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銮殿原来有把椅子,宰相可坐在上面,为何宋朝宰相将椅子弄丢了

 历史解密坊 2022-10-10 发布于辽宁

宋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宰相,此人虽然在政坛上毫无建树,但是他的一个“拍马屁”行为,却让后来的宰相们把椅子都混丢了,从而也被后人笑话了千年。此人是谁?又为何会混丢椅子?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古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理论基础,其实是源于儒家文化思想的根深蒂固,孔孟之道启发了人们的心智,同时也给人的思想加上了一层禁锢。不过孔孟思想桎梏观念的发端,应该来源于宋朝。换句话说,宋朝是封建皇权被大大加强的朝代,其思想固化之严重,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在唐代之前,君臣之间的等级观念实则并不森严,甚至朝廷内推崇一种“坐论”的观念。孔子曰“坐而论道”,讲的就是在道理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谈及属于自己的思想,虽然身份等级存在差距,但是思维却是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在“坐而论道”的思想纬度中,古人的思想愈发繁荣,以至于出现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景象。当然,当时的“坐”也与现代人眼中的“坐”是完全不同的,唐代之前并未发明凳子,所以“坐”的方式基本上都是跪坐,而自宋朝之后,凳子的发明,就开始让君臣之间的等级有所分化,从而弱化了“坐论之礼”的存在感。

在唐朝之前,作为一朝主宰,宰相在朝堂上与皇帝议事的时候,是有权利拥有座位的,甚至还可以喝一口清茶。不过自从北宋成立之后,宰相范质却彻底把朝堂上属于宰相的椅子混丢了。范质字文素,是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时期的宰相。幼年时期的范质聪明好学,长大成人后成为后唐户部侍郎,后周建立之后,范质更是官至于兵部侍郎、枢密副使等职位。后来周世宗病重,更是对范质表现出了更多的器重,甚至还将皇子托孤于此人。可惜的是,在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范质居然开始极力拥护,完全忘记了前主的委托。也正是由于范质的拥立之功,赵匡胤才在北宋成立以后,将其任用为宰相。

仅仅从上述范质的履历来看,我们就应该清楚范质的为人。此人一生数易其主,却始终能稳居高位,无疑说明他的确拥有不凡的能力。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范质似乎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因为他的忠诚度实在太低,如同三国时期的吕布一般,可以毫无原则的在利益面前出卖前主,弃托孤之重而不顾,力捧赵匡胤为皇帝之事,足可见此人的奸诈。

范质在成为北宋宰相后,曾一度以自己是前朝老臣的身份提出辞呈,不过尚未得到太祖赵匡胤的允许。范质此举,看似是淡泊名利的做法,历史学家却认为,此人完全可能是以退为进,祈求在朝廷内稳居第一宰相宝座。谈到这里,我们也应该了解一下范质对于皇帝心思的揣摩。

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其实心中一直是存在严重戒心的,因为他的皇位就是从幼主手中夺来的,自然不希望手下臣子会效仿自己。也正是因为如此,赵匡胤才会在日后上演了一部“杯酒释兵权”的戏码。毫无疑问,范质已经彻底弄清了皇帝心中所想,于是便为皇帝精心编排了一出“好戏”,以此来向皇帝示弱。

在朝堂之上,范质公然提出,要将自己的座位撤换掉,宰相在朝堂之上与皇帝议论国事,绝对不可以僭越端坐,而是要保持站立的姿态,以此彰显君主的权威。自然而然的,范质的做法得到了赵匡胤的认可,甚至宣布从此以后,朝廷内再不设座位,以此明确君臣之分。也就是从此刻开始,宰相在朝坐着议事的时代再不复返,皇权与相权的对立,最终以皇权的完胜结束。此后的元明清三朝,即便是身居高位的宰相,也要在上朝时或站或跪,完全没有了之前的优待。

范质的做法,的确惹得了皇帝的欢心,为自己赢来了诸多的信任。不过遗憾的是,后世却一直以此人为耻,认为他溜须拍马无所不用其极,是宰相中的奸诈之人,终得一世臭名。

参考资料:《古老的歌》 李伟同著 湖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