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巨的影响力有多大?潘建伟初见杨振宁,一场听不懂的报告却受用至今

 老陈聊科学 2022-10-09 发布于安徽

1992年,中国科大为了庆祝杨振宁院士70岁生日,举办了一场学术报告会,潘建伟第一次见到杨振宁,现场听不懂的演讲却深刻影响他的科研道路,让他受用终生。

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量子信息领域战略科学家,近些年来成果斐然,不断挑战量子霸权。他于1987年-1995年在中国科大就读,那年中国科大为了给科学巨擘杨振宁庆祝生日的报告会上,本科毕业的潘建伟第一次见到大名鼎鼎的杨振宁。

那时候演讲还是采用胶片幻灯片展示资料,参会的谢希德、葛庭燧等老先生在幻灯机旁娓娓道来,初出茅庐的潘建伟却没怎么听懂。

只是杨振宁的一句话让他记忆犹新:对于你们年轻人来说,听这样的报告不一定马上就能有所收获,但也许在将来某个时刻,你会发现你以前所听到的会影响你的一生。

一言成谶,没过几年杨振宁的话就应验了。1995年,潘建伟参加了葛墨林在南开大学举办的物理前沿研讨会,作为葛的导师,杨振宁也一并出席。

会议上,潘建伟了解到杨振宁认为“波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果不其然,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给了发现激光冷却原子的科学家,20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发现BEC的物理学家。

潘建伟为杨振宁能在刚刚实验才初见成效时,就能看到其发展前景及重要性深深折服,也对他以后科研方向的指引起了关键作用。

1996年,潘建伟前往奥地利留学,师从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 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教授,从此进入了量子信息这一新一领域。

最初,潘建伟开展的是量子光学的实验,但是随着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发展,尤其是BEC而兴起的超冷原子量子调控对于量子模拟和计算的重要价值日渐凸显,因此,潘建伟从事该项研究初期就拟定了超冷原子模拟和量子计算这一长远目标,这杨振宁的关切不谋而合。直到今天,也是潘建伟实验室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2001年,潘建伟在中国科大组建了实验室,开始光量子信息研究工作。3年后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五光子纠缠,从而将该项研究带入世界前列。这也引起了80多岁的杨振宁极大的兴趣,邀请潘建伟去给他介绍一下。


两人第一次是在清华高等教育研究院的办公室见面,谈了整整一上午,这位科学界的大先生与新锐一见如故,末了,杨振宁还再三邀请潘建伟到家里吃饭,要知道在国内到家里吃饭可以算是朋友间最高礼仪了。

杨振宁虽然已经80多岁,但是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尤其是对新鲜事物如同孩子般好奇,这一切都让潘建伟惊叹不已,终于理解了杨振宁之所以成为物理学界泰斗的根源所在。

杨振宁充分肯定了潘建伟在光量子信息方面的工作,并且意味深长地说道:“激光有无限可能”,除了谈工作,杨振宁还劝潘建伟早日回国。

2008年,潘建伟学成归国,在中国科大扎下根,除了继续开展光量子研究,再就是依据杨振宁对超冷原子的判断开展研究。此后,潘建伟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得举世瞩目的突破。

回国研究之后,潘建伟和留学的导师塞林格成了竞争关系,一度闹得很僵。杨振宁听说了此事,就邀请了塞林格教授到清华来访问,并亲自和其吃饭,协调师徒两人的关系。这一举动取得了良好效果,潘建伟和塞林格成为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杨振宁促成了潘建伟团队和奥地利科学院基于“墨子号”卫星开展洲际量子通信方面的合作。2019年,“墨子量子奖”颁奖典礼在合肥举行。因为身体原因杨振宁没能参加,但是还是发来了祝贺的视频。

杨振宁说:“量子力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智力革命。由于量子力学的诞生,人们学会了制造半导体,之后又有了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这些都对20世纪人类的生产力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到了21世纪的头20年,显而易见量子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将主宰21世纪。”

这是对潘建伟等科学家的勉励和肯定,也是对于我国以后物理学研究方向的一次指引。在潘建伟将“墨子号”样机捐赠给国博时,90多岁的杨振宁亲自出席仪式。他感慨道:“我们这一辈人过去总是盼望着中国'天亮’,如今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中国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放到科学领域也是一样适用的。正如杨振宁80年代就说“高能物理的盛宴已过”一样,多年来他一直反对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更希望大家将目光聚焦在量子学和固体物理学等上面。



在教育和科学领域,杨振宁虽然年数已高,但是还是十分关心,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从他与潘建伟之间的交往就可以看出一二。他是伟大的物理学家,杰出的爱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