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剖列车读书笔记(三)——筋膜及其生物力学调控

 高山独行者 2016-01-22

本笔记是“解剖列车线下读书会”的讨论记录,未必权威,却可参考。

【原文】基质是一种……水性凝胶。……在身体的活跃区域里,基质会不时地改变状态,以满足局部的需要,而在“固定住”或“僵住”的部位,基质则趋于脱水,变得更黏稠更像凝胶,并成为代谢物和毒素的储藏库。

【笔记】关于“凝胶”、“毒素”、“储藏库”——在山东烟台有张朝阁氏祖传“砭仓”疗法可资参考,是用一种特制的砭石工具——砭针,刺入组织间质中(“仓”,刺入部位经仔细地诊查),然后从刺入的孔道中可挤出一些口香糖样物质(积累的病理性物质),但没有血流出。张氏用此疗法结合中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原文】身体其他部位的长期张力可以诱发身体任一部位的损伤。或者因其先天薄弱,或者因之前的伤害,并不总是因为此处的局部张力。发现损伤途径并减轻疼痛部位远处的慢性张力,这是恢复系统功能和秩序、避免未来伤害发生的好办法。

【原文】如果你想改变骨骼之间的关系,只要改变软组织的张力平衡,然后,骨骼会自己重新排列。

【笔记】在伤科治疗中有“正骨、“整脊”与“整肌”的不同理念及手法(但临床无法严格区分使用)。“整脊(骨正筋松)”与“整肌(筋柔骨正)”只有侧重及使用时机的不同。在“骨错缝、筋出槽”观念中,“出槽”的筋分为两种,一是“主动”将骨头带歪的筋,触诊特征是无法与其他肌肉协同运作;一是因骨头歪斜后,被动被拉扯的筋,可与其他肌肉协同。对于这种不同的治疗理念,托马斯先生说:【原文】这本书定义了外袋内的拉力线,并探讨了如何运用这些拉力线。处理内袋(如整脊、整骨和其他疗法处理关节周围组织)和脑膜、体腔的腹膜和胸膜等内部双袋,都十分有用,但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

【原文】对身体施以力学负荷,成肌纤维细胞可以通过基质诱导收缩。这些细胞的反应速度较慢,需要1530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使筋膜变得更加紧张和僵硬。这种僵硬是成肌纤维细胞拉动胶原基质并使之“皱缩”的结果。……这种收缩可以使筋膜层所在的大面积区域发生硬化或缩短,同时产生更结实的筋膜。

【笔记】这种“皱缩”有时就像衣服皱褶,需要眼观手触,然后用手或熨斗去抚平或熨帖。但有时这种皱褶特别细小,对手的触觉敏感度要求很高,就像许跃远老师的“黄金左手”练习脉诊一样,需要积累,需要反复体验和印证。

我有这样一个生活体验和感悟:

首先,大家现在试试用指腹触摸《解剖列车》正文部分,看能否感受到字体与空白处的凹凸感;然后,再用荧光标记笔试试,看哪个感觉强些。就我个人而言,用荧光标记笔有比较明显的细小凹凸、颠簸感。

大家再做如下实验:闭眼随手抽取一张麻将牌,用手去触摸,有人能很快摸出牌面(这也是长久练习、细心体验的结果)。现在,在牌面上覆盖一张A4纸,摸出来的难度便大大增加。此时要想知道牌面,若我会找来一支削尖的铅笔,在纸面上平涂,字迹很快就会显露出来(如拓片一般)。

所以,身体某处筋膜细小的皱缩、折叠,有时借助一些工具(比如刮痧板)可以更快地找出来。但对该处筋膜的处理,就可以使用各自较顺手的方法。

【原文】经验丰富的治疗师用双手或眼睛就可找到张力失调或过高之处。一旦发现这些部位,我们衡量一下各种治疗方法,然后找到合适方法去释放这里的张力。

【原文】对网内任何一个部位的治疗都可以传递出信号波或拉力线,从而影响其他一个或多个部位。

【笔记】这里包括望诊与触诊。“伤科的触诊是精准的,每一个人摸都一样,不似把脉;……检查时当双手交叉置于头顶,手心向上,如此脊柱动态与胸部是松的,用此姿势可以检查整排肋骨有无翻旋,与肌肉的张力。另一个检查姿势是双手背抵腰,呈叉腰姿势,如此双手二、三头肌是松的,调整脖子时用此姿势较容易调。”


