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不是宁缺毋滥,而是将就用

 徐甘木finance 2022-10-10 发布于上海

自从租赁准则更新后,使用权也变成了一种资产,付租金就类似于分期购买这个使用权资产。

“分期购买”,想必各位老铁并不陌生。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而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而计算时间价值就离不开“折现率”,而这个折现率对于承租人来说,就是资金成本。

关于折现率,教材上说:

在计算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承租人应当采用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折现率;

无法确定租赁内含利率的,应当采用承租人增量借款利率作为折现率。

也就是先用租赁内含利率,再用增量借款利率。

为什么,凭什么?

一个朴素的道理是:

如果一步到位不可行,那就退而求其次。

换到折现率上,那就是:

如果最准确的不行,那就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次准确的。

那问题来了,什么是租赁内含利率,为什么说它是最准确的?

不知道是什么,直接就谈为什么,我们一般称之为“扯淡”

租赁内含利率,是指使出租人的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利率。

也就是站在出租人的角度,

使得TA未来获得的经济利益流入的现值=现在付出的代价的利率。

这个利率就是出租人的收益率。

而出租人的收益率就是承租人的资金成本率。

因为卖家赚的,就是买家付出的代价。

所以这个折现率是最能准确反映承租人资金成本的比率,没有之一。

问题是,如何获取?

公式里的“未担保余值”、“出租人初始直接费用”、“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天知地知出租人知,而作为承租人的你,不可能知道。

那怎么办?

嗯,只能舔着老脸去问出租人了。

出租人会告诉你吗?

你猜。

你去淘宝购物,问老板你能告诉我进货价吗?我想知道你赚了我多少钱。

老板是不告诉你呢还是不告诉你呢还是不告诉你呢?

追求准确是好的,但现实不是乌托邦。

获取不了,我们就不计量了吗?

显然不是。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不是宁缺毋滥,不是苛求完美,而是将就用。

不就是折现率吗?不就是利率吗?不就是资金成本吗?

银行借你钱,租赁公司租给你东西,本质上都是帮你融资。

而融资这门生意,本就是充分竞争的。

你能融到资的平台,给你的利率都差不多。

你眼馋的比你能拿到的利率低的多的平台,你根本融不到资。

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利率差异大,主要是承租人本身的资质造成的。

你粑粑是王健林,背后有万达集团帮你做担保,各大银行排着队,举着爱的号码牌给你送来最优惠利率的借款;

你没有任何抵押物,就一个光秃秃的厂房,还是租来的,银行小妹跟你说,门在那儿,出去的时候记得带上。

资质一定,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你去向银行借钱,和向租赁公司融资,利率不会差异过大。

那就可以用承租人以“使用权资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的利率,也就是“增量借款利率”,作为“租赁内含利率”的高仿品,将就用着。

100%的准确固然好,但追求不到时,明智的做法不是直接掀桌子躺平不干了,而是退而求其次,做到90%,或者80%的准确,也都比直接放弃要好得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