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两传伤科阐微

 勇敢的芯2 2023-02-08 发布于湖南

十一、从筋膜到气  

讲个题外话,ㄧ两年前有一天我儿子喉咙痛,我摸到颈部上方咽下肿起来,沿着下来发现左边的筋膜张力都增加,ㄧ、二肋骨也微微被拉翻掉了,循着张力延伸的方向一路摸下来,居然是顺着肺经连接到少商穴,这代表古法所传少商放血治咽痛是有意义的。我想是否可以借着摊平筋膜而打通经络,喉咙就可以好?于是我在儿子大拇指手上拨、揉、捏的,结果少商穴上方的筋膜拉不动,虽然已经能掌握筋膜,可惜没办法改变它。说时迟,我儿子居然打了个喷嚏,一个震动,我的手感觉到「气」流过来,筋膜同时冲开,跳过去,软掉了。我问儿子是不是喉咙不痛了,儿子回答是,再触诊时左肩颈的张力都还原了。所以身上的张力系统,不只是身上结构受限制或保护性的概念而已,它还是气流动的管道,与经络的分布是交迭的。

    调筋膜的时候,有时可以用针扎。我一面扎针一面感觉筋膜张力走向的改变,与内经所言的经络走向大同小异:肺经一路走到胸口上端一二肋处,心已经可以下到第三四肋乳头这里,心位可以一路走到乳房下缘,张力牵扯到这里,再下就下不去了;背上也是一样,但似乎没有铜人图上转折那么大,可还是顺着张力其分布区域大约相同,这是我自己探索摸出来的走向,在扎针时顺着张力松解时察觉的。

十二、用针

针灸可以松解整个筋膜系统的张力。下针的时候,肌群会跟着改变,肌群改变则其中真正造成错位或疼痛的肌腱便无法单独地以那样的状态存在,而会跟着好起来。就如前述的定律,一般肌肉收缩无法违反肌群的状态。

    针灸的意义在于其对身体架构产生如此沿着系统而来的实质改变,并不是如一般所言只是刺激脑啡增加止痛。证据是单纯释放脑啡止痛,针灸应该没有累积性的效果,其实不然。

    举个例子;以前我在台北医院看门诊的时候,有位小姐网球肘久医不愈,我摸到下臂伸肌中有两条比较小的肌束绷着,就是那两条小的肌纤维使他没有办法用力,一动就痛。我沿着皮下在那两条肌纤维的正上方扎了两支一寸针,她忽然就完全不痛,也好高兴,因为医了好几个月。但针撤掉以后,又复痛到不能成眠。事实上一整个关节肌肉活动,可能只要一条小小的肌纤维绷着不合作,就会严重受限与疼痛。也可以知道针灸如果只处理局部的疼痛,往往是不能累积效果的,须针远处,改变整个筋膜系统的张力,才会有效。

    就像刮痧一样,刮痧是改变皮下整个肌膜流通的状态,改变了张力的分布,所以只要刮到颜色转润松解就可以了,不能刮太用力,非要刮出很多痧不可。死命的刮当下好像比较好,因为肌肉原来的疼痛不舒服的结构被打乱了,事实上却造成了伤害。拔罐亦同理,不能拔得太黑,愈黑愈有效基本上是错误的想象,可能会制造更多的问题。

    有位糖尿病严重的小姐,手肢端麻,整个上臂绷着动不太开来,我在她的脚上扎针,内外侧各扎了两针,整个背豁然动开松解,手麻也只剩下一点点。

    对治疼痛或可用另外的方法-扎局部。要刺最痛的地方、硬块的地方,若是局部的皮下的话,刺表浅之处即可。可是这方法长期来说,治疗效果有限

十三、气和触诊、用针共同之道

真正在调一个系统的时候,不单要把整个肌群摊平,而且是要让前后的筋膜张力处在同样对等的状态,这样回去的时候才会知道这个结构是可用的。所以扎脚以坐姿为良,让肌肉筋膜系统放松,扎针引动筋膜系统改变时,才能让筋骨有足够的滑动空间。躺着扎针用处不大,因为躺着的时候腰腿部的肌膜伸直绷着,二、三头肌与腓肠肌都是拉紧的。非得躺的扎针时,膝盖下要垫个松软的枕头,让脚稍微弓起来,否则整个膝后筋膜如果绷扯拉紧,筋转折归位的空间不足,效果比较不好。

    触诊与扎针其理相通。扎针扎到通透的时候,是真正就气而论:气能过,通而且顺之时,质会跟着变转回去的。如果没有办法掌握、感受到气,可以依着质而论。比方说筋膜松解开肌肉还原、回去了、软掉了,某种程度足以代表气是通的。所以在扎针的时候,左手很重要-必须搭在气要通过的地方,感觉下面筋膜肌肉系统的滑动。

    在触诊练习中仔细找过一条一条肌肉还是不足,从头到尾「随」着这条肌肉的走向,感觉其筋膜肌肉变化的状态,在扎针的时候,才可以依着这变化,在提插拈转过程当中,知道往哪一边提插筋膜会比较容易松动,以及到底松开了没有。等到左手一切明白的时候,知道顺、松、软与整个「过了」的感觉,才知道如何是扎「通」了-知道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是真正得气。手感是这样练来的,慢慢累积感觉,并不是凭空可以知道的,如鱼吞钩只是个空冷的形容,不足为凭。

    所以扎针不要戳得太用力,好像提插越用力越有效。相反的,常常是在缓缓拈动的过程中才可以感觉到转寰回去的时、空间关系。提插拈转太猛会制造伤害,而真正的转折-气的流动、筋膜的转折、聚气流过,其实就是那么一点点筋膜的转折而已。为什么伤科要做到这么细?因为这才是真正的顺着人体自修复自还原的管道。

