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云乡 ‖ 末代状元刘春霖

 倚月临风 2022-10-09 发布于河北
 过去北京著名的书画家都在琉璃厂各大南纸店挂有“笔单”,说的文雅一些叫作“润格”。你要买某人的书画,就到南纸店照单预定,到期取件便可。记得有一年家中有三个旧扇面,面上是两画一书,画是林琴南、姚茫父,字是樊增祥,想再配一个“字”的,裱四个镜框芯子,便到西琉璃厂清秘阁花八块钱订了一个末科状元刘春霖老先生的。


当时刘老先生在北京做寓公,闲中鬻书,厂肆各大南纸店都有“笔单”,而且是鼎鼎大名的清秘阁订的,自然不疑有它。届期取来一看,白纸黑字,纸墨精妍,图书鲜红,的确是“欧底赵面”馆阁体的“状元字”。自是“皆大喜欢”。(所谓“欧底赵面”,就是练字时先写欧阳询,瘦劲有力,练好骨架。再写赵盂颓,让笔势丰满圆润。清代举子到北京会试,会试取中之后,全体再到宫中举行殿试,最讲究书法。就是这种规规矩矩的字体。)不想问题又出在我手中。当时刘老先生的长孙,正好是我同班同学,我拿了这个扇面让他带回去给他爷爷看看。结果十分遗憾,老先生莞尔一笑,原来那件是假的。后来问到店里,才知是他们柜上的一位伙计摹仿的,便只收了点辛苦钱作罢了。这是当年与末科状元翁结下的一点翰墨缘,已是近六十年前的旧事了。
    


刘老先生是光绪甲辰科状元,正式名称应为“一甲一名进士及第”。这年是清末光绪三十年,即公元一九〇四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会试”。自此之后,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便彻底结束。“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郎也都成为历史上的名词了,因而刘春霖老先生不但是清代的末科状元,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状元是会试发榜后,再经“殿试”,经皇帝亲自点中的,所以叫“天子门生”。特别重视书法的好坏,所以“三鼎甲”以及翰林一般都是书法家。
刘老先生的字极为圆润,十分规矩,因他官做得不大,辛亥之后也未膺重要职务,所以字如其人,也十分拘谨,只能小,不能大,较之晚清其他状元如翁同酥、陆润庠等人是稍逊一格的。
刘是河北安肃县人,他前一科癸卯状元王彭寿是山东人,清代近三百年中,状元以江南人多,尤其是苏州,占了一大半还多,而最后即以一个山东人,一个河北人殿其后,结束科举制度,这也是一个特点。据说这是西太后那拉氏的主意。因为科举制度即将结束了。庚子北方遭了兵祸,最后取个状元以安人心。


辛亥后,官最大最出名的“状元”,是张謇,他是甲午年西太后那拉氏六十生日开“恩科”中的。以办实业出名,做过多少任总长。这位末科刘状元比之于恩科张状元,则有些望尘莫及了。惟一出风头的事,则是为上海犹太籍闻人哈同“点主”。所谓“点主”,就是在人死后,预先写好“神主”木头牌位上,用朱笔把“主”字上面的一个点点上。意思这样死人的灵魂就附在木头牌上了。哈同死后,特到北京礼聘状元到“爱俪园”点上这一“点”,管接管送,外送双双敬仪大洋四千银元。以翰苑之尊,为洋财主“点主”,说来这位“末科状元”也是十分凄凉的了。
按明、清两朝,最高级殿试之后,阅卷大臣评阅卷子,按名次排列,将最好的十本送给皇上亲自评阅,由十本再选五本,五本再评订一二三名。清末光绪无权,一切由那拉氏决定,因而这最后几科“天子门生”实际也是太后门生。最后两科:癸卯、甲辰的状元,一个山东人,一个河北人,自然都是那拉氏决定的。
那拉氏垂帘期间,同治六科、光绪十三科,共十九科,同治、光绪两朝共四十七年,每三年一科,应只十六科,何况光绪三十年就停了科举。实际因其间增加了好几次“恩科”,如六十万寿等等喜庆,加开一科。所以十九科了。这十九科的三鼎甲,应该说实质上都是“那拉氏门生”。


名人中赛金花丈夫洪钧是同治戊辰科状元,张之洞是同治癸亥探花,张謇是光绪戊戌状元,最后甲辰一科状元刘春霖、直隶,榜眼朱汝珍、广东,探花商衍鎏、汉军旗,第五名是二十年代末做过南京行政院长的谭延闽,论官比刘大多了,论字也比刘好多了。

阅读链接

邓云乡 ‖ 《曲园课孙草》与俞平伯的书香门第

邓云乡 ‖ 学人长寿——俞平伯先生琐忆

邓云乡 ‖ 多才叶恭绰

邓云乡 ‖ [学人佚事] 谢国桢和他的瓜蒂庵

邓云乡 ‖《北平笺谱》——郑振铎与北平的情缘

邓云乡 ‖ 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逸事

邓云乡 ‖ 金石文字学家唐兰与容庚

邓云乡 ‖ 沈从文的三重“凤凰”缘

邓云乡 ‖ 才女林徽因

邓云乡 ‖ “京华姑苏三老”之顾颉刚

邓云乡 ‖ 北大老学生

邓云乡 ‖ 三十年代北平艺苑名录

邓云乡 ‖ 南张(大千)北溥(心畲)

邓云乡 ‖ 大千艺事

邓云乡 ‖ 芝木匠——传奇齐白石

邓云乡 ‖ 胡子谈趣——苏东坡的花猪肉与丰子恺的人间烟火


      作者简介:邓云乡,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1953年10月起,先后在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书。1956年1月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1993年退休。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欢迎转发

投稿邮箱:

523090170@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