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说,别人才会听进去》:​4个高质量沟通术,助你成为社交达人

 Rare欣儿 2022-10-09 发布于陕西

你在台上侃侃而谈,台下的人却昏昏欲睡;

你感觉自己表达得很清楚了,但对方却不知道你究竟说了什么;

计划已经很完美了,但老板说什么都不同意你的方案......

这些情况,在人生这条道路上,真的是屡见不鲜。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基本上80%的矛盾都源自沟通。

一个人沟通能力的好坏,会严重影响到他的人生轨迹。

如果你对自己沟通能力感到不满,甚至觉得糟糕透了,这本《如何说,别人来会听进去》,或许能够带给你一些启示。

作者是保罗·麦吉,沟通教练和畅销书作家,他曾在40多个国家发表过演讲,以其发人深省、幽默的演讲风格,深受观众的喜爱。

书中主要介绍了七个易犯错的沟通错误和八大关键的沟通技能,我选择了其中最实用的四点,分享给大家。

图片

01 重复和新奇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你听完了某个人很精彩的演讲后,却忘记了他具体哪里讲得好。

其实,这不是你的错,而是对方的信息对你而言,缺乏吸引力。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如何说,别人才会听进去》这本书中,作者保罗·麦吉分享了两个有效的方法:一个是重复;另一个是用新奇的表达。

重复,顾名思义,就是不断强调,就像在学校上课时,老师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总是会重复一遍又一遍。

而新奇的表达,则是用新事物来解释旧事物,让人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比如说,我最近看到的“自我感动式吃苦”这个词,指的是精神内耗、令人窒息的爱,用了新词,感觉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所以说,如果下次再和别人沟通时,害怕对方记不住你的话,不妨试下以上的两种方法。

图片

02千万不要“一刀切”

在销售中,销售人员总是想着把产品的特质一板一眼地跟用户介绍清楚,让客户买得放心。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因为你说得太多了,对方很难找到重心,所以合作的事情,往往也就不了了之。

《原来苹果这么简单》一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那时,营销团队出现了些状况,他们能在电视上播放的广告时间是30秒,但史蒂夫·乔布斯却觉得有四五条信息需要传达。

当时很多人反对,但都没有劝服乔布斯。直到后来,代理团队中的李·克劳做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乔布斯的态度。

他先是将一张纸撕成五片,并揉成5个纸团,然后把其中一个扔给了乔布斯,乔布斯立马接住,扔回给了他。

接着克劳将5个纸团同时扔给了乔布斯,这次他一个也没有抓住。

乔布斯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要是什么都抓,很可能到头来,什么都抓不住,还不如就用一个特点走到底。

毕竟说得越少,影响力就越大。

图片

03 讲故事,比说100个道理都有用

如果你在一次付费学习时,遇到一个只是在讲道理的人,你可能会坐不住,但如果对方换成讲故事的形式,你可能会听得津津有味。

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话说,一只小乌鸦顶着大太阳,赶了几百里的路,感到口干舌燥的。

正当这时,它发现了一口井,它趴到井边往下看,有水。但井太深了,它使劲往下,也没能喝到。

这时,乌鸦想起了爷爷曾说的“用石子把水瓶填满就能喝到水了”,于是它说干就干,一颗又一颗地往井里扔石子。

井底沉睡的青蛙被落下来的石子惊醒了,它了解了小乌鸦的意图后,向小乌鸦说到:“你这样是喝不到水的,这井太深了,你会累坏的。”

但小乌鸦很执着,依旧再扔着石子。最后的最后,小乌鸦累死了。

原本十分聪明的乌鸦喝水,换个环境,竟然成了让乌鸦丧命的故事。

学习也是如此,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在运用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生搬硬套。

道理和前面所论述的是一样的,但不过是用了讲故事的方式,对方就能很自然地听进去了,这便是讲故事的妙用。

图片

04 90秒内创造第一印象

你知道,你的简历,会被HR看多久嘛?一般是10s-180s。

我们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关注,第一印象非常的关键,比如简历排版是否整洁、亮点是否突出、有没有吸引HR眼球的点等。

书中提到了一个90/90规则,说是你对听众产生的90%的影响,几乎都是在演讲的前90秒内产生的。

就像好的简历,能够在前几秒钟吸引到HR眼球,往往被邀约面试的机率更大。

同样的,我们还会根据第一印象做很多事情,比如买书时,如果封面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么我们根本不可能去翻动它。

所以,如果在沟通中,你没有在90s内引起对方的注意,那么对方很可能觉得,你是个无关紧要的人。

图片

写在最后

俗话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一挑一。

如果你不够有趣,不够特别,很平淡,那么你就很容易被遗落到角落。

正如《如何说,别人才会听进去》中强调的:“如果你平淡无奇,那么肯定会被埋没。”

我们的外貌无法改变,但可以从说话开始,做一个会说话的人,绝对能让你的人生更加出彩。

部分图源网络,侵权必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