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氏起源与祖脉考证

 天涯浪子3399 2022-10-09 发布于陕西

第一节  王字由来

根据官方资料显示,截止2020年,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1.015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94%,为全国第一大姓。王姓稳居全球华人三大姓之首,也是世界十大姓氏之一。

研究王姓起源及历史,必先弄懂王字。

从字形上说,“王”字,三横一竖,简单明了。

从字义上看,“三横”指“天、人、地”,“一竖”将“天、人、地”联接起来,意指:上顶天,下立地。即顶天立地的人方能为王,换言之,“王”者,是顶天立地之人。

从字源上讲,“王”字的图形是一把斧头的轮廓,在混沌初开的氏族社会里,执掌大斧或圣火的是氏族首领。

“王”字的由来有着很多的解释,孔子认为“一贯三为王。”《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说道“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王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因此,“王”字系指至高无上的权威之士,特指君王。

 


第二节  王姓起源

王姓在中国姓氏的历史长河中久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王氏为姓,多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虞舜、殷商、西周诸王的后裔多以王为姓。宋代《通志》中,把出自“帝王之裔”的王氏分为三大主脉,即姬姓之王、子姓之王、妫姓之王。

一、源出姬姓之王,衍生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源出太子晋

相传,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有二十五子,其中一子名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高辛,高辛生后稷。后稷(周始祖),姬姓名弃,被尊为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后稷十五世孙姬发,率领部落灭商,而有天下,史称周武王。武王传二十一世至灵王姬泄心,是太子晋之父。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之子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乔,聪明早慧,幼有成德,因直谏而被废为庶民。太子晋被废以后,其子宗敬仍在朝中担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此后历代相传。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生活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裔孙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隋唐及以后复分为中山、河东、河内、邺郡、开闽、三槐等支,明清时期又开始迁往海外。目前,遍及海内外的近亿王姓人中十之八九尊太子晋为祖先。

2.出自毕公高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是周武王之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期,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富国强兵,开拓疆土,使魏一跃为中原霸主,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如京兆王氏、河间王氏、高平王氏、山阳王氏、风阁王氏等,也自称是毕公高的传人。

3.源自姬赤 

周幽王以后,周平王继承王位,并将国都从镐京(今西安)东迁洛阳。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

二、源出子姓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相传,子姓的远祖帝誉是黄帝的曾孙。自契十四传至商汤,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商汤十四代传至文丁,文再传帝乙。王子比干是商朝国王文丁的次子,帝辛(纣王)的叔父。

关于王子比干的名字,其实包括三部分内容。其中“王子”是当时人对他的尊称,因为他是帝王之子;“比”是他的封国,这一封国在古代的沘水流域,亦即今天的河南泌阳一带;“干”是他的名字。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王子比干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葬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市北)附近。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其子孙就以王为氏,并发展成为王姓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撒播至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河北新野、河东漪县等地,分别被称为天水王氏、东平王氏、新蔡王氏、新野王氏、山阳王氏、中山王氏、章武王氏、东莱王氏、河东王氏等。

三、源出自妫(gui)姓之王

王姓中的重要一支,至今尊奉虞舜为祖先,自称是舜后裔,是妫姓之王。妫姓始祖虞舜家族活动于沩水流域(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芮城、平陆一带),并以这条河的名字为姓,为妫氏。

虞舜裔孙在夏、商时期一直独立发展,直到周朝初年,虞舜的三十六代孙妫满被周武王分封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至春秋时期,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厉公长子陈完避难于齐国,被齐桓公赐采邑于“田”,因此又称田完。春秋末年,田完九世孙田和废齐康公自立,建立田齐王朝,使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至齐王田建时期,齐国被秦所灭。田建之子田升被迫迁到河南共县(今河南辉县),升之子田安在秦末被西楚项羽封为济北王。田安之子为避免杀戮改名为王始。王始之子名王遂,为汉朝名士。从此,田建的子孙后代便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了。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四、他族改姓或赐姓

刘氏改姓王氏。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不久即死去。其妻带着儿子支收嫁给了北周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其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