线下读书活动

时间:每周三晚19-21:00

地点:郑州市工人新村工二街与工三街交叉口,锦田商务宾馆四楼会议室


下面附上一些林两传老师及弟子的触诊经验,供大家参考:

“在触诊一个骨错缝筋出槽时,只要细致到摸到单一个小点、小圆块,便能搜集到筋膜张力的大小和转折的角度方向。要达到这境地是不能用指尖去摸的,必须用指腹、整排手指或整个手掌贴着。因为指尖是一个点而指腹是一个面,用指腹摸关节面,才会知道骨头关节相对位置或上面附着肌腱韧带的张力走向,也才得以慢慢累积出状态、动态、走向之类的灵敏度,找出结构张力牵扯的来源。若惯用指尖只是真的触诊,无论多少个点,都没有办法直接堆砌出面的起伏状态的。

例如要摸整排肋骨,不要用指尖摸一根一根骨头,因为摸这里也凸凸的,摸那里也凸凸的,摸完以后到底无法明确知道整个不平整的形,其张力来源为何?是胸大肌的张力比较大,还是因为肚子胀气顶上来;肋骨内侧的张力比较大还是外侧缘的张力比较大。必须用手指腹、整个指节、整排手指或整个手掌触摸,才能知道一个结构张力牵扯来源与来去变化的由来。也就是要用整个手的面去感觉它的“态势”。

触诊过程中不仅要摸到肌群的走向,肌膜张力对还是不对,重要的是还要知“动态”对还是不对。如有一病患,肩膀抬起来会痛,并伴随着有头痛,痛了三个月,把胸椎肋骨调开,肩膀痛通常一次就好多了,可是患者还残留一些痛,这表示还有一两根肋骨或者是附着的肌肉没有回去。这时要找出那条肋骨,有时不太容易摸出来,因为肋骨跟肋骨间已经被解开了,要用动态才能知道。要转动肩臂及援助胸椎,才能觉知在动态中到底哪一两根肋骨被黏住,没法跟着其它的肋骨动开,然后顺着肋骨去找到有问题的肌肉。

关于伤科触诊的练习体会:

1、熟悉人体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相互关联:多看看人体的骨架、肌肉,熟知每处骨骼的形态及附着肌肉,肌肉走向,起止部位,功能,深筋膜的包裹走行,然后,在人身体上练习时,搭手便知手下是何组织,功能形态,有此基础,方可事半功倍。

2、手部触诊敏感度的练习:就像练习脉诊一样,手的敏感度在触诊之中非常重要,平时可以多尝试轻摸衣服皱折,摸桌椅棱角,摸麻将,摸正常人体骨架、肌肉、韧带,遇到病人,先静心去摸一摸,触诊是功夫,需要积累,需要反复体验和印证,才能逐步提高。

3、心手相合:在触诊时,首先要明白手下是组织,是何形态,可以先试着慢慢从身体一个个关节肌肉触起,就像林师所言,问和触诊结合起来,并可两侧对照细细体会不同,渐渐活动患处,体会动中异感,心里去想,异感为何问题,此问题会有何症状,会牵连到何处,问病人验证,反反复复如此练习,逐渐可以以手当眼,一摸便知流转,形成完整体系。

4、知常达变:触诊要知组织常态,并要牢记于心、牢记于手,一旦临证,方能清楚手下异常,对异常病态组织的触诊学习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软组织的疾患,在正骨心法要旨里面就有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之不同,没有老师,只有多练多悟,反复验证。

5、结合习练太极拳:以前伤科医生,多从武林出身,多年习武,对人体骨架形态认知程度非常高,太极拳的习练,一方面可以增强手部的敏感度,提高触诊的准确率,另一方面,可以让医者从内入手,了解人体结构运动规律,久习可以改善自身结构功能,再者,太极的强身作用对于每一个伤科医师来说,非常有用。医武是相通的。

6、从骨入手,逐步贯穿全身:很多同道学会整脊就停步不前,甚为遗憾,一个手摸心会,难住了多少伤科学子,无师可传,只有靠自己的苦苦求索,路还很远,不能只是满足于“咔嚓、咔嚓”的响声,手法医学,需要同道的共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