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粹党的崛起

 明白123456 2022-10-09 发布于上海

图片

1931年,希特勒和国家社会民主党和冲锋队(SA)的成员在慕尼黑党部的 '褐屋' 食堂里。

导读

   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缩写为NSDAP;简称为国社党,通称纳粹党)在魏玛共和国经济崩溃的同时发展为一场群众运动。肆无忌惮的煽动性政治宣传、希特勒的演讲技巧以及共和国总理布吕宁(Heinrich Brüning)的错误帮助纳粹党在1930年获得了德国选举史上绝无仅有的压倒性胜利。

* * * * * * *

来源:《时代周刊》

作者:沃尔克·乌尔里希博士(Dr. Volker Ullrich)

发表时间:2022年9月21日

译者:冰原

* * * * * * *

    希特勒在1930年2月初的一份密信中写道:到目前为止,他始终在回避给出纳粹党取得成功的具体日期;但此刻,他可以胸有成竹地预言到,德国将最迟“在两年半至三年的时间内走出它饱受屈辱的最黑暗的时刻”,而“我们的运动也将在那时迎来胜利”。

    这则预言在1930年初听上去也许像是一个对自己的天命深信不疑的邪教首领的幻想。毕竟,纳粹党在1928年5月的帝国议会大选中只获得了2.6%的选票。但仅仅几个月后,情況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1930年9月14日的帝国议会大选中,纳粹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原本被人嘲讽为政治光谱右翼边缘的无耻之徒的希特勒陡然间跃入了德国政治的中心。他原本向追随者们宣传的模糊的目标,此刻显得不再遥不可及:希特勒的纳粹党开始真正拥有了权力。

    这一发展并非完全出人意料。1929年州议会选举和地方选举的结果就已表明,纳粹党正在不断崛起。在5月12日的萨克森州议会选举中,纳粹党所获得的选票由1.6%增加到5%;一个月后的梅克伦堡-施维林州议会选举中,纳粹党获得了4.1%的选票,相比上届翻了一倍;而在6月底的科堡市议会选举中,纳粹党甚至还赢得了议会多数席位。

    1929年秋,纳粹党参与了由德国国家人民党(Deutschnationale Volkspartei; 缩写DNVP)党首、媒体大亨阿尔弗雷德·胡根贝格(Alfred Hugenberg)发起的反对新制定的长期赔款支付计划“杨格计划”(Young-Plan)的运动,并利用这一机会刻意表现出右翼反对党的形象,以吸引人们关注。同年秋天的州议会选举中,纳粹党再次大获全胜,赢得了更多选票:纳粹党在10月27日巴登州议会选举中获得了7%的选票,在12月8日的图林根州议会选举中甚至获得了11.3%的选票。

    不过,希特勒的政治运动在经济大萧条的阴影下才取得了真正的重大成功。1929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本身便对德国造成了沉重打击;而祸不单行,1930年3月执政大联盟破裂,组建以海因里希·布吕宁为首的总统内阁,并且能够不顾议会多数席位的比例关系而通过颁布紧急法令的方式执政,由此造成政治机构急剧丧失其公信力,使本就严峻的局势进一步恶化。

    希特勒从一开始就决心毫无顾忌地利用这场经济与政治上的双重危机来实现其自身目的。而他计划采取的策略淋漓尽致地体现在1930年初图林根州政府的组建过程中:不顾党内左派反对,在1929年12月的选举中实力得到增强的纳粹党最终还是与德国国家人民党和德国人民党(Deutsche Volkspartei;缩写DVP)组建了执政联盟。不过希特勒要求纳粹党接管两个重要的政府职能部门,即内政部和国民教育部。纳粹党接管了内政部,就能够掌控警察部门;接管了文化部,就能够掌控整个教育体系。因此,这不仅仅是一个组建联合政府的问题;希特勒想要实现的是从内部夺得政府的行政权。

