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寅恪诗歌鉴赏:一榻

 银兴秋 2022-10-09 发布于四川

    原诗:一榻
    一榻昏昏送夕曛,长安方罫断知闻。
    江淹老去嗟才尽,杜牧春归感翼分。
    蜀郡玄文终寂寞,子公大力枉纷纭。
    残年废疾成何事,剩卧山中玩白云。
    (作于1964年,推测为1964年12月左右。)


    历史背景:
    1964年6月陈寅恪为二十九年前所写的《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辨证》一文补写“附记”;12月为《论再生缘·校补记》作序;此年完成《柳如是别传》。


    1963年12月12日,江青以“京剧革命”为名,在文艺界煽动极“左”思潮。1964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其所属各协会开始整风,是“文革”前夕的练兵。


    赏析:
    “一榻昏昏送夕曛”句没有用典,全句直译为在床上糊里糊涂地送走落日的余辉,隐含作者目疾、膑足等疾病缠身,还要遭到嘲讽、批判等精神折磨,其心情很沉郁。
    “长安方罫断知闻”句中“长安”暗指北京。“方罫”在此指棋盘上的方格。全句直译为根据长安棋盘上的方格就能判断消息,在此隐含自己根据北京的新闻、消息等判断政治运动情况。
    “江淹老去嗟才尽”句化用宋代刘辰翁《水龙吟·何须银烛红妆》中“但相如老去,江淹才尽,有何人赋”而来的成语“江郎才尽”,指南朝·梁江淹少有文名,世称江郎,晚年诗文无佳句,时人谓之才尽。全句直译为江淹老后叹息才华已尽,此处作者以江淹自比,说自己学术上的才思衰退,不能适应时代。
    “杜牧春归感翼分”句中“杜牧春归”指载于《唐阙史》的《叹花》诗本事,亦称杜牧湖州韵事,其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或者借指寻春去的太晚以至春尽花谢,不必埋怨花开得太早。“翼分”是成语“比翼分飞”的化简,比喻恩爱夫妻被迫分手,此处指杜牧姻缘未到。全句直译为杜牧在湖州寻春时感受到姻缘未到,只好留下《叹花》及遗憾。此句以传说故事中的杜牧自比,隐喻怀才不遇的情愫。


    “蜀郡玄文终寂寞”句中“蜀郡玄文”指西晋左思《三都赋》中的《蜀都赋》而来,事迹出自《汉书扬雄传》,“玄文”指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扬雄所著的《太玄》、《法言》等文章。全句直译为蜀郡郫县人扬雄的《太玄》等著作终归孤独冷清,此句以汉代扬雄自比,隐喻自己的《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著作得不到出版与传播。
    “子公大力枉纷纭”句中“子公大力”指西汉陈汤,字子公,前36年)以西域副校尉与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矫制发城郭诸国兵及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进击康居诛郅支单于,赐爵关内侯射声校尉,成帝初丞相匡衡劾其矫制发师被免官,又上书言康居王侍子非王子失实削爵为士伍。全句直译为西汉陈汤诛郅支单于的矫制争论白白地多而杂乱。此句隐含自己的学术著作在海内外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残年废疾成何事”句化用宋代陆游的《残年》诗意而来,直译为自己晚年脚废目疾做不了任何事情,真实表达悲观失望的心绪,流露出凄凉的境况。
    “剩卧山中玩白云”句化用唐代王勃《山中》的意境而来,直译为剩余卧床的时光,仿佛在深山玩弄闲云,隐含作者宁愿偏居一隅坚守思想理念的底线,也不会遭到批判就放弃自己的主见,去附和政治运动中的人和事。


    全诗以江淹、杜牧、扬雄、陈汤自比,借别人的事迹,述说自己凄凉的处境,感叹生不逢时的无奈,预测孑然而去的结局,决心遭到批判也不放弃主见,更不会去附和某些人和事,其坚守文化底线的志向不言自明。


    此诗写于“文革”的前夕,其隐喻很深,政治风险极大,有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气势,“一榻剩卧”与“幽州台歌”的高低之中,作者的悲剧色彩更浓重,更加凄绝。


    附诗1:释善珍《一榻》
    奇事浑无俗事稠,扫除一榻梦沧洲。
    草虫呢呢儿女语,风蝶翩翩公子流。
    烟雨楼台六朝寺,图书鸡犬五湖舟。
    少年伴只孤筇在,时复相从说旧游。
    (释善珍:字藏叟,俗姓吕,1194年生于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十三岁落发,十六岁游方,入西湖灵隐寺参妙峰之善禅师,历主光孝、承天、雪峰诸寺,后奉诏主持径山,1277年5月示寂。能诗,以五律见长,有《藏叟摘稿》二卷。
    (此诗以高僧的智慧,用诗人的语言表达“奇事浑无俗事稠”的世态,述说南宋晚期的社会状况,其意义别具风味。


    附诗2:陈寅恪《寒夕》
    寒夕无文晏,闲居有病身。
    废残天所命,迂阔世同嗔。
    飘忽魂何往,迷离梦未真。
    酒茶今并禁,药物更相亲。
    (作于1964年,推测为1964年12月左右。)
    (此诗与《一榻》相同,但更偏重于现实生活的真实白描,其主题为自己贫病交加、心力衰颓、境况凄凉,简而言之就是悲绝。


    附诗2:陈寅恪《解嘲》
    此生未学种花农,惭听阇黎饭后钟。
    觅得哀家梨一树,灌园甘任郭驼峰。
    (作于1964年,推测为1964年12月左右。)
    (此诗与《一榻》《寒夕》为同时期的姊妹篇,借古人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境况,在归隐不成、遁入寺院不能的万般无奈中求得聊以自慰,读后万分凄凉。

(所有照片均为网络下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