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源头活水、渠清如许 ——例说历史专业阅读向历史教学转化的三种实践路径

 新用户4129qco2 2022-10-09 发布于四川

本文选自《历史教学》2016年第7期。

“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时会读一些相关专业书籍,并且特别关注把阅读收获转化为现实教学实践。

空说到细说


很多历史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学生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很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篇名为《教学合一》的文章中叙述道:“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 

如何才能使这种情况有所改革呢?学生喜欢历史,是喜欢鲜活的历史,历史因何而鲜活呢?因为细节。笔者在教学中曾做了一些尝试,这里举两个例子。


例一,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提到:雍正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控制。开始,笔者就密折制来说密折制,学生反应冷谈。记得以前读冯尔康著《雍正传》是这样叙述的:


雍正在李维钧的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奏折上批道:“近日年羹尧陈奏数事,朕甚疑其居心不纯,大有舞智弄巧潜蓄揽权之意,你同他的密切关系是奉旨形成的,不必恐惧,但要与他逐渐疏远。”接着,雍正在湖广总督杨宗仁的同月十五日奏折上写道:“年羹尧何如人也?就尔所知,据实奏闻,'纯’之一字可许之乎?否耶!密之!”说白了,就是讲年羹尧不是纯臣。

第二次学习密折制这一内容时,笔者把上述细节给学生做具体描述,使学生“如临其境”。学生们注意力集中,听得津津有味。雍正通过密折制来惩治年羹尧这个实例,让学生知晓密折制具体运作过程,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密折制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本质。

例二,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提到: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第一次授课时,笔者在采用如下这段材料:


陈独秀原未打算留在北京,他要回上海办《新青年》杂志,因而对蔡元培的邀请不得不辞谢,并推荐胡适担任文科学长。蔡元培表示很希望与胡适早日共事,但对陈独秀仍不放过,犹如刘备的“三顾茅庐”一样,天天去做思想工作。关于《新青年》杂志,蔡元培对陈独秀说:“那没有关系,把杂志带到学校里来办好了。”由于蔡的诚意感人,又解决了某些实际问题,陈独秀接受邀请,同意到
北京大学工作。


这一则材料,很好反映了蔡元培先生为招聘贤才不辞辛劳、礼贤下士,却并不能体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笔者通过阅读赵元庆著《蔡元培传》找到下列这样一些材料:他(辜鸿铭)早年在英、德等国家学习10年,精通英、德、法、希腊等国语言,得过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受马建忠影响,崇信中国旧学和封建伦理道德。蔡元培以其学有专长,留聘为文科教授,并在英文门研究所主讲英诗。


蔡元培选拔了一个自学成材的梁漱溟。梁漱溟仅是一个24岁的青年,中学毕业后报考北大未被录取。蔡元培决定破格请梁到北大讲授印度哲学。后来,他在北大以“研究东方学”为名,推出孔教,与新文化相抗衡。

面对学术观点的分歧,蔡元培以“有容乃大”的恢宏气度一一容纳之。 [6]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陈独秀、辜鸿铭和梁漱溟各有怎样的个性特征。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激进如陈独秀、保守如辜鸿铭和梁漱溟,都被蔡元培聘来当作教师,各种不同思想主张和学术观点在北大能够各行其道,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蔡元培办学方针有了深切感受和认识。

陈说到新说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种现象:学生常常对课本上所呈现单一陈旧的观念,反应冷淡或表示怀疑,对教师在课堂上翻来覆去讲述某种单调理论感到乏味。


例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第二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评价义和团反帝运动这一内容时,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在课本上划着相关内容。在他们心目当中这样的评价公式早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教师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也会让他们对历史课本身渐生轻视的意思。


