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体质吃什么饭,防范危害健康的隐性内贼,为治未病大智慧

 逍遥_书斋 2022-10-09 发布于河南

五形人体质,内涵人体先天阴阳寒热量比,什么体质有什么气质,什么体质得什么病;什么体质吃什么饭,什么体质用什么方。调体质,护健康,得长寿。——体质秘语

五形人,各有各的体质。该体质包含了个体的形、色、音、貌、态五个方面的外在呈现,及其阴阳、五行、八卦多重表象与其内涵的先天阴阳寒热量比。此先天阴阳寒热量比,就是此个体的健康原点和标杆。从阴阳四时,为治未病,得健康的总原则。从阴阳就是从寒热,从四时就是依从人体一生不同时间规律而从寒热。

而影响人体先天阴阳寒热量比的基础且重要的因素,就是饮食物。

食色,性也。进食和繁殖,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在动物的本能属性。人活着,除了需要阳光和空气以外,还需要从饮食物中摄入营养物质。现在已经证实,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为七大类营养素,包括水、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这些营养素,都可以从日常饮食物中获得。日常饮食物包括主食(米、面、谷、薯类)、副食(鱼、肉、禽、蛋、奶类、植物油)、蔬菜、坚果、盐、饮料等。其中,主食主要提供糖(碳水化合物),副食主要提供脂肪(脂肪酸)和蛋白质(氨基酸),蔬菜、坚果、盐、饮料主要提供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和水。

饮食物膳食宝塔示意图

人体,做为一个活体的容器,它的空间是有限的,它的性质是生物组织。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在摄入饮食物(进食)时,需要有两个方面的限制。

一个方面,人进食的量是有限度的。一般人的胃,和自己的拳头大小差不多,在进食时它扩张一倍左右时,就会有饱腹感。人就感觉吃饱了。这算是十成饱,最大的量了。如果吃饭时不到饱腹感时,叫没吃饱。

人体活动时,胃排空需要三到四个小时,所以正常人一天白天是需要吃三顿饭的。晚上由于整个代谢只有白天的三分之一,所以一般晚上是不用加餐的。现代人因为夜间工作或玩乐,人体没有进入休息状态,而保持在活动状态中,自然就会产生饿的感觉,需要加餐。

中医讲的治未病原则,是小柱留灯,既不太过,也无不及,适中为宜。因为饮食量太过,一伤肠胃,二留邪毒;饮食量不及,一为谷气化生不足,二为排邪无力。保持适中,既不伤肠胃,又能化生足够用的谷气,保持正常的排邪能力。这是人体应对饮食量限度的适应方式。

文章图片2

小柱留灯示意图

除了量的限度,中医治未病最重视和强调的,既要把握饮食物营养素和量,更要把握饮食物的先天阴阳寒热属性,及其对人体先天阴阳寒热量比的影响。

这是中医对健康最智慧的认知,点到了人体生病的要害:病从口入。一是饮食物过量或不及会使人得病,二是饮食物寒热偏性会使人得病。并且这种影响因素的占比非常大,超过60%。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数据。60%什么概念?是说如果能够掌握好进食的量和属性,就能避免60%以上的疾病,就能保证有60%以上的自然寿命。那是多少?120岁乘以60%,等于72岁。

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的话,那人人最起码活到72岁,并且是在不得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活到72岁。这是多少了起的事情!所以说,民以食为天,是有道理的,吃饭确实是天大的事儿。连皇帝都不驱饿兵,也是这个理儿。

如何把握个体吃饭的量和属性,首先得确认自己是五形人中的哪一形人。只要知道了自己是哪一形人,体质就清楚了,它所内涵的先天阴阳寒热量比就摆在那儿了。它就是标杆,我们每个人吃饭,除和量以外,就是要保证所吃进来的饮食物的寒热属性,不要造成先天阴阳寒热量比的改变。那样,就可以保证健康地活到72岁了。

下面,我们详细谈谈饮食。

饮食,包括“吃”和“喝”。吃,本义是口中含物而语言不清。喝,本义是大口饮水。有吃有喝为食。饮食为人体最为重要的生命本能活动,“食、色,性也”,“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均说明了饮食的本能性质,以及对人体的极端重要性。

