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 赏】洒脱舒展——杨岘隶书“易林语录”四条屏 ■董水荣

 朝歌淇水悠悠 2022-10-09 发布于河南

2022年9月28日《书法报》第38期封4

责编:唐福祥 邮箱:sfbs007@163.com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




清代隶书赏析系列(二十八)

洒脱舒展

——杨岘隶书“易林语录”四条屏

■董水荣

  纵观整个清代隶书,杨岘无疑是晚清时期代表性名家。实际上,到了晚清,隶书创作没有清中期那样鼎盛的活力,极少有书法家专注隶书的创作。隶书创作在边缘化的同时,书体之间的融合渐渐多了起来,楷隶、篆隶融合等成为风尚,书家多种书体创作的能力较为全面,也正因为这一特点,晚清隶书的创作更为开放、多元。杨岘在晚清书家中,是最为专注隶书创作的一位,并且成就也最具代表性。杨岘还擅长行书,也颇具个性,他的隶书也添加了行书的动势。

  杨岘(1819—1896),字庸斋、见山,号季仇,晚号藐翁,自署迟鸿残叟等。浙江归安人(今湖洲)。咸丰五年(1855年)中举,应会试不中,后在曾国藩、李鸿章幕中参佐军务。50岁以后负责海道漕运事务,官至盐运使,其间曾任江苏松江知府,因得罪上僚被劾罢官。晚年寓居苏州,读书著述。

  杨岘早期取法汉碑,在隶书上奠基于《石门颂》《开通褒斜道刻石》。这两种隶书经典都以舒展的用笔尽其笔势,形成开合有度的结构特征。杨岘同时也受到清代中期陈鸿寿、伊秉绶隶书平正的审美陶染。杨岘中期对端庄秀丽的《曹全碑》《礼器碑》《孔宙碑》有较大的兴趣,这种秀劲的隶书,一方面笔画的波磔突出,另一方面结字中某一笔画会特别舒展。晚年,他融会贯通,一反前人学汉碑均取其方整严密的习惯,对字形尽量采取上紧下疏的处理方法,尤其是撇、捺及长竖等笔画,波挑飞扬,将汉碑的雍容端庄通过迅速的运笔和熟练的提按动作,写出一种犀利峭拔、活泼飘动的个性。杨岘一生的隶书创作风格多样,是隶书创作中比较能见到性情的一种。

  杨岘这件隶书“易林语录”四条屏(如图)是庚午年(1870年)所作,其时年52岁,正值壮年,此件隶书有以下三个特征:

图片

杨 岘 隶书“易林语录”四条屏

  一、体势修长。汉隶大多以扁平、方正、规整为主,笔意凝重而静穆。这件隶书结构空间规整,甚至可以看到伊秉绶那种带有装饰意味的规整,使得整体给人端庄的审美效果。但是在方正、扁平的隶书常态上,杨岘一反常规,把体势拉长,这也许和他早期学《石门颂》有一定关系。杨岘的隶书用笔更多地带有《曹全碑》《礼器碑》笔调,舒展、波磔弧度大,特别是横画,收笔处向上挑的动作大。同时,作品亦明显带有《礼器碑》的秀丽。《礼器碑》和《曹全碑》在体势上,收放变化对比强,字态以扁带长。而在杨岘的作品中极少有宽扁形的体势。这件《易林语隶书四屏》仅有“仁”“之”“上”“人”“三”等是扁的。

  二、横粗竖细。在印象里,颜体楷书特别是《颜勤礼碑》的横画特别细,竖画特别粗。但是在杨岘的隶书里却一反“横细竖粗”的写法。横画笔墨饱满,健硕而滋润,竖画多瘦劲,形成明显的粗细对比。形成这种笔画的原因是横画与竖画的转换,不是在同一个“锋面”上,横画铺毫后,转为竖画用的是另一个“锋面”。这种用笔特征在金农的“漆书”中用得比较多,金农用笔如刷,所以横粗竖细。这样运笔无疑更为便捷而率性。其实在杨岘晚年其他作品中也突现了这种用笔,比如《隶书节录焦氏易林句轴》《隶书狂似诗如七言联》都是横粗竖细的写法。

  三、写意味尤浓。杨岘的隶书书写非常熟练,到了信手拈来的地步。大量的隶书创作,使他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书家在隶书创作上的生涩,舒张而凝练。杨岘晚年隶书用笔更为率性,下笔成形,甚至不作隶书特有的“藏锋”,直接尖锋入纸,起笔方式像行书一样。行笔比较快且有着明显的提按动作,使得节奏比较丰富,这种提按容易被认为掺以“颤笔捻管”的技法。认真细察却并不是,而是较快的运笔中带有提按形成的笔画形态的起伏。因为率性,杨岘的隶书一反汉隶的厚重,显得“草化”“轻化”,与汉隶书审美主流形成明显的反差。杨岘的隶书写意的个性,也因此突显出来。

《书法报》

国内统一刊号CN42-0062
编辑部热线027-8677857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