谢氏改姓王氏。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改姓王。

五、少数民族改姓王氏

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血液,少数民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时高丽人,鲜卑族人,隋唐时月氏人,唐朝时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时女真人,北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朝时蒙古人,清朝时满洲人等。这些少数民族王姓随着时间同化为汉族王姓。

第三节   祖脉起源考证简述

中华王氏研究会根据有关王氏族谱记载,查阅各种史料文献,经过长达六年的考证,得出结论:太原王氏的得姓始祖是黄帝的第六十代后人、周灵王太子姬晋。

        姬晋,字子乔,约生于前 565年,卒于前 549年,温良忠厚,聪明博达,幼年成德,被立为太子,人称太子晋,十五岁辅佐朝政。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泛滥,太子晋犯颜直谏治水之道,被灵王贬为庶人。

据太原王氏有关资料记载:太子晋去世后,其子宗敬后出任周司徒,有感于周王室日益衰微天下大乱而辞官,避居太原。因为他们是王者之后,时人呼之为王家人,于是以王为姓。后人尊太子晋为王氏“得姓始祖”,尊宗敬为王氏“立姓始祖”。宗敬逝后,葬于晋阳北五里。之后,王氏后裔名播五洲,遍及全球。

历史上关于太原王氏始祖的说法,其影响较大者除周灵王太子晋外,又有周平王孙赤和周大夫王子成父两说。

说太原王氏出自周平王孙赤者,最早见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年)王颜所撰《王卓神道碑》。该碑中也有王姓来源的记载,在本书《王姓发源地寻根》一章的有关部分中述及,与太原王氏有关的记载有:“周之先也;积仁成德,积德成圣,以至文王周公,与天地合德,乃继为家圣焉。厥后子孙,因王显姓,始自四十一代祖周平王孙赤。其父泄,未立而卒。平王崩,赤当嗣,为叔父桓王林废而自立,用赤为大夫。及庄王不明,赤遂奔晋,晋用为并州牧。凡称太原王者,无非周平王之孙赤之后。”

太原王氏出自王子成父说,最早见于三国魏《王基碑》,后又见北魏《勃海太守王偃墓志》及唐韩愈《王仲舒神道碑》。墓志称:王偃字盘虎,太原晋阳人也,“其先盖隆周之遐裔。当春秋时,王子城父自周适齐,有败狄之勋,遂锡王氏焉。丹东紫盖之贵,雄侠五都,调风渫鼎之豪,声华三辅。”《王仲舒神道碑》称:王仲舒,太原祁人,穆宗时任江西观察使,其先出自王子成父。

黄帝至太子晋世系

  世 序世 系 行 传生 平 简 略

人文初祖 少典之子黄帝,约(BC2697年—BC2598年),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黄、炎于一炉,遂开中华一统之局面,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居轩辕之丘,娶四室(西陵氏、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共生二十五子。西陵氏嫘祖为正妃,生二子,长子玄嚣,次子昌意。玄嚣为尧、商、周之祖,昌意为舜、夏之祖。

二   世   黄帝长子玄嚣    号青阳,名挚,后人称为少昊氏。生于穷桑,葬于曲阜云阳山。据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三   世   玄嚣九子蟜极    《史记·五帝本纪》:“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生子高辛氏。

四   世    蟜极之子帝喾    号高辛氏。相传生于穷桑,少小聪明好学,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三十而得帝位,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葬于高辛集。

五   世    帝喾长子后稷    名弃①,周始祖。初仕尧,官司农,教民稼穑;继佐舜,亦官大司农,播种五谷,封国于邰。

六   世    姬弃之子嫠玺    一作戒玺,楘玺,台玺,袭父职,为后稷①之官农师,父薨,哭泣过伤,逾七旬亦卒。生子叔均。 

七   世    嫠玺之子叔均    袭父职为农官,共工氏和叔均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配穷氏,生子叔望。