    执掌图林根州政府这两个职能部门的是曾参加1923年啤酒馆政变企图的威廉·弗里克(Wilhelm Frick)。他在14个月的任期内所推行的施政措施,正是1933年1月30日后纳粹党在全国范围内将推行的措施的缩影:具备专业能力的公务人员只要有支持社民党的嫌疑就会遭到开除;学生们在学校中必须进行祈祷,弗里克认为,这些祷告必须要能够“抵御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人对我们人民的欺骗”;他任命著名的反犹主义者汉斯·F·K·君特(Hans F. K. Günther)担任耶拿大学新设立的种族研究学科的教授;此外,他还任命信仰坚定的纳粹党员保罗·舒尔策-瑙姆堡(Paul Schultze-Naumburg)担任魏玛艺术建筑学院的院长,此人上任后便立刻开始打压所谓的“堕落艺术”。不过,这场由右翼发起的文化大革命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因为这座歌德与席勒的城市早已沦为了纳粹党的堡垒:纳粹党人在1929年12月的选举中获得了23.8%的选票,远远高于图林根州的平均水平。

图片

威廉·弗里克(Wilhelm Frick)

    在1930年6月22日的萨克森州议会选举中,纳粹党再度大获全胜,收获了14.3%的选票——是1929年5月选举得票率的三倍——,也因此在议会中成为了继社民党之后的第二大党。“惊人的胜利”,纳粹党柏林大区长官和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评论道,“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个。其他所有党派都失败了[...]。尽情欢呼吧!”

党首是万众瞩目的焦点

    希特勒的政治运动在1930年春夏得以不断升温,变得声势浩大,也同样受益于布吕宁领导的魏玛共和国总统内阁犯下的错误。在预算修正法案被否决后,布吕宁于7月宣布解散帝国议会,而这个决定不仅是短视的,而且极其轻率,因为在萨克森州大选结果出炉后,每一个了解政治的人都必然会清楚地意识到,在9月14日举行的帝国议会重新选举中,纳粹党将会是最大的赢家。

图片

1929年在柏林的一次游行

    帝国议会解散的消息令纳粹党人兴奋不已。约瑟夫·戈培尔奉命领导竞选的宣传活动,也能够藉此证明作为纳粹党宣传部长的他是不可或缺的。他在6月23日的通告中要求道:“9月14日前,我们国社党员必须在每一座城市、每一座村镇都举行大规模集会活动,吸引世人的关注。”

    如此活动在德国还前所未有。无论是宣传海报,还是宣传游行和群众集会的组织安排方面,纳粹党都远胜于其他所有政党。在整个宣传活动中,纳粹党安排了1500名演讲者,仅在大选前的最后四周内,它就组织了34.000场集会活动。

    而万众瞩目的焦点则是党首希特勒。希特勒无论出现在何处,人群总会如潮涌般蜂拥而至。在帝国议会大选前的倒数第四天,有超过16.000名观众涌入了柏林体育馆。戈培尔在日记中写道:“然后希特勒出现了。欢呼声如山呼海啸般席卷而来。他演讲了一个小时。如此大规模的集会活动在柏林还是首次。我深深陶醉其中,观众也为之癫狂。”

图片

1930年9月柏林体育馆,纳粹党竞选集会

(© Bundesarchiv)

    不同于其他政治家,希特勒知道如何将自己塑造为民族的拯救者,如何让民众将救赎的期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他竞选演讲的核心内容就是对“魏玛制度”的攻讦,认为正是这种制度导致了国家衰败与堕落。他将西方模式的民主比喻为“穿旧的燕尾服”,根本无法解决紧迫的问题,因为这种制度将多数人的统治置于“领导者的权威”之上。

    希特勒还大力抨击政党的失败,指责它们只服务于赞助者的利益。“那些旧议会党派不受约束地行使了十二年权力,致使德国被肆意剥削,沦为世界的笑柄”。希特勒还说道,国社党则截然不同,它代表了一场“全新的德国人民群众的运动”,超越了狭隘的阶级利益和精英主义的优越感;它渴望在获得胜利后为整个德国缔造一个“民族共同体”,而此时此刻,它已经开始行动了。

    每当希特勒喊出这种政治宣传性质的美好愿景时,他确信听众们必然会疾风暴雨地表示赞同。与内部的团结统一紧密相连的则是国家崛起的承诺,就像1813年的普鲁士“起义”那样。

