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坐标江南,地处三省通衢。虽在近代屡遭战争与兵灾,但也因各地移民文化交汇而致一村有方言多种,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中医门派与特色医技,所以本地在二十年前有多名村医集数辈之专长。 ![]() 点击加载图片 名村医成“非法行医者”,改行看大门 由于近年基层医疗改革制度及政策的推进,这些原先声传百里、门庭若市的杏林妙手或关门歇业,或改行谋生,或与人合作,或沦落为非法行医。 祖传儿科声隆多省在一个群山环绕、树木葱郁的乡村,有位祖传多代的儿科妙手,专以挑四缝穴治疗小儿咳嗽及消化不良。由于取穴独特、治法不常、疗效确切,在家长们的口口相传下一个只有他本人坐诊、妻子帮忙打把下手的小小村卫生室日接诊量超百人,并且还有许多外省患者远涉千里慕名而来。 可是多年前相关部门为了在县医院集中收治儿童手足口病,规定村卫生室一律不能接诊小儿发热及腹泻类症状,该村医因违规被查封罚款,在备受打击及心灰意冷下,这位集数代单传的儿科名医,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乡村医生选择了关门歇业,改行到某某工厂看大门。目前该村医现还健在,但已不问医事十来年。 独擅伤科名闻百里林村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师承于六代祖传的伤外科名医,几年侍诊后深得治疗伤科精髓,就在本地开了村卫生室专治跌打损伤与筋骨疼痛。由于专业,屡起沉疴,病人纷至沓来,有远在百里之外,有隔县隔省者…… 可是在本地乡村一体化的实施中,这位林村医因病人多而业务兴隆,被同在卫生室的村医嫉妒排挤。林村医自己不具备开个人诊所的执业资质,只有跳出村医队伍与人合作在县城开了一家诊所,由于在病人中积累了多年的医誉,业务自然兴隆,可是林村医却永远离开了乡村医生岗位。 眼科圣手名传多地本地有家世传中医专治眼科,其兄在建国初期被推荐上调至省中医院成了眼科名医,其弟在乡下参加赤脚医生队伍,在本地开村卫生室为村民治些小病小痛的同时专以家传眼科为特色,为方圆百里的眼疾患者提供着独特与精湛的医疗服务,由于收费低廉,治疗效果又好,深得病人信赖,其在年老时又传承给了儿子。 在乡村一体化推进中,其儿子没有考取乡村医生资质证不能进公建公营的村卫生室,只能苦苦坚守着那间小小的为千万人送来光明的眼科诊间,但是由于没有执业资质涉及非法行医,屡屡被查被罚,难以体面地生存下去,甚至濒临关门歇业。 斑秃妙方一抹即效斑秃虽是小病,但口服用药取效慢,有半载一年不愈者。本地有位村医,在村上开卫生室的同时还传承有祖传秘方专治斑秃一抹即愈,名传百里之外。在近年本地开展的乡村一体化中,这位擅于治斑秃的村医只有冒着非法行医的风险,在家中为求治者施药,被查被罚过。 由于涉及到“非法行医”及医疗风险,这位年近花甲的村医已经婉拒了一半以上的斑秃患者,怕一把年纪缠上官司,几代医誉毁在自己手中。故这手治斑秃的绝技也将在不久后面临失传,几代创下的治斑秃牌子也将“砸”在今天。 专为针刺门庭若市王村医家三代祖传以针治人,见效快收费低,深得十里八村村民信赖。退养后每天来求诊者络绎不绝,王村医专用针灸为他们解除病痛。但由于王村医是退养的乡村医生,离开了村卫生室就没有了行医资质,故王村医在家里为村民扎个针,属于非法行医多次被查封罚款。 现在的王村医虽然年老体衰还坚持为村民针刺服务,但是不敢光明正大及大张旗鼓地坐堂行医,只私下接诊几个熟悉的病人,以免被心怀不轨的人投诉而罚款。 以上列举的几位村医,他们都不是“假白褂”。他们由于各种原因跳出或退出村卫生室,有的干脆改行,有的冒着被查被罚的风险“非法行医”。 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确确实实有着一套治疗某种疾病的“绝技”,深得患者的信任与信赖,可惜的是他们在若干年后都将默默消失在泥土香的乡村,本地乡村医生队伍中将再无这些名闻遐迩的医林圣手。那么,要“砸”这些村医牌子的,究竟滚滚的时代还是缺乏了人性化的政策呢? |
|
来自: 柠檬猪nyzbh9re > 《中医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