八   世    叔均之子叔望    一名素望,袭父职为农官,配虞氏,生子叔重。

九   世    叔望之子叔重    一名若重,袭父职为农官,配莘氏,生子叔农。

十   世    叔重之子叔农    袭父职佐启,为农官,配姚氏,生子叔辛。 

十一世    叔农之子叔辛    袭父职佐太康,为农官。辛与岐伯为邻,其世修仁德,其子必有天下。配蜀山氏之女,生子不窑。

十二世    叔辛之子不窋    袭父职,继任农官,夏太康朝纲大乱,不窋失官,遂率部族奔西北戎狄居之,立国于豳,号北豳。教民居窑洞,重农耕,修筑城池。死后葬于庆城县帽盒山巅。配余庆王之女,生子鞠陶。

十三世    不窋之子鞠陶    生时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起名叫鞠陶。豳国第二任国君。 太康废稷官,鞠陶不务稼穑,随父在戎狄间,复修后稷之业。配葛天氏之女,生子侯亚。

十四世    鞠陶之子侯亚    一名侯陶,北豳国第三任首领。配姒氏,生子昭臣。

十五世    侯亚之子昭臣    名都,北豳国第四任首领。配高氏,生子季坚。

十六世    昭臣之子季坚    名仲,号公孙,北豳国第五任首领。配吕氏,生子叔壬。

十七世    季坚之子叔壬    北豳国第六任首领。配徐氏,生子启封。

十八世    叔壬之子启封    北豳国第七任首领。配许氏,生子昆伯。

十九世   启封之子昆伯    夏衰亡时,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与子公刘逃奔,复迁国于豳,百姓怀之,多从而保焉。 

二十世    昆伯之子公刘    杰出的部落首领,率领同族将豳国势力范围扩充至今庆阳大部及咸阳北部。带领族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传播农耕文化。造福后代,惠及子孙,后人修邑建庙,尊为神圣,周道之兴自此始。配姒氏之女,生子叔芒。

廿一世    公刘之子叔芒    一作施德,豳国第十任首领。配伊祁氏,生子行仁。

廿二世    施德之子行 仁    豳国第十一任首领。配徐氏之女,生子庆节。

廿三世    行仁之子庆节    周始祖,继承祖业,在豳(bīn)地正式建立周国,大致范围:东到子午岭,南到彬县、旬邑,西到泾川、灵台、镇原,北到环县、华池,成为当时西北势力较强的部落方国。配姜氏之女,生子皇仆。

廿四世   庆节之子皇仆    继其父为豳国首领,继续率领族人发展农耕。配伊祁氏,生子差弗。

廿五世    皇仆之子差弗    继任豳国十四任首领。配伊耆,生子毁喻。《史记》卷四·周本纪载:皇仆卒,子差弗立。

廿六世    差弗之子毁隃    继任豳国十五任首领。配陶唐氏,生子公非。《史记》卷四·周本纪载:差弗卒,子毁隃立。

廿七世    毁隃之子公非   继任豳国十六任首领。《史记》卷四·周本纪载:毁隃卒,子公非立。

廿八世    公非之子高圉   继任豳国十七任首领。《史记》卷四·周本纪载:公非卒,子高圉立。

廿九世    高圉之子亚圉    继任豳国十八任首领,敬谨自持在位六十三年。配公范氏之女太贞,生子景伯。《史记》卷四·周本纪载:高圉卒,子亚圉立。

三十世    亚圉之子景伯    豳国第十九任首领。配刘氏,生子云都。

三一世    景伯之子云都    号云都皇,豳国第二十任国君。配陆氏,生子木公。

三二世    云都之子木公    又作太公,豳国第廿一任国君。配卓氏,生子祖绀。

三三世    木公之子祖绀    号公叔祖,豳国第廿二任国君。配陈留氏静淑,生子公叔祖英。

三四世    祖绀之子公叔    名祖英,号公叔祖英,豳国第廿三任国君,配理氏,生子诸盩。

三五世    公叔之子诸盩    名诸执,豳国第廿四任国君。配公孙氏,生子公祖类。

三六世    诸盩之子公祖类又作公叔祖类(姬类),豳国第廿五任国君。大修后稷、公刘之业,施德行仁,国人皆戴之。生子姬亶。

三七世    公祖类子古公亶父    名姬亶,又称周太王,时豳国被狄人獯鬻所侵,公以皮币犬马珠玉与之,逾梁山,居于岐山,举国相从,营筑宫室城郭,南邑于周原,立周国。因广施仁政,令不少部落归附。娶太姜,美而贤,生子三: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古公欲传位季历,泰伯知之,与仲雍逃至荆蛮不归,泰伯、仲雍后裔在长江流域创建了吴国。  

