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极核城市尹宏 卢晓莉 郭雪飞 赵嫚 

 大盗宝库 2022-10-10 发布于黑龙江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引领区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育我国文化和旅游新发展空间、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增长极的重大举措。《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将成都定位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两核驱动”空间格局的极核之一,形成带状极核型文旅产业集群。这就要求成都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文旅经济极核支撑功能,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极核城市,带动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
  成都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气息浓厚、自然景观独特,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好、数量多、品质高。目前,成都拥有3处世界遗产、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个国家定级博物馆,10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功能性平台,3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和5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建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极核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四川省文旅经济核心区,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以传媒影视、创意设计等八大行业为支撑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以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等七大领域为支撑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2021年,成都市文创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GDP占比达10.4%,迈入全国文创城市第一方阵;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人次分别位居副省级城市第3、第4位,旅游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两场两港”航空、铁路枢纽优势持续巩固,高快速路网体系逐步完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不断增强。2021年,成都获批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首批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城市,文旅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极核结构是都市圈、城市群发展的共性特征,极核引领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建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都极核,必须突出成都旅游都市型、国际化和综合性特点,顺应文旅市场新特点、新趋势,持续扩大优质产品供给,增强文化引领、创新驱动、产业支撑、要素集散、消费升级等综合功能,引领带动成都都市圈文化和旅游统筹协同发展,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创新发展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全面彰显天府文化独特魅力。注重文化古籍的活化利用,推进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古籍文献保护研究利用、三国蜀汉文化研究传承、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发掘优秀基因、当代价值和文化元素,创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作、大戏、大剧、大片”。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借助国际权威组织和文化旅游智库平台,策划实施国际文旅交流活动,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节会活动,提升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全国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和国家文化公园,加强青城山—都江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推动金沙和三星堆、金堂云顶石城和重庆合川钓鱼城联合申遗。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和多元博物馆体系建设,提升“成都手作”非遗品牌影响力,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标杆城市。注重优化公共文化供给,适应超大城市人口分布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打造国家高等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专业音乐厅等文化地标,丰富书店和城市阅读空间,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面达到国家一级馆,争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样板区。
  构建全域文旅融合空间格局。以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重塑城市空间结构为契机,推动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都江堰国际旅游目的地、西岭雪山·安仁文博旅游休闲区等重点片区项目集群建设,依托大熊猫繁育基地、青城山—都江堰、都江堰精华灌区、川西林盘等优势文旅资源,打造以都市休闲、时尚购物、美食体验、音乐娱乐为特色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区,集山地运动、郊野游憩、生态观光、低空旅游等为一体的运动休闲度假区,集世遗观光、文化体验、康养度假、自驾露营为一体的世界旅游名城核心区,推动文旅产业能级提升与空间承载能力相匹配。以文旅产业建圈强链为主线,定位全市文旅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和细分领域,围绕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建链补链优链活链,引育一批具有领军性、带动性、标杆性的文旅龙头企业,投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全球标识度的标志性项目,营建新消费产业生态圈,促进资源整合利用、业态创新升级、价值链延伸突破。
  持续扩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把文化内涵融入旅游业发展全过程,优化城旅一体的景观体系、美好生活的体验空间、主客共享的旅游休闲服务,打造世界文创、旅游、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音乐、会展之都,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打造国际都市旅游目的地。深度挖掘世界级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推动核心景区提质扩容,引进国际知名企业打造大型地标性主题公园,构筑大熊猫主题旅游度假地、龙门山山地旅游度假胜地、“烟火成都”都市休闲产品、大遗址文化遗产地和自驾游系列产品,培育一批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的文商体旅融合发展优质产品,打造国际化旅游产品体系。加快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成功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推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天府旅游名县名品的创建塑造,着力培育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构建高等级文旅品牌矩阵。
  培育大众旅游消费新场景。顺应追求山系生活、城市漫游、沉浸式体验的旅游需求,结合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着力夜间经济和数字经济,打造文旅消费时尚新场景。丰富遗产观光、蓉城休闲、时尚购物、美食体验、文博文创、康养度假等核心产品,培育郊野露营、滑雪度假、亲子研学、旅居车旅游、“小红闲”等新消费场景,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文旅消费新型商圈,培育发展一批国际文旅消费新平台,满足“微度假”“露营游”“冰雪游”“云旅游”“非遗游”需求,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化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培育文博艺术、影视动漫、文娱潮玩、音乐演艺、生态畅游、社区美游、特色宿集、研学旅游、休闲运动、美食品鉴十大文旅消费新业态,打造全域全时全景消费场景。重点培育一批文旅消费新业态示范区、夜间文旅消费示范点、周末精品旅游目的地等新消费新场景,试点开放绿道、公园阳光帐篷区,推出一批“新旅游·潮成都”主题优秀旅游目的地和A级林盘景区,持续打造“千处文旅消费新场景”,加快休闲消费提质扩容和转型升级。
  提升城市智慧旅游发展水平。完善旅游大数据平台,强化“成都文旅大数据中心”精准监管功能,实现旅游信息的自动采集和智慧化管理,构建以行业监管大数据为基础的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快推进旅游新基建,促进5G网络、充电桩等设施对重点文旅镇村的全覆盖,推动景区建设大数据中心、物联网感知设备、地理信息系统、智能监控系统、人脸识别闸机等基础设施,城市公园、绿道景点、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完善闸机、探头等旅游监测设施,建立旅游风险预警系统。丰富智慧旅游应用场景,把握5G网络、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带来的消费场景革新风口,打造5G+4K高清直播、5G+VR全域旅游、5G+云VR沉浸式旅游体验等多种文旅新应用场景,加快数字虚拟人、智慧出行、智能导游导览、智能客服等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实现区块链在政务服务、在线预约预订、数字版权、产品溯源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促进成都都市圈文旅一体化。推动文化旅游融入成都都市圈同城化,既要有长远谋划,也要有分阶段目标,确保政策的稳定、长效和协同。强化顶层设计,充分衔接成德眉资四地规划,由省级层面统筹编制《成都都市圈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突出产业优势互补统筹资源配置和重大项目布局,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都市圈文旅融合发展空间格局。发挥成都极核城市的“头雁”作用,建立文化旅游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以共推品牌、共建项目、共享平台为抓手,推动成德眉资文旅一体化发展,培育壮大成都文旅都市圈。联通智慧旅游基础设施,畅通四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打通四市共用共享数据通道,强化和延伸文旅e管家平台的服务功能,加快天府文化云平台同城化贯通,推动成都都市圈文旅公众号、旅游一体化网站、旅游应用小程序、旅游一卡通等旅游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搭建成都都市圈文旅大数据平台,实现各地文旅数据自动归集、集中存储、快速处理和应用共享,打破系统信息孤岛,全面提升成德眉资四市旅游的信息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成都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