    虽然希特勒在宣讲他那狂热的反犹主义时试图稍稍克制他的语气,但他对犹太人的看法却没有任何改变。他每场演说必定会提到,犹太人不仅掌握着新闻媒体,还控制着证券教育所。每个听到这些演讲的德国人必然会意识到,一旦纳粹党掌权,德国犹太人将会迎来一段艰难的岁月。

    戈培尔在大选前夜写道,他相信国社党将会“大获全胜”。希特勒也预计,相比1928年的帝国议会选举,国社党在本次选举中将增获大量新选票;他的秘书鲁道夫·赫斯(Rudolf Heß)在9月10日报告说,他认为纳粹党有可能会获得60至70个议会席位。而大选的实际结果甚至还超过了这位纳粹党领导层中最为乐观的人的预期。相比上届选举的81万张选票,纳粹党最终赢得了近640万张选票;得票率从2.6%升至18.3%,议会席位则从12个激增至107个。德国选举史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压倒性的胜利。

    在大选中,社民党虽然以24.5%的选票巩固了其作为第一大党的地位,但比上届相比也失去了5.3%的选票。与此同时,德国共产党的得票率则从上届的10.6%上升至13.1%。这意味着,左翼政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捍卫在议会中的地位。此外,天主教政党的地位相对稳定,中央党和巴伐利亚人民党在大选中分别获得了11.8%和3%的选票;它们在上届大选中的得票率分别为12.1%和3.1%。

图片

1930年9月14日帝国议会选举各政党得票率

(©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图片

1930年10月13日帝国议会开幕大典。纳粹党首次入驻国会大厦。宣读开幕词的为议长卡尔·希罗德(Karl Herold)。他的左手边是时任副议长的赫尔曼·戈林(Hermann Göring)。图片左侧还可以看到全体身穿制服的纳粹党议员。

(© Bundesarchiv)

纳粹党吸纳了社会各阶层中反对魏玛共和国政治的选民

    1930年帝国议会选举中最大的输家是资产阶级中间党派和右翼政党。德国国家人民党只获得了7%的选票,为1928年选举的一半;德国人民党也同样遭遇失利,得票率从8.7%跌至4.5%;而1930年7月起改称为“德国国家党”的德国民主党,只获得了3.8%的选票,比上届帝国议会选举4.9%的得票率还要低。

    纳粹党却受益于保守派和自由派政党的衰败,并从它们那里吸收了大量流失的选票。此外,本次选举82%的高投票率(1928年的投票率为75.6%)也同样对纳粹党有利,因为此前未参与投票的选民中有很大一部分现在将选票投给了纳粹党。纳粹党人在主要信奉新教的德国东部和北部地区获得了最多的支持,而传统的天主教地区的民众则并没有轻易相信纳粹党人的承诺。

    社会学家特奥多尔·盖格(Theodor Geiger)在分析1930年帝国议会选举时提出了“中产阶级的恐慌”。事实表明,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的确比社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群体更容易受到国家社会主义的影响。但是,纳粹党依旧能够赢得劳动者的支持,不过,那些支持者主要来自于农业、手工业和中小型企业,而非传统的工业生产领域的工人阶级。失业者相反则更倾向于投票给恩斯特·台尔曼(Ernst Thälmann)领导的德国共产党。

    总体而言,与其政治对手相比,纳粹党更符合“人民政党”的形象,它吸纳了社会各阶层中反对魏玛共和国政治的选民,而男性选民往往比女性选民更倾向于投票给纳粹党。

    “欢呼声连绵不绝,一场难以置信的胜利。一派如痴如醉、斗志高昂的气氛。资产阶级政党被打垮了”,戈培尔对9月14日晚柏林体育馆的氛围是这样描述的。一天之后他又写道:“瞧见了吗,我们是如此快活,而敌人是如此惊愕。一下子就得到了107个席位。我们谁都没有想到 [...]。希特勒欣喜若狂。”

    纳粹党取得的空前成功使共和国的拥护者深受震动。选举翌日,在德累斯顿任教的罗曼语文学学者维克多·克伦佩勒(Victor Klemperer)写道:“107个纳粹党徒,真是莫大的耻辱,内战一触即发!“剧作家卡尔·施特恩海姆(Carl Sternheim)的前妻特亚·施特恩海姆(Thea Sternheim)感叹道:虽然“右倾”在意料之内,却没料到是这个结果,许多犹太裔的人因此变得完全不知所措了,预见到了将会有大难临头。在偏向自由主义的柏林《福斯日报》担任社会专栏作家的贝拉·弗洛姆(Bella Fromm)也记录下了九月选举之后弥漫在犹太裔德国人中的“一种恐慌”的情绪:“我们是否应该离开德国,在外国等待?”