后来,经过阅读和反思,我发现这样现象的出现和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有关。“青少年由于逐步掌握了系统知识,开始能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一些复杂的因果关系,同时由于自我意识的自觉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常常不满足于教师、父母或书面中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喜欢独立寻求或与人争论各种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如何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思考,这对历史教学有效深入展开有重要意义。笔者自觉地加强对新史学观点了解和认识,把不同史学观念引入历史教学。例如,再次学习义和团评价这一内容时,笔者按照下面所述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让学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段材料是怎样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其中最极端的则认为凡是带洋味的人和物均应消灭。杀洋人,杀 “二毛子”,杀信西方宗教的教徒和愿意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中国人,拆铁路、割电线、毁机器、烧房子,围攻外国使馆………总之,力图以愚昧和野蛮对抗和消灭现代西方文明。结果招致八国联军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又一次难以洗刷的痛苦和屈辱。令人吃惊的是,在大陆至今仍有一些史家认为这是一次革命高潮,是反侵略的壮举!

学生在阅读这段材料时,反应是比较强烈的,因为材料中所论述的观点,和课本上的观点是完全颠倒的。教材认为列强入侵导致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两种截然不同观点,旧说有合理性,新说也不是没有道理。这就引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他们对如何评价义和团进一步深入思考。


当学生思考处于冲突顶峰的时候,把如下两则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并回答这两则材料是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在这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抵御外儒的强烈愿望是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的。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矛盾是历史规定性的体现。旧的生产力只能找到中世纪的社会理想,也只能找到中世纪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

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它们区分了近代爱国主义的两种不同的时代内容,并显示了历史的多面和错杂。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这两段文字后,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有正义一面的,运动中表现了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由于历史局限性,拳民注定有排外主义。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为了让学生乐于思考,教师应该适当地把一些具有代表性史学观点引入到历史教学中来。这样教师所上的课可以少些虚妄,多些真实,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也将深化起来。

散说到通说


网络的发达,多媒体技术普及,给当下历史教学增添不少活力,然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有些课堂表面热闹非凡,内容丰富多彩,可是却没有明确贯穿始终的线索,没有明晰贯通意识。要克服知识分散的弊端,就需要教师有一种会通意识,找到历史本身发展逻辑脉络,把历史逻辑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密切地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经进行过一些尝试。这里举一例。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本专题在导语部分线索较为清晰:新思想萌发、维新思想成熟、民主共和思想兴盛,从器物到制度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

学完这部分内容后,学生也只是能够把看似整齐有序的内容罗列一下。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对我理解“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课内容内在逻辑有很大启示作用。

洋务运动跟当初的林则徐和魏源一样在“存陈布新”,也就是他们所遵循的“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布新,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陈先生所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在这个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改变着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


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翻译、出版、科技、学堂、留学生为内容的近代文化事业都是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有益结果。这些东西是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对立物,虽然力量有限,但终究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洋务运动中的布新,创办官办近代工业,以及在官办影响产生民办企业。甲午一战,民族危机加深,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除陈布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核心维新派进行了半除陈布新运动,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准备了条件。

外国资本主义给中国带来屈辱的同时,也给中国历史发展带来动力,虽然这动力并不是那样强。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离不开外国资本主义,也离不开和强大顽固旧势力的缠斗。旧势力强大顽固使得中国的近代化之路艰难而曲折。

对这一点,陈先生有经典的论述:然而,在那个时候,不愿意变的人更多。所以,一方面是沉重的压力,变局迫来,逼使认识深化;认识的深化又推动改革越出旧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旧嬗递的每一步,都会遇到利益和道德召唤来的愤怒的卫道者。近代中国就在这种矛盾中拖泥带水地趔趄而行。 

通过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我对《顺乎世界潮流》这一课内在逻辑有了清晰深刻的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式发展演变逻辑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呢?笔者在上课过程,用新陈代谢这样一条逻辑主线把各部分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完这一课后,学生对近代中国思潮有了整体性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体悟到近代历史发展中存在新陈代谢式辩证逻辑而满怀喜悦。而且学生本身历史思维能力,特别是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由空说到细说,由陈说到新说,由散说到通说,这些转变实现离不开历史专业阅读,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尝试。上述三种转变思路也为我们把历史专业阅读转化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三种不同路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