三八世    姬亶三子季历   修古公遗道,笃于仁义,诸侯顺之,成为西方诸侯之长,受封为牧师。后因权重遭忌,为商王文丁所杀,追尊王季。生子昌。

三九世    季历之子姬昌(约前1152—约前1056年),商纣时为西伯,周朝奠基者,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yǒu)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在位时间为五十年,生十八子。

四十世    姬昌次子姬发 (?—约前1043年),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牧野之战,克商纣而夺天下,建立西周王朝,建都镐京,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史称周武王。配邑姜氏,生子三:诵、于叔、叔虞。

四一世    姬发长子姬诵 (前1055年—前1021年),史称周成王,在位22年(前1043年—前1021年)。年幼继位,由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之乱。亲政后,营造新都城,大封诸侯、派兵东征、制礼作乐,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四二世    姬诵之子姬钊(?—前996年),史称周康王,在位25年(前1020年至前996年)。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天下统一,经济、文化繁荣,百姓和睦,社会安定,史书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为“成康之治”。

四三世    姬钊之子姬瑕(?—前977年),史称周昭王,在位19年(前995年至前977年)。继承成康事业,扩大周疆域,亲率大军南征荆楚。《史记·周本纪》记载:“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

四四世    姬瑕之子姬满(约前1026年—约前922年),史称周穆王,在位55年(前976年至前922年),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疆土扩大,四方蛮夷归附,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

四五世    姬满之子姬繄扈(yīhù)(?—前900年),史称周共王,在位23年(前922年至前900年)。继位时,因穆王耗费巨量,国力渐空虚。为示赏罚分明,共王不得不将都城附近的土地陆续分封给诸侯和大夫,周王朝开始衰落。

四六世    繄扈之子姬囏(jiān)(约前937年—前892年),史称周懿王,在位8年(前899年至前892年)。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懿王崩,胞弟辟方继位,为周孝王,在位6年。

四七世    姬囏之子姬燮(前885-878年),史称周夷王,在位8年(前885年至前878年)。《史记·楚世家》记载: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或相伐。

四八世    姬燮之子姬胡(?―前828年),史称周厉王,在位37年(前877年至前841年)。在位期间,横征暴敛,内外矛盾尖锐。前841年,国内发生暴动,被逃亡流放,死于彘。召穆公、周定公二位相国共理朝政,史称“共和”,自共和元年(前841年)中国历史有了明确纪年。

四九世    姬胡之子姬静(?—前782年),史称周宣王,在位46年(前827前至前782年)。即位后整顿朝政,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但因连年武力征伐,宣王中兴为时短暂。

五十世    姬静之子姬宫湦(shēng)(前795年—前771年),史称周幽王,在位11年(前781年至前771年)。在位间,自然灾害频发,佞臣专权,贪淫无道。为博宠姬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从而亡国被杀,自此西周王朝灭亡。

五一世    宫湦之子姬宜臼(前781年—前720年),史称周平王,在位51年(前770年至前720年)。幽王死,太子宜臼受到诸侯拥立即位,都城东迁至洛邑,史称东周。

五二世    宜臼长子姬泄,又称太子泄父,姬宜臼长子,出生后被立为太子,先于周平王而死,未继位。

五三世    姬泄次子姬林(?—前697年),史称周桓王,在位23年(前719年至前697年)。继位后,武力干涉晋国,因压制郑庄公,双方交恶,举兵伐郑,繻葛之战被郑国大将祝聃射肩膀。生子三:佗、成父、克。

