觉得文章可读,烦请点赞转发一下,谢谢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