    伤科学习的过程就该是一个练功修炼的过程。而不只是去学哪一个方法比较有效。「喀喀喀!」、「啪啪啪!」的手法可以用在某些急性的状态,岂有医生一辈子只愿停留在这个水平,没有办法进入医学里比较深沉细腻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伤科要做到这样精微的原因。否则碰到百岁的阿婆,跌倒了骨盘歪了没有骨折,可是痛到不能走,要拿他怎么办?难不成敢给它「喀喀!」一下吗?或是怀孕八、九个月的孕妇,腰痛到不能动,你如何能对她硬扳硬顶?我医过一个骨盘破掉的阿婆,前缘耻骨坐骨枝都断掉插进去了,坐不起来也不能翻身,躺在床上一个月不能动。如果没有非常细微的触感,去「看见」、去仔细缓慢的挪动筋骨结构,这类极端的状态其实也是没有办法处理的。再举例,坐骨神经痛到已经没有办法动了,一翻身就痛苦哀号的,要怎样去改变结构?照一般处理绝对没有办法让患者摆好姿势,再将他「啪!」一下的。那该怎么办?

不只在伤科领域,我觉得所有的医师一样,要为了做一个真正可以治疗所有可遇到的状况的医生做准备,而不要去学哪一些好赚钱也比较快上手的方法。这样永远进不了大门。

十四、从气到动态

触诊过程中不仅要摸到肌群的走向,肌膜张力对还是不对,重要的是还要知道「动态」对还是不对。如有ㄧ病患,肩膀抬起来会痛,并伴随着有头痛,痛了三个月,把胸椎肋骨调开,肩膀痛通常一次就好多了,可是患者还残留一些痛,这表示还有一两根肋骨或者是附着的肌肉没有回去。这时要找出那条肋骨,有时不太容易摸出来,因为肋骨跟肋骨间已经被解开了,要用动态才能知道。要转动肩臂及援助胸椎,才能觉知在动态中到底哪一两根肋骨被黏住,没法跟着其它的肋骨动开,然后顺着肋骨去找到有问题的肌肉。

    调腰某些层面也依赖动态。这得先从肢端的调整谈起。我们身上的筋膜系统在几个地方常会「锁住」:一是足弓,一是手腕。弓与腕是拱桥式的结构,调整拱桥式的结构从凸面挤压是回不去的,必得从拱桥的凹面由下往上顶,结构顶开后,很容易整平归位。常看医生调手腕是哪里凸起来就把它挤回去,这是会受伤的。从下面往上顶把拱桥的曲度加大,这关节就回去了。足背也是一样,不要看骰骨、束骨或是楔状骨凸起来,便要把它压回去,这只会把韧带压坏。若从下面把足弓整个拱起来,关节很容易就被挤开了,开了以后对位放回去就好。距骨同理,稍微顶开跟、距骨的关节把肌肉稍微松开,肌肉收缩对就跳回去了。切不要学大陆传回来的米字调整法,左上右下前后左右摇,若拉轻点把上下肌肉带松的话还好,拉得越用力伤得愈重。

    骨头对的时候肌肉会跟着弹回去,肌肉带对骨头也会跟着回去,这两者是很明显直接互动的。检查足弓对还是不对,有时候要去挤它,手指头放在患者足弓下面轻轻的挤压弯动一下,整个足弓应该呈现完全平整的弧形。当足弓弧形动不了时,若没有将足弓动态打开,跟骨距骨就不能动;跟骨受力方向卡住无法改变的时候,调腰是没有用的。因为足一踩地,腰又顺着歪回去了。

    要想知道足弓打开没,骨错缝筋出槽的概念在此用不上,因为跟骨是不易滑动的。因为摸不出来,系统对还是不对必须依着骨头的动态决定,也必须在骨头动态是对的时候整体才能够滑动重组。所以要改变腰的曲度受力,得先把足弓打开,挪出跟骨动态。

      做触诊时如果能将骨位、出槽的筋、整个肌群、筋膜张力的走向以至于整体结构的正确性都能够摸清楚时,不见得完全需要用伤科方式处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问题都可以用针解决。用针可以改变筋膜的张力、单一条肌膜的张力,甚至整个肌群收缩的方式,有效减轻症状到患者以为自己好了。这是触诊的重要。

十五、从动态到「随」着动态

从触诊连结到治疗手法,有个很重要的观念叫做「随」。摸到骨头的棱角,慢慢找到动态引动关节,在左右两侧张力ㄧ直时平均,松解的状态下,使错缝的骨头棱角消失。手可以一直跟着关节、引着关节在左右对称最小张力的状态下牵动身体的结构时,这个感觉叫做随。

    随上一个点以后,感觉才能扩展。借着这个对的关节面为立足点,随上一个系统的动态,才能调整一个首或缴的系统。该系统被引导依着这点逐渐回转、归位,这需要相对长时间的锻炼。这过程的好处是可以深刻细腻的知道人体内的结构变化与气机流动。

    伤科的心法是「动中的定」的练习。调整关节时念执不能跑掉。若心中有定清明,手下筋就跑不掉。练习的过程当中让心静下来,念头定在要处理的点上面。熟练了后处理病人时,才可以跟病人聊天,否则保证一开口,手下的感觉全跑了。扎针时也是一样,定住以后,念才有办法深,感觉针下细微的状态。否则,就是在「戳猪肉」,能有效也算运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