五四世    姬林长子姬佗(?―前682年),史称周庄王,在位15年(前696至前682年)。前693年,平定王子克之乱。与齐国联姻,曾出兵救援卫国。

五五世    姬佗之子姬胡齐(?―前677年),史称周僖王,又称釐王,在位5年(前681年至前677年)。自即位,变更文武王之制,作玄黄华丽之饰,宫室峻而奢侈。前681年,承认齐桓公为诸侯盟主,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前678年,册封晋武公为晋国国君。

五六世    胡齐之子姬阆(?—前652年),史称周惠王,在位25年(前676年至前652年)。因贪婪,引发“子颓之乱”,后借郑、虢两国援助平定叛乱。惠王复辟,郑国因功获赐予虎牢(今河南荥阳)以东的地方,虢国也获赐土地。

五七世    姬阆之子姬郑(?―前620年),史称周襄王,在位33年(前651年至前619年)。继位初,求助诸侯平定“子带之乱”,时诸侯争霸日益激烈,为后人称为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已凌驾于周王及各诸侯国之上。

五八世    姬郑之子姬壬臣(?-前614年),史称周顷王,在位6年(前618年至前613年)。继位时,王畿缩小,王室财政拮据,无力办理襄王丧事,向鲁国讨钱以安葬。

五九世    壬臣长子姬班(?-前607年),史称周匡王,在位6年(前612年至前607年)。政绩平庸,无要事可述。前607年十月病死,其弟姬瑜继位,是为周定王。

五九世   壬臣次子姬瑜(?―前586年),史称周定王,在位21年(前606年―前586年)。在位之时,大诸侯国对周王朝及周天子已无尊敬可言,中央权力继续削弱。诸侯争霸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并阻碍了人口的发展。

六十世    姬瑜之子姬夷(?―前572年),史称周简王,在位14年(前585年至前572年)。在位时,周天子权威已经荡然无存,晋、楚、秦、宋、郑等国相互攻伐不止,原为楚国属国的吴国兴起,屡次攻入楚国。

六一世    姬夷之子姬泄心(?―前545年),史称周灵王,在位27年(前571年至前545年)。在位间,大诸侯国无视周君,强国伐弱国,连年战争,民生疾苦。前546年7月十四国参入“弭兵会盟”,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生二子,长子姬晋,次子姬贵。泄心崩,景王姬贵继位。

六二世    泄心长子姬晋,字子乔,周灵王太子。今王姓人十之八九奉其为王氏系姓始祖,尊称太子晋。

六二世    泄心次子姬贵(?-前520年),史称周景王,在位25年(前545年—前520年)。在位时,王室衰微,财政困难。前524年,周景王铸造大钱,是我国文献中关于铸钱的最早纪录。

考证出处:

       ①《海内经》曰:“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

       ②《史记·周本记》第四记载:“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

       ③《史记》中此祖名鞠。《国语》韦注,《酒诰释文》及《路史》引《世本》皆作“鞠陶”,《豳诗谱疏》引此纪亦云鞠陶,则知《史记》脱“陶”字。

       ④ 今人周寅宾《周姓史话》书曰:“关于后稷与不窋的关系,古代有些史学家作出了如下解释:后稷弃与'后稷卒,子不窋立’的后稷不是一人,前者是人名,后者是官名。稷是田官之长。姜嫄的儿子弃,在帝尧时任农师,封于邰,号后稷,这个后稷是周族的始祖,也是第一任后稷。弃死后,他们的子孙在虞舜、大禹以及夏朝均世袭主管农事的官,均号后稷,但代数已失考。'后稷卒,子不窋立’中的后稷,是夏朝最后一任后稷。”由此可见,后稷实非一人,自姜嫄子弃为稷官,其后子孙皆得世袭,均号后稷,与《国语》中记载吻合。《国语》之《周语·祭公谏征犬戎》曰:“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乃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从而证明自弃任后稷起,其后世代皆承袭“后稷”一职,直到不窋失其官。因此“后稷弃”之后稷与“后稷卒”之后稷不知经历若干代,而不窋只是最后一任后稷之子。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间。