    凭借9月14日的帝国议会选举,纳粹党一跃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你们根本不知道,我们运动的形势,尤其是希特勒本人的境况在一夜之间——就在选举当夜——发生了怎样的改变”,鲁道夫·赫斯在给他父母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忽然间成为了'地位显贵’之人。原先对希特勒避而远之的人现在突然'一定要’和他交谈。国内外媒体蜂拥而来[...]。知名的工商界领军人物私下里悄声地请求进行会晤。更不用说还有些人通过写信或其他方式让人知道,他们其实'始终在内心深处支持这场运动’”。

    这一惊人的胜利使希特勒相信,他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即通过选举实现上台执政的目标。他在大选之夜就说过:“宪法并不能规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它只能规定实现目标的途径。而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我们偏离这条合法的途径。”

    仅仅数天之后,他就获得了向公众说明他想要如何上台执政的机会。9月23日,莱比锡的帝国法院开始审理三名国防军乌尔姆守备部队的年轻军官违反国防部部长颁布的禁令为纳粹党进行宣传的案件。审理的第三天,希特勒被传唤出庭。他在庭上重申他将遵循合法途径: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采取非法手段实现他的目标,而是会寻求“符合宪法规定的方式在立法机构中获得决定性的多数席位”。与此同时,希特勒也清楚地表明他在夺得权力后有何计划:“如果我们的运动最终在合法的政治竞争中夺得了胜利,德国宪法法院便会让1918年11月的暴乱行径受到惩罚,让那些叛乱分子付出代价”。换句话说,希特勒只会在他尚未夺得权力的时候不使用暴力,承诺遵守宪法秩序也仅仅是一种策略而已,确保纳粹党拥有政治回旋空间,以便在合法性的掩护下颠覆魏玛共和国。

* * * * * * *

附录1:政党名称对照

Bayerische Volkspartei (BVP)  巴伐利亚人民党

Deutsche Demokratische Partei(DDP) / Deutsche Staatspartei 德国民主党

Deutsche Volkspartei (DVP) 德国人民党

Deutsche Zentrumspartei (Z) 德国中央党

Deutschnationale Volkspartei (DNVP) 德国国家人民党

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KPD) 德国共产党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NSDAP) 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SPD) 社民党

附录2:人名对照

Brüning, Heinrich      海因里希·布吕宁

Frick, Wilhelm          威廉·弗里克

Geiger, Theodor         特奥多尔·盖格

Goebbels, Joseph        约瑟夫·戈培尔

Göring, Hermann         赫尔曼·戈林

Günther, Hans F. K.    汉斯·F·K·君特

Herold, Karl            卡尔·希罗尔德

Heß, Rudolf             鲁道夫·赫斯

Hitler, Adolf           阿道夫·希特勒

Hugenberg, Alfred       阿尔弗雷德·胡根贝格

Klemperer, Victor       维克多·克伦佩勒

Schultze-Naumburg, Paul 保罗·舒尔策-瑙姆堡

Sternheim, Carl         卡尔·施特恩海姆

Sternheim, Thea         特亚·施特恩海姆

Thälmann, Ernst         恩斯特·台尔曼

* * * * * * *

原文出处:

https://www./zeit-geschichte/2022/05/nsdap-aufstieg-hitler-propaganda-wirtschaftskrise/komplettansicht

图片

感谢译者为大家提供这么优质的译文。希望大家多给予支持,比如一杯咖啡钱。译者本身就是德国大学历史系出生,在文章内容上都经过精心挑选,以高质量为首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