饮食,是人体后天“宗气、卫气、营气、血、津、液”的唯一来源,为人体先天元气之一“胃气”的功能表现。

胃气充足的特征有四个方面:到点就饿、过点不饥、多点不撑、饭后舒服。

胃气,一方面主导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化生“宗气、卫气、营气、血、津、液”。另一方面,五藏六府皆受“胃气”所禀,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饮食,既是人体“胃气”的功能体现,又是人体“胃气”耗散的途径。合理的饮食,是节养“胃气”的基础;不合理的饮食,是伤损“胃气”的内贼。

胃气的阳性属性,使“寒”成为五形人节养“胃气”的天敌。无论是阳多阴少、形质偏热的木形人、火形人、金形人,还是阴多阳少、形质偏寒的土形人、水形人,过于寒凉的饮食,包括温度上寒凉和性质上寒凉的饮食,都会直接损伤“胃气”,这一点,是需要特别着重指出的,也是五形人节养“胃气”的基础。

人属于自限性生物体,新陈代谢均有“量”的限制。胃的功能也一样,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的开山鼻祖李东垣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自倍,就是过量,《素问·五常政大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每消化一份饮食,就耗损一份“胃气”。饮食量越大,“胃气”耗损越多,就是所谓“水谷与元气不两立。”

饮食过量,就会直接损伤“胃气”。这一点,应该是公认的常识。因为“胃气”对于人体来讲,实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保住了“胃气”,就等于保住了“寿命”。

五形人中,土形人先天“胃气”最足,木形人、火形人次之,金形人、水形人则“胃气”较弱。因此,笔者愿意再次强调,饮食不过量,是为五形人“节养胃气”的基础。木、火、土、金、水五形人,有各自的先天阴阳寒热量比,是人体健康的平衡态,是五形人治未病的目标和起点。饮食物的“阴阳水火寒热”属性,势必会选边站,阴水寒属性的饮食,就会加重阴水寒,体内阴水寒性的物质就会增加,阳火热性的物质就会相应减少,阴阳失衡,呈现未病和已病;阳火热属性的饮食,就会加重阳火热盛,体内阳火热性的物质就会增加,阴水寒性的物质就会相应减少,阴阳失衡,呈现未病和已病。

由此可见,饮食物能够耗损“胃气”方面,除了“寒”和“过量”以外,饮食物本身的寒热属性,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而饮食物寒热属性的选择,是与五形人的“先天阴阳寒热量比”相关的。

阳热多阴寒少的木形人、火形人、金形人,就需要多用寒性的饮食物来维持平衡,中医称此为“热无犯热”;阴寒多阳热少的土形人、水形人,就需要多用热性的饮食物来维持平衡,中医称此为“寒无犯寒”。

如果“先天阴阳寒热量比”属于阳热多阴寒少的木形人、火形人、金形人,多吃了属性为阳热的饮食物,就会直接改变其“先天阴阳寒热量比”,中医称此为“热以犯热”;如果“先天阴阳寒热量比”属于阴寒多阳热少的土形人、水形人,多吃了属性为阴寒的饮食物,就会直接改变其“先天阴阳寒热量比”,中医称此为“寒以犯寒”。

这就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反复强调的:“热无犯热,寒无犯寒,药食宜也。从者和,逆者病。寒热内贼,其病益甚”,“药食宜也”,是说饮食和用药一样,都得讲寒热属性,都得讲用在哪一形人身上;“寒热内贼,其病益甚”。内贼,就是家贼。是说饮食物的寒热属性,对于人体来说,属于“家贼”。家贼是最难防的,危害也是最严重的。其损伤元气最重,且最隐蔽,其所造成的病情最重、恢复起来最困难,所以才说“甚”。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人的一生中,吃什么都没有吃饭吃得多。人一天吃3顿饭,一年吃1095顿饭。如果活72年的话,就是4730400顿饭。一顿饭平均按500克计算,重量可达19.7吨。这么多的饭,“寒无犯寒、热无犯热”,叫“吃对了饭”;“寒以犯寒、热以犯热”,叫“吃错了饭”。吃对了饭,人就能长寿;吃错了饭,人就会减寿。