      ⑤ 黄帝约生于公元前2697年,泰伯约生于公元前1165年,计历1532年。《史记》记载17世,则代差为90年;姚氏、周氏、汪氏、郭氏、二侯吴氏宗谱自黄帝至古公亶父大都记载41世,代差为37.6年,则相对合理,故以此而录。

第四节  太原王氏起源

太原王氏,中国汉朝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姬姓,分为祁县王氏与晋阳县王氏两支。与大多数王姓士族一样,太原王氏将先祖追溯至周灵王太子姬晋,然而学者认为其真正有史可考的始祖最多追溯至汉代,祁县王氏可追溯至东汉司徒王允,晋阳王氏可追溯至东汉王柔王泽兄弟,魏晋时期十分显赫,东晋末年王慧龙入仕北魏,魏孝文帝分定姓族,太原王氏被确立为四姓之一,唐朝时为山东士族的七姓十家之一。

       王翦之孙王离在巨鹿之战被项羽和诸侯联军所败自殉,两子王元、王威举家迁往山东琅琊皋虞(今山东即墨东北)避乱。王元一直定居在琅琊,他的后世发展成为琅琊王氏;而次子王威,后来又迁往太原晋阳,其后世子孙发展成为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的开基始祖是生活在两汉之间的王霸。在太原王氏的族谱中,自王威至王霸之间的传承关系是这样的:王威→王志→王珣→王言→王嶹→王嵚→王彝→王朂→王励→王霸

王霸是王威的第九世孙,生活两汉之际,自王莽篡汉后,他避而不仕,成为一代隐士。《后汉书·逸民列传》载:王霸,儒仲,太原郡广武人,少有清节,及王莽篡位,弃冠带,绝交宦。建武中,征到尚书,拜称名,不称臣。有司问其故。霸曰:“天子有所不臣,诸侯有所不友。” 以病归,隐居守志,茅屋蓬户。连征,不至,以寿终。

王霸生两子,长子王殷,次子王咸。王殷官至东汉的中山太守,食邑太原祁县,定居到祁县,其后代子孙形成祁县王氏。传承关系:王霸→王殷→王亥→王岱→王卓→王述(王实)→王隗 王懋 王允

王允是王霸的七世孙,字子师(137年-192年),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东汉末年出身于官宦世家,十九岁任职,壮年时任豫州刺史。因在和中常侍张让的斗争中失败,被迫去官隐居。中平六年,替代杨彪成为了司徒兼尚书令,用连环计,密谋诛杀董卓。后又被董卓的反扑势力诛灭三族,包括长子王盖、次子王景。王允的孙子王黑后来被汉室封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

王隗(王允兄长)次子王凌颇有将才,后投靠曹操,屡次兴兵伐吴,曹魏之时,官至太尉,四子均文武双全。当时,尚名之风已经开启,作为名士的先决条件,一定要有“祖上盛德”。有王允在前的开山之功,王凌一家让太原王氏在曹魏的上流社会星光闪耀。曹魏末年,司马懿有代魏之心,忠于魏室的王凌举兵讨伐,兵败自杀,被夷三族,四子皆遇难,祁县王氏再遭惨烈家难。此后,在两晋的舞台上,太原王氏的另一支晋阳王氏开始贵显于世。

晋阳王氏是由王霸的次子王咸开创的,自王咸之后,这支王氏好几代都默默无闻,直到东汉末年王昶出现。根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的记载,从王霸至王昶之间的传承关系是:王霸→王咸→王甲→王甫→王畟→王憬→王泽→王昶……

王昶,字文舒,生年不详,从《晋书·王昶传》中可知,他与王允之侄王凌关系密切,尊王凌为兄长,王昶与王凌共事于曹魏,王凌官至太尉,王昶官至司空,兄弟间互相提携,从而共同抬高太原王氏的声威。

