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林氏伤科】_当代中医绝招100讲系列之六

 金金牛牛龙 2017-04-12

  林两传医师是台湾骨伤科泰斗,具有中西医双执照,其自创的林氏伤科,结合传统中医骨伤手法、古老的按跷导引术、内家功法,自成一派,可以说真的是高出其它流派几筹,接触之后,我不甚欣喜,终于找到到了中医骨伤自己的灵魂,找到了“主体性”,可以用这种“骨伤主体思维”去指导临床内外科的实践。想要跟林老师学习实在不易,下面只是我根据学习资料整理的一些笔记。



索引
01、伤科的原点——“骨错缝、筋出槽”

02、【核心】还原三大结构——“皮连线、筋连线、骨连线”

03、从纵轴调起——“拆足弓”

04、从网球肘论横轴——“网球肘、高尔夫球肘”

05、从病例谈纵横轴联动——“肩带……纵横轴的交会”



01


【骨错缝、筋出槽】    

在探究疼痛根源的道路上,我经历过各种挫折,累积大量的试误与知识,发现答案竟回返到传统伤科的两个词:「骨错缝」与「筋出槽」。

这两个词也出现在两岸琳琅满目的现代伤科书籍,但细审书里的描述,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把它们当作概念性的词汇使用(喔!它会痛,那就是「骨错缝筋出槽」云云),而且使用制式、统一的手法处理(用这样的手法调-喀喀!入骱有声,骨头就回去了)。可是,我的临床体会与处理程序不是这样,只因为每个人骨头歪斜的模式不一样。

所谓筋出槽就是筋发生了一些改变,才把骨头拉歪(骨错缝)。人的关节是为活动而
关节必须有肌肉附着,靠着肌肉收缩才会产生动作。也一定是这肌肉处于异常的收缩状态,才把骨头拉歪产生错缝,而肢体活动因此产生功能性的障碍。

如果照这逻辑,医生应该很清楚的摸出骨错缝与筋出槽;明了筋出槽概念中,每条出槽筋的长短距离、方向、收缩的状态粗细都不同,要用特定的方式将它们归位(既然有槽可以归)。而不是像书上写的统用揉法、捏法、滚法以求幸中,这法不行换那法,再不行就力量加大点。其实伤科不只是用知识在处理问题,若不是非常清楚的看见、摸见,用敏锐的感觉把错位还原,其实不过人云亦云(人家叫你往东走五步、往西走三步、向南五十步再往西走五步,就会到动物园。你就这样埋头跟着走,万一走不到呢?可能有的人脚长有人脚短,有人走路的时候方向不太平均,也可能走偏了)。

遗憾的是,满大比例医师的操作仍自限于大陆书上对骨错缝与筋出槽的笼统解释。虽然整个的治疗过程,某种程度都在处理这两件物事,但书本没有告诉施术者两个基本观念:

一是如何去「定义」:拿脊椎骨当例子,我不认为有一个人的脊椎是全然中正不偏斜的,排列是完全对的;若是骨头排列不整就算错缝,一般人身上的「错缝」加起来可能20个到100个不等,其中有些疼有些不疼,其中哪些需要处理?如何处理?处理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合度?都是须要详究的。

其次是处理过程的「觉知」:包括筋在处理过程中到底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那个变化的还原走向怎么「摸」,以及还原以后是什么感觉;更要细致的觉知在筋回去的路上,筋所发生的实质变化,须从头到尾在指下掌控,一无遗漏。        




02


    【皮连线 筋连线 骨连线】
 
皮连线:
浅层的肌肉都藉皮下组织与皮肤相连,每条肌肉不同方向的收缩,都牵引了皮肤,绷着皮肤。当借着皮肤的觉知、传导松解时,所有同侧与皮肤相接连的浅层肌肉也都跟着松解,就是完成皮连线。