文章图片3

饮食寒热内贼示意图

饮食物的“犯寒或犯热”,损伤的不止是“胃气”,而是整个人体“元气”。这一点是需要特别提醒到大家的。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吃对了饭”,没有“犯寒或犯热”,也要掌握一个增气的度。《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久而增气,是谓“少火”,少火则生气,为物化之常;气增而久,是谓“壮火”,壮火则食气。食气,即为损伤元气。

因此,木形人、火形人、金形人的“饮食物”,凡性属凉、寒,味咸、甘、酸、苦者,为“从”,未超过“久而增气,物化之常”这个度,就不会损伤元气,结果则为“和”,是健康无“病”,是真正的“治未病”。凡性属温、热,味辛者,为“逆”,凡性属凉、寒,味咸、甘、酸、苦者,为“从”。

但若超过“久而增气,物化之常”这个度,均会直接损伤元气,改变其“先天阴阳寒热量比”,结果必然为“未病”和“病”,是真正的“病从口入”;

土形人、水形人的“饮食物”,凡性属温、热,味辛者,为“从”,未超过“久而增气,物化之常”这个度,就不会损伤元气,结果则为“和”,是健康无“病”,是真正的“治未病”。凡性凉、性寒、味咸、甘、酸、苦者,为“逆”,凡性属温、热,味辛者,为“从”,但若超过“久而增气,物化之常”这个度,均会直接损伤元气,改变其“先天阴阳寒热量比”,结果必然为“未病”和“病”,是真正的“病从口入”。

人之情性,恶死而喜生。人之一生,饮食“犯寒或犯热”,是伤损元气的第一元凶,是自减寿命的第一内贼。然而,食欲乃本心萌发之性。人对美食诱感,大多时候是一味追逐的。美食当前,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了再说。结果“犯寒或犯热”,吃错了饭,有了口福,却没了幸福。一旦得上病,就只能把“吃药”当吃饭,把“毒命”当寿命了。

正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笔者在此,想强烈呼吁的是:在现代饮食讲营养的同时,一定要更加注重饮食物的阴阳寒热属性,是为真正的“吃对饭”,才真正符合中医“治未病”的要求。

佛语有云:“照见名智,解了称慧”。什么体质吃什么饭。

木、火、土、金、水五形人,坚持“吃对饭”,“热无犯热、寒无犯寒”,通过节饮食,维持人体“先天阴阳寒热量比”,则可节省一大半元气,自然留住一大半寿命,轻松活到72岁。

没病的人吃对饭,可以维持身心健康;

有病的人吃对饭,可以加速疾病的康复,少犯病,少住院,少吃药,少花钱;

儿童吃对饭,可以不生病,健康成长。智力好,发育好;

孕妇吃对饭,可以健康育儿,不生病,生下健康宝宝。

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饮食之中。当我们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一生健康、终其天年“之际,便会发现,原来“吃饭就等于吃命”,也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饮食对于人来说,那种“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绝妙意境!

寒、饮食过量、饮食物犯寒或犯热,直接损伤人体“胃气”。现代水污染、食品污染、化肥、农药、重金属、激素、添加剂超标等,常常使饮食物带毒,则既损伤“胃气”,又损伤人体“元气”。还有吃进来的药物,也属于带毒的饮食物,同样既损伤“胃气”,又损伤人体“元气”。

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素问·异法方宜论》中,直接称药为毒药,药是用来利用偏性来攻击病邪的,《素问·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最高明的方法是中病即止,药不可过,《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就是强调在用药之时,要根据药物的偏性、毒性大小,对于“胃气”与人体“元气”的伤害程度,适当调整药物的用法用量,如偏性、毒性大者,则药用为六分;无偏性、毒性者,则药用可为九分,然后靠“食养尽之”,就是出于对节养 “胃气”和人体“元气”的考虑。

从这个意义上讲,吃食物要好过吃药物,也就是中医常说的:药补不如食补,药治不如食治!

下面的课程,将系统讲述调体质方案之“什么体质吃什么饭”。欢迎继续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