王昶之父亲王泽在东汉末年曾做过雁门郡太守。王昶早年是曹丕的文学侍从,曹丕称帝后,被任命为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后来又到徐州、荆州、豫州等地方担任军职,直至担任征南大将军,晚年再担任司空。王昶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在治国理政方面所提出的新思想。他曾经写过《治论》一书,主张恢复以儒治国,他提出,要以考试制度来选官任人。王昶写过一篇《诫子训》,专门教育其子侄们如何做人。他说:“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

王昶共生四子:王浑、王深、王沦、王湛。作为长子的王浑,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王浑生于公元223年,卒于公元297年,承袭了其父京陵侯的爵位,在魏晋的舞台上,是一位晓勇异常的将军,最高被封到征东大将军,其军功远超其父。王浑在曹魏时,就已经立下了不少战功。西晋建立之初,王浑开始伐吴,公元280年,多路人马同时进攻东吴,吴军大败,末帝孙皓投降。晋王下诏大力表彰王浑的不世之功,进封为京陵郡公,食邑八千户。

太子晋至王励世系

世 序世 系 行 传生 平 简 略

得姓始祖   灵王长子姬晋,字子乔,约(前565-前546)年,生于洛邑,周灵王太子。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年十五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滥,太子晋直言劝谏治水之道被废黜为庶。未及三年郁郁而薨,葬偃师缑氏山。

今王姓人十之八九奉其为王氏系姓始祖,尊称太子晋。

配杨氏,生子:宗敬    继配宓氏,生子:龟,名宗寿,袭封太原。

立姓始祖    晋公长子宗敬,一作敬宗,字文鉴,约(前550-487年),为上大夫,周司徒。因周室衰微,遂告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呼之王家,始得王姓,成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葬于晋阳城北五里,曰“司徙塚”。配单氏,生子三:森  林  埜

三    世    宗敬之子王森,字子成,一作凤,字思勉,又名仕蠲[juān]。约公元前526年生。任中军大夫,以武骁骑,每战必克,因败狄功高,葬鲁密山。配上官氏,封齐国夫人,生子:彬  质 

四    世    森公次子王彬,字灿然,一作覃或知瑜。约公元前506年生,以才智荐为大夫,三卿之中摄司徒事。葬嵋山,殁赠武烈候。配范氏,赠恭人,生子:羿   昇 

五    世    彬公次子王昇,字起阳,一作渠或恙。约公元前486年生,以文学著名,隐居不仕。帝惜其文,擢秘书郎。配朱氏,生子 :宥   昱 

六    世    昇公次子王宥,字子单,一作丰,字恭,又作贾。约公元前467年生,以文名著,仕威烈王大司徒,后作论道二十篇。配吴氏,生子 : 硕   颀

七    世    宥公长子王硕,一作亿,约公元前445年生。仕魏文侯,封广武君,勇力过人,力能举鼎。配宇文氏,生子:错  铉

八    世    硕公之子王错,一作王钟,字石卿,约公元前426年生。少年以才智称,仕魏文候,为上将军,助魏惠王登皇位,任上大夫。魏惠王二年(前368年),因故出奔于韩,知天下将乱,弃官隐耕。娶张氏,生子:墳  愦  诩⑥

九    世    错公长子王墳,亦作贲,字尔进,约公元前409年生。魏中军大夫,刚运有纪,官绣衣御史,许国以忠。配莒氏,生子:谕  诤  谟

十    世    墳公长子王谕,字晓叔,约公元前391年生。为中大夫,有国士风,赠忠武候。娶卜氏,生子:息  恩 "

十一世    渝公长子王息,字天运,公元前367年生。魏司寇上将军,雄才明敏,足智多谋,调鼎运枢,国赖以靖,追赠忠烈侯。配符氏,生子:慎  恢   

十二世    息公长子王恢,字广德,公元前345年生。孝友纯至,聚族百口同居,授中军大夫,封伊阳君,阳城令,掌山河,有弘世之才。配邱氏,生子:亢(永或元)⑦ 

十三世    恢公之子王亢,字德拱,一作永,一作元,约公元前325年生。以中大夫累召不就。因魏不用孔斌之贤而隐居关中,隐德乐道以寿终,葬荥阳。配孙氏,生子:顺  颐