筋连线:
肌肉每跨过一个关节,由于动作的方式不同,收缩的方向也不同,所以在每根骨头上,肌肉的张力向量都不同,这对于中轴有不同方向都牵引,筋膜的连贯性也会阻断。让跨关节的肌肉力量传导一致,筋膜连贯没有转折,这就是筋连线。上肢筋连线锁住的关键在肱三头肌。下肢在股四头肌。

骨连线:
让每个骨头,在任何角度的动作中,都能够在其所处的关节里,自在运转,没有肌腱张力的牵扯,没有韧带的扭旋,就是骨头已经处在筋膜运作系统的连线里。
 
林两传 这会是我以后几年内阐述伤科的主轴

【皮肤和皮连线】
 
我所谓的筋膜系统包括了皮肤。皮肤不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所以一般专业的、学术的书籍并不把皮肤算成筋膜系统的一份子。

筋膜系统将全身串联,皮肤透过疏松的皮下结缔组织系统,跟所有浅层的肌肉连结在一起。它是实质上限制所有肢体大幅度活动的主要因素,这种限制的因素是皮肤,而不是有些书本写的,是肌肉形成的筋膜链(这我在近期的演讲跟课程中,不断用肢体活动证明这件事了)。
 
表浅的每条肌肉收缩时都同时牵扯住皮肤,而每条肌肉收缩的方向都不同,因此当整个肌群都变紧时,皮肤便被扯紧,因而每条肌肉的收缩,其实相对的也透过皮肤牵扯了其它肌肉。这中间的转折关键是皮肤。
 
把皮肤算作筋膜系统的一环,还有个理由是痒跟局部的湿疹。以前文章说明过痒是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张力改变,刺激末梢神经的感觉,没有用手搔抓改变张力很难解决。局部湿疹是因病灶附近结构(一个小系统,如手掌或整个手臂这种)的筋膜张力改变,皮肤被牵引而致层次间出现张力,持续出现痒的感觉,不断搔抓而有湿疹的现象。就这些现象来看,虽然皮肤并不是结缔组织所构成,在机能上皮肤可以算是筋膜系统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习惯称皮肤做表浅筋膜或长程筋膜。
 
因工作和日常使用,所有肌肉都会处在不同程度,有张力而没有放松的状态,皮肤和表浅肌肉之间也就处在某种绷紧的情况。由于皮肤的绷紧,多少限制了肢体大活动的范围,也反过来限制了个别肌肉的活动。
 
如何使皮肤跟表浅肌肉之间的张力消失,使皮肤的滑移变得顺畅,应该是伤科调整或是针灸治疗的第一步。我称这种浅层的筋膜松解叫“皮连线  ”。
 
皮连线  完成时,肌肉关节的调整,才能容易挪出空间,关节的屈伸开阖才容易在没有张力(躲开筋膜系统的张力)的情况下到达到极限,从而彻底重排肌肉,并解开深层肌腱和韧带的转折扭旋。
 
针刺时最容易看清这种皮连线的变化。选定脚上任何一个点进针,不管是拍针或徒手进针,进入的深度都太深,要退针,退到刚好皮肤的下层,然后再缓缓行针,最好是斜刺(往近心或远心端都无妨),提插或拈进拈出都好,深度一直在皮下组织层,行针中间要改变一下方向,或左或右,直到针下没有阻力为止,皮联机就完成了。
 
这时轻挪皮肤,可以发现皮肤的可动度大增,按压由脚到肩颈区的肌肉,可察觉整个系统的张力比另外一侧松很多。这是皮肤跟与其相接的肌肉间,张力消失了!如果针在脚完成皮连线  ,整个腿的抬动或蹲起会松很多,如果针在手完成皮联机,则肩带的活动度会大很多。由于多了很多筋膜的缓冲空间,整个筋膜系统张力下降,疼痛自然也会好不少,至少骨错缝筋出槽的张力就小了 (许多浅针浮针有效,根本的理由都是如此) !
 
