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筋膜还原的要点 “ 在最末端 ”

 衆妙之門 2022-10-10 发布于陕西

作者:中国台湾林两传医师

当我针越用越细,越针越慢,才清楚感受到浅层微细筋膜的刺激、传导,及随之而来的流通,这流通有的因濡润丰盈变得有弹性,有的因泻浊而消胀而恢复正常张力。

补的功能出现时,在缓缓不加力的行针下,针会慢慢被推出,分分点点的往外移。泻的功能出现时,针会慢慢随组织消胀而逐渐滑入。这和所选的入针点有关。须泻时,针难入,随行针而渐渐滑入。须补时,针可较轻易深入,然后渐渐被推出。不加力,轻缓捻针,上面所说现象,手下自现。

针法优于手法处,在于容易调理筋膜不同层次间的落差,包括张力及流通性。还可以直接调整深层筋膜的张力,不需要先处理浅层的筋膜。

手法优于针法处,在于能从微细处,整个重组筋膜系统,而不只是对位层次改善流通。

从前我讲伤科,结构还原的终端就是腕骨桡骨对齐,或是足弓重整好。现在眼界不同,手下看的深度不一样,明白了原来结构还原的起点,应该是微细筋膜的对位。从筋膜的观点才是更真切细腻的层次,不仅考虑结构的还原,也兼顾身体生发长养的功能。

那如何描述筋膜的对位?

深浅层筋膜对位时,没有上下左右互相牵扯的力量。用手沿中轴皮层左右旋挪,张力一样,往下按压张力消失,组织间肌肉界线消失,肌腱沈入组织间不易触摸到,没有棱线棱角,关节骨缝清楚圆滑没有转折的韧带横亘其上。触诊呈现一种“空”的感觉。

但是要全身组织真正做到这种状态,其实非常困难,如果照我从前说的手腕足弓骨头的归位方式,是做不到的,原因在没有从最终端的微细筋膜开始对位,也就是没有从手指脚趾的最末端筋膜对位起,因此从前所谓的手腕足弓的骨头对位,其实还是一种筋膜的滑移挪借而已。

最末端的筋膜还原对位,是要指(趾)末的筋膜上下左右“穿”好在指(趾)上,指甲两侧的“井穴”处平整,指(趾)骨上下左右的皮肤挪移时张力一样,也就是可移动性是一样的。

当手指的末端筋膜还原时,轻轻旋动,下臂的肌肉可以轻易还原松解,由下而上重组系统变得轻而易举,并且精准完全,做完手法后,在用绑带固定手指,目的是防止复发,这个经验是从台湾桃园一个老师傅哪里学来的,这个老师傅每每正骨结束后,都会在病人的手指上绑上绳子,据老师傅介绍这叫道家绳疗,是师爷从大陆武当山传过来的,当初并不了解老师傅为何要在病人的手指绑绳子。以至后来弄懂筋膜还原的道理后,才明白手指绑绳子的真正目的。

当我彻底明白以上这些事时,才相信我的手是可以替代针的,绳子可以代替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