十四世    亢公长子王颐 ,字立纯,号林泉隐者,约公元前304年生。有文武才,以中军大夫退居后,累召不就。遂卜居频阳,葬频阳。赞曰:怀才抱道,望重名尊、厥有哲嗣、万夫之雄。配闵氏,生子:翦     继配周氏,生女一适左监门汪水。 

十五世    颐公之子王翦 ,字维张,约(前286-前214年),少习兵法,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杰出的军事家。破赵燕、平三晋、收齐魏、灭楚国、征百越。王翦与其子王贲是助秦始皇统一华夏的最大功臣。一生征战无数,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因功绩卓著,拜太师,封为武成侯。六国统一,公急流勇退,得以善终。墓位于今富平县东北到贤乡巨贤村北。配杜氏,生子:戊  贲  勇  刚  毅  乙    女一:适中郎将汪阵。

十六世   翦公次子王贲,字典武,约(前268年-前211年),跟随父南征北战,收齐魏、灭楚国、征百越,为秦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受封通武侯。公元前219年,随秦始皇东巡,名刻琅邪台石。墓位于富平县美原镇千口千王堡北。配吕氏,生子:离  洛 ,女一适武安侯马兴

十七世    贲公之子王离,字明,约(前242-前207年),封武城侯,拜上将军,参加过秦灭六国之战,统一后跟随蒙恬戍边抗击匈奴。秦末,与章邯率军与起义军作战,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和诸侯联军击破,兵败自殉。配孙氏(孙膑裔孙女),生子:元  威 

十八世    离公长子王元,约公元前223年生,避秦乱迁徙山东琅琊,后徙临沂,为琅琊王氏始祖。琅琊王氏到东晋达到巅峰,成为当时最显贵的名门望族之一,涌现出无数的人才,有主导天下的王导,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等。

十八世    离公次子王威,字武,约公元前220年生,秦末避难迁居晋阳。公雄才大略,显于汉初,仕汉阳太守。复迁太原广武,史称太原王氏始祖,其后世子孙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最显贵的名门望族之一。配刘氏,上大夫刘宫之女,生子:志

十九世    威公之子王志,字仲,约公元前190年生,仕汉,文帝征为广陵太守。卒后葬太原鹿台山。配崔氏,生子:珣  玗⑧  琪

二十世    志公长子王珣,字东石,约前160年生。隐居不仕。生子:言 

二一世    珣公之子王言,约生于前135年,躬耕不仕。生子:嶹[dǎo]

二二世    言公之子王嶹,约公元前110年生,西汉元康(前65—前62)年间为代郡太守。据《资冶通鉴》卷第二十三“汉纪十五”记载:“孝昭皇帝上元凤元年(前80年),丞相少史王嶹诱安入府,为商利侯。生子:嵚

二三世    嶹公之子王嵚,约公元前90年生,生平失考。生子:彝

二四世    嵚公之子王彝,约公元前70年生,生平失考。生子:朂[xù](同勖⑨)

二五世    彝公之子王朂,约公元前50年生,生平失考。生子:励

二六世    勗公之子王励,约公元前25年生,生平失考。依据中华王氏研究会考证结论暂记之。生子:王霸

人 物 注 释:

    ⑥王诩,又名王禅,错公三子,约公元前383年生,是著名的谋略家、纵横家鼻祖,道家代表人物,兵法 集大成者,精通百家学问,是与孔孟庄荀墨韩等齐名的学术大家。因隐居鬼谷,故称鬼谷先生。

    ⑦ 宋汪藻撰修《琅琊临沂王氏谱》及别谱所载王永,宋人欧阳修、宋祁撰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王元,乾隆年间王国栋和光绪年间王庸敬分别修谱均作王亢。 

   ⑧ 王玗,志次子,字昆石,隐居不其山,其后裔称“不其王氏”。王琪,志三子,字晨石,隐居不仕,生子舒。  

   ⑨ 据中华王氏研究会考记:彝生朂,朂生励,励生霸。而<说文解字>注,朂同勖,为勉励之意。故而推测勖和励为同一人或为胞兄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