针刺在完成皮连线  的情况比较容易理解及操作,那是身体在受刺激下被引导而完成的。至于手法如何完成皮连线,就复杂一点。
 
身体的躯干跟四肢,都是一个桶状或柱状的结构,身体的筋膜系统在这个柱状结构上呈现的都是一种螺旋形(或螺旋性)的状态,表浅筋膜是这种螺旋变化的外皮,可以想象要松解这个螺旋结构,把皮逆转成跟骨头平行就好了!这也是手法松皮完成皮连线的基本想法。
 
操作上,身体纵轴的皮连线要由双脚转动起,双脚的皮连线跟躯体的皮连线  是同一回事,必须而且会一起完成。双手(或是横轴)的皮连线  ,就要两手一起对称旋转才能完成。
 
手法操作皮连线  要透彻,其实还要松解末端筋膜,也就是要让手指脚趾末端的皮肤能松动,这样筋膜的可滑移空间才会最大。



03


    


【论足弓 】

全身的筋膜是可以依着身体张力的变化而挪移的,而歪斜扭曲的筋膜,很容易锁在身体的两个地方:足弓与腕弓(手腕,其形亦上拱如弓)。

因此,此二处亦是还原工作容易产生障碍的地方。最近我治愈了几位非常难处理的老病人,主要的处置是将他们的足弓形状彻底还原,改变了身体直立时的受力结构,由此解除疼痛。腕、足弓的重要可见一斑。

正常的足弓

(请各位看我的脚—具有完整的足弓构造)正常足弓的外观,在足背内、外两侧是圆滑的弧线,双足平行站立的时候,从后面看正常的腿足,其跟骨与跟腱对正于小腿肚中线,并垂直地面。

「不对」的足弓

足弓结构不正确有几个诊断依据:

1 距骨与骰骨顶出:足内踝下的距骨到跟骨间应当平整,表示受力结构正确(此类人通常腰部少病,然少见)。若能摸到距骨突出的棱角,表示从胫骨、距骨、到形成足弓的骨头相互间受力不正确。不正确的系统透过股骨顶向骨盆的力矩会产生问题,下肢的肌肉也会承受不正常的扭、张力。此外足背因受力不均的关系,也不能形成平滑的弧状,触手可见骰骨突出。

2 腓肠肌结筋、跟腱歪斜:足弓不只是解剖书上所绘韧带与骨骼的连锁。这弓之所以成形,是由接在腿骨上的多群肌肉悬吊维持住的。因此腿部前后两群肌肉的张力必须全等,才能维持正常的足弓。有正常足弓的人,胫前与胫后肌群是软的,摸不到一条条的肌束(引申:骨盆歪的人可以摸到大腿两侧硬挺的髂胫束,骨盆正的人则无)。如此则跟骨不受牵扯,跟腱可维持在垂直正中在线。足弓垮了,腓骨后的肌群就连带歪斜绷紧,腓肠肌两个头不再松软,张力亦不均等。

3 胫骨与股骨旋转错缝:骨盆受力系统不对,触诊可摸到胫骨与股骨关节相接处的扭转错缝,膝关节周边肌肉张力增加而紧绷(这种旋转是造成退化性关节炎的主要原因),足弓受力也必定不正确。
 
细译其中的道理:腰大肌从腰椎第二到五节横突接出,循腹内连到股骨内侧缘。换句话说,股骨外张的角度是被脊椎骨「绝对寻址」着。脑部前庭平衡的控制下,头身脊梁永远维持在正中线,因此骨盆一旦歪斜,股骨与骨盆便旋转脱位,造成周边张力增加。(同理,胸大肌从胸骨柄接到肱骨上,肱骨在某个层面上是给「绝对寻址」着;然而肩胛骨却会随着肋骨的形状上下滑动,这些滑动增加了肱、胛关节周边肌肉的张力。必须将肋骨的形状还原,肱、胛骨的相对关系才可能回复松解平整。)

了解了上述道理,回头论述膝关节部份:骨盆上有多条肌肉连在膝关节以下的胫骨上,例如骨直肌从髂骨接到膝髌骨上,股二头肌从坐骨结节接到胫骨。

结论是:股骨透过腰大肌固定在身体中线,但胫骨受力的方向是由骨盆带动与决定。骨盆的位置不对是股骨与胫骨扭转错缝的根源。

这种错缝升高了腘肌、腓肠肌等小腿肌肉的张力,而这种角张力便成了足弓结构不正确的原因。回过头来,下方足弓垮掉后,这些紧绷的松不开的肌肉会牵扯胫骨,反过头来控制骨盆,造成骨盆调动不易。即使用强力将骨盆拨回,下床走几步路又会跳回来。因此部分长年腰背痛必须松解足弓,才能彻底解决。

足弓调整的依据

1 每个足部的骨头必须调到能动,意指扳足向下之后内外翻都可以到达极限,并且过程中每个相接的骨关节面都有对应的动态。这必须所有连接上小腿的肌肉都是松开的,才能产生如此宽松的动态。

2 环踝触摸腓骨与胫骨必须平整,不得有棱角(其理述于下节踝扭伤)。

3 腓肠肌内外侧肌肉必须同等松弛,不可有绷紧之处。


【足跟痛、足底筋膜炎 】

用「炎」字来描述这类症状并不恰当,因为没有真正发炎,而是警告性的疼痛。

足底筋膜炎与足根痛病同出而异名,患者主诉晨起踩地疼痛,疼痛程度通常随起床活动而慢慢的减轻。这是身体(大脑)根据传回的疼痛讯息,自行调整受力的「力线」,营造缓冲空间的结果。

试着深压脚底足跟部位,正常情况是触不到骨头的。足跟痛的患者可以压到骨头,这是因为跟骨位置不对,上面附着的肌腱韧带张力增加,受压才在筋膜各处产生疼痛(病位可在足底远程、足跟与跟腱下端、足跟内侧等不一而足,依各人受力偏差角度决定,区分细节意义不大)。这是足跟痛的病因,也是足底筋膜炎的病因。

治疗原则如前述,必须还原足弓到骨盆的受力系统,足跟痛与足底筋膜痛方能解决。单纯处理局部疗效有限。
.



04


    【网球肘与高尔夫球肘】



此二症是伤科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网球肘是伸肌肌腱炎,高尔夫球肘是屈肌肌腱炎,

病因与诊断
此二症病位不同但病因相同,因为伸肌与屈肌都是从肱骨近端而来,一在外上髁,一在内上髁。

屈肌肌腱发炎是因为肩胛骨被挤向下,导致肱骨头往前滑脱,二头肌长度改变收缩过度,张力改变把桡骨拉歪。桡骨头翘上来后,肌腱的长度改变。若仔细去摸,会发现肌束中有一、两条绷得像钢丝一样,这是真正的痛点。此种形势多因一、二肋翻旋而起,究其成因有二,一是手臂使用过多,病在上;一是骨盆歪了,脊柱呈旋转顶上来将肋骨顶歪,病在下。

同理,若胛骨因三到六肋翻旋顶起而向上滑移,触诊肱骨头会回向内,此时张力增加的是三头肌,把尺骨拉歪,痛点改在内侧,是为高尔夫球肘,患此症者手肘伸直到极限常有轻微痛感

治疗
当处理整个系统同前述诸症,局部肌肉处理可以缓解,但不能根治

这种症状产生的疼痛是种预防性、保护性的痛,不是真的发炎,只是肌肉与腱鞘脱位。所以这肌肉筋膜炎的炎字其实大有问题。而此种系统的疼痛点通常发生在张力最大或转折最大之处,因此痛点有可能在肩、肘(网球肘、高尔夫球肘)、或腕(妈妈手),病名各异但病根同出

妈妈手、腱鞘囊肿、扳机指、腕管综合征……这些上肢问题,原理跟网球肘是一样的,在我看来都是同一个问题。




05


【肩带……纵横轴的交会】

2016.11.27



今天早上去看师母,已经两三个月没空去了!师母跟我说,左手1234指指末麻,一个多月。

我检查了一下师母两只手,左手的掌腕关节没对上,应该是腕隧道症候群。没做其它检查,因太久没有调理师母身体结构,看师母肩颈一堆拔罐痕迹,就要师母躺客厅木地板上,帮师母拆脚。

拆解中跟师母讲了去日本演讲有趣的事,边聊边做,师母忽然说:你的手法怎么变那么多(才两三个月)?我说:最近悟通了一些事,所以有些改变。

其实还是层次分明而已。只是慢慢的去引导病人的气机流动,一层一层分别分明的引。当我们分别用手掌跟用剑指(23指伸直,145指屈曲),隔空在另外一只手上画动时,可以感觉不一样,剑指的气集中的多。如果拿针试,123指持针,隔空点画,感觉更不相同,针尖锐犀利的多。如果针隔空点在一个点不动,那个点会慢慢越来越酸,表示下面的筋膜的张力在改变(筋膜受牵扯的感觉就是酸)。这是气的引动。

当我用气在皮肤上方引动,另外一只手在远方引导动态,这样皮肤的传导会是最外层。气机引顺后,再用分隔的两手轻触皮肤,慢慢做引动跟引导,肌肉层开始跟着皮肤滑移,这是质的引动的开始。这样做时,手下能感受卫气跟营气的不同。隔空调理的是卫气。卫气的调理完成时,皮肤非常微细的纠结会松解些,但是整个皮肤张力变得有弹性,有流动感出现。治疗外感应该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这是这次去日本,受一位医师启发的,他说他针是不扎进皮肤的,用这样调理营卫气)。
先调气再调质,身体的层次变化会非常清晰的呈现,例如微细纠结是转折还是粘连引起,微观结构的流通不良是气行不足还是被错乱的结构阻塞所致,手下也会清楚明白。

拆解师母的脚,比以前顺利很多,从前一些没解开的小纠结,这次都打开了!能打开的原因还是气行足够,微观的空间被体液流动撑开,可动性大增。

拆完师母的脚,再解肋骨调手。调完师母说好很多,剩2,3指尖一点点麻。我仔细摸了肩带,发现肩带有点不齐,没有完整贴在体壁上(也就是双手抱胸时,肩胛骨下面的肋骨不平整,这样肩胛骨就没有办法平贴在肋排上)。于是摸到锁骨下第二肋凸起,斜角肌绷着,调平第二肋,师母说指尖不麻了!

师母说,就是在越南旅游时,旅馆床太软,早上起床仍然在床上做运动,大概是那样,躺着头抬时背肌陷入床里,回家后手指就麻了起来,肩颈也变紧的。我想这是纵轴拉长,横轴没有跟着滑动,肋骨才被带歪的。

师母说,她媳妇产后三个月,妈妈手,要我顺便看看。她两手都痛,我旋拉横轴,调了双手,左手腕骨跟下臂可以对上,右手却对不上。我知道一定有什么原因,使肩带无法平整。因为肩带不平,肩膀沿着下手臂的张力就不顺,长轴不平顺,下层的肌肉就怎么样也无法完全归位的。

摸了整个右边卡紧绷着的肋骨,问她是不是怀孕后期就开始痛?她说产前两个月就开始痛了!师母在旁边很惊讶,还以为是抱小孩才痛的。我说:因为她工作中,常常右手要端提重物,右边肌肉绷紧,久了把肋骨拉歪卡紧,年轻身体松可以代偿,怀孕后期,胎儿变大,脊椎曲度增加,肩胛骨就没有办法平贴体壁,所以就开始痛了!妈妈手在怀孕后期就出现的例子很多,都是这个因素来